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拨出大笔预算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是方大炭素的经营常态。虽然账上有颇多资金用于理财,不过,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方大炭素均未提出现金分红方案,三年间方大炭素每年均实现盈利。方大特钢同样有大手笔预算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习惯。
含“权”产品发行升温近期,银行理财市场权益投资重新涌动起暖流。这也意味着,含“权”理财产品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公司管理规模是理财公司净利润的重要变量。记者发现,净利润下降超50%的农银理财、建信理财2023年末管理规模也分别下降1884亿元、4119亿元。还有股份行理财公司人士表示,人才培养支出、科技系统支出、渠道费等等也会影响公司的净利润。因此,理财公司净利润变化不宜简单对比。”一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人士说。
单月规模分别增0.69万亿、1.94万亿】近段时间以来,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市场明显回暖。公募基金的规模也在大幅增长。中国基金业协会3月18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月末146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单月增长将近2万亿元。近段时间以来,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市场明显回暖。公募基金的规模也在大幅增长。中国基金业协会3月18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月末146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单月增长将近2万亿元。
从已发布明年理财计划的上市公司来看,对比去年理财规模上限,大多公司对明年买理财产品总额/单日最高余额进行了下调,少部分公司选择上调。海信视像是目前上调明年理财产品投资上限最大的一家,上调额度为20亿元。
表1:三类资管机构监管调整及主要监管文件资管机构监管司的成立,无疑是“资管新规”拉开大资管统一序幕之后的又一块里程碑。“此次新设资管机构监管司是资管新规的落实和体现,将便于相关部门对资管行业、资管市场进行统一的监管,现在的导向很明显,就是要统一监管,在资管行业形成统一的规则。
在2022年同期则有66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再往前一年的2021年,也有95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2022年同期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认购总金额为138.75亿元。5家上市公司认购超10亿元信托产品也许是受到信托公司部分产品逾期的影响,今年以来购买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也有所降低。
上述解释让不少投资者感到疑惑。”投资者小律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事实上,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够透明,也是不少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反映的银行理财市场的“痛点”之一。公开信息披露可以增加投资者个人认知,帮助其更好把握产品。业内人士希冀,系列制度安排的出台能提高银行理财信披的精细化程度。
这则判例显示,长沙市民刘老太2014年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市赤曙支行职员刘某的介绍下,掏20万购买号称保本保息的信托委托理财产品,结果却掉入非吸陷阱。
高萍)近日,多家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财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信托产品收益率具有一定优势,加之信托投资范围广泛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对信托产品较为青睐。信托理财是上市公司理财方式之一。业内建议关注信托底层资产和风控措施“关注收益的同时,投资信托产品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选择实力雄厚或经营稳健的信托公司,关注底层资产以及风控措施是否有效。
在净值修复、稳健发展的导向下,刚刚过去的上半年,银行理财行业有五大看点。由银行理财暂时变成公募基金,银行理财规模退居资管行业第二。而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是目前市场上仅有的2家规模破2万亿元的银行理财公司。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独家获取汇总的数据显示,包括六大国有行理财公司,以及招银、兴银、信银、平安和光大共11家理财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末较年初规模缩水约1.多家券商预计,银行理财规模或已在7月迎来回流。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常年给客户推产品的理财经理们就算再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也不可能一个个都修炼成巴菲特,必然有给客户亏钱的时候,那么大家要如何自保呢?但理财经理得多长个心眼儿,代销平台的理财经理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分辨提供产品的资管机构到底用的是哪个流派的销售策略。
银行理财产品大幅调降费率的原因是什么?这波降费对银行理财市场有何影响?近期,理财公司为何密集降费?李佩珈表示,今年6月份,在新一轮降息潮背景下,3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逐步迈入“2时代”,低利率环境下居民资产配置行为正处于新的转折关口,下调理财产品费率有利于增强理财产品吸引力,吸引更多客户购买。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和实际收益率的趋势性下降,理财降费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