此外,头部险企纷纷将保单权益与养老服务深度捆绑,这一招的威力可能效果更为直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62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负债端增速在15%左右,但净利润总和亏损142.97亿元;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共50家公司实现盈利,25家公司亏损,合计盈利46.8亿元。
七类情形将被认定为重大风险S级:经监管机构认定后,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或风险处置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人身保险公司。7.监管机构认定的存在其他重大风险的情况。
为了唤起沉睡的保单,由金融监管总局指导建设完成行业统一的“睡眠保单”一站式信息查询平台于近日上线,消费者可通过查询了解自己的保单状态,和保险公司取得联系,领取自己“遗忘”的保单收益。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金融监管总局昨日向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引导各公司科学制定年度预算,防止激进发展、大进大出,促进人身保险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上半年76家人身险公司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中位数41%,创近3年来新高从赔付率指标分布来看,4家人身险公司综合赔付率超过100%,20家人身险公司综合赔付率在50%-100%区间;46家人身险公司综合赔付率在0%-50%区间,6家综合赔付率为负。“更重要的是,由于在客户群体选择,运营管理、费用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目前人身险公司在经营个人短期健康险上仍有一定的承保利润空间”上述人士表示。
那么,汽车泡水后,保险公司是否会赔偿?能否理赔取决于车主投保了哪些险种虽然这种事故的概率比较小,但车主仍然需要购买车险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一般购买新车的时候,车主都会购买交强险,但是当汽车泡水后造成损失是不属于交强险理赔范围的,而是属于车损险。”郭金龙指出,汽车在发生泡水等情况后,车主需要购买商业车损险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除了车损险和三者险,郭金龙还建议车主购买意外险和医疗险。
5%的预定利率,过高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快速增长的银保渠道手续费率,让人身险行业背负了巨大的利差损风险,于是,上半年以来,“降负债成本”已然成为了行业主旋律,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多次组织人身险企高管举行座谈会,要求严控负债成本——不仅仅是降预定利率,还包括降万能险保底收益、结算利率,以及银行渠道手续费率。上半年的人身险业,一面是银保渠道原保险保费收入飙涨,一面是银保渠道手续费率快速提升。
尤其是,相对于体量大,产品结构、渠道结构都更均衡的中大型险企,体量小、产品单一、渠道也高度依赖银保的小型险企在退保率方面体现出了更多的波动性与脆弱性,有时候甚至一款热销产品的集中到期都能引发其退保率的激增。退保率激增,8家险企综合退保率超5%,小型险企深陷退保困境此外,退保率下降幅度较大的现象也集中出现在小型险企上。过度倚重理财型产品与银保渠道,加剧小型险企退保率波动幅度
这是我国人身保险领域首次发布行业示范条款。从2004年开始的条款通俗化,到2006年以来的保单标准化,再到2009年的《人身保险产品条款部分条目示范写法》,无论行业如何发展,监管机构怎样改革,保险业在“三化”方面的探索始终在进行,这为示范条款的推出奠定了良好基础。人身险产品通常较为复杂,在保险权益等方面保留一定数量的自定义条款,能够为保险公司设计差异化产品提供空间。
不少保险公司一方面主打预定利率3%的传统型产品,包括增额终身寿、年金等,一方面将分红险、万能险等新型产品作为重要发力点——这些新型产品具备一定的保底收益,同时也将一部分投资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被普遍视为可以有效缓解保险公司的资产端压力。与此同时,人身险企或将更多发力新型产品,包括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以帮助消费者更好的分享资本市场牛市红利。
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监管近日正陆续电话通知,对险企进行窗口指导,内容是要求在7月31日24点前下架定价利率大于3.此外,部分险企也有内部下架的时间表,比如7月25日前或7月30日前等。据分析师预计,随着预定利率下调,保险产品价格将普遍上涨10%到20%不等。据监管上次进行窗口指导已有3个月时间,市场也正在陆续推出新产品替代此前的高利率保险产品。
蚂蚁保作为首批参与税优健康险改革的机构之一,已联合人民健康、平安健康险、太平洋健康险等多家险企,将于8月1日正式推出税优医疗险新品。首批参与税优健康险改革的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还有腾讯微保,其将联合平安健康险等险企率先推出税优医疗险新品。总结来看,此次税优健康险改革主要有五大亮点:
从整体业绩看,人身险行业2022年整体面临经营压力。行业趋势上,人身险公司马太效应依旧强劲,行业收入主要集中在头部公司,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面临偿付压力。但值得一提的是,从保费规模看,人身险行业的马太效应依然存在。光大证券(维权)分析师王一峰指出,当前人身险保费增速持续向好,转型拐点基本确立。2023年一季度,中国平安人身险业务个险新单同比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