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8月17日,欧盟正式公布20天的《欧盟电池和废旧电池条例》(以下简称《新电池法》)即将生效。 根据《新电池法》,从2027年起,出口欧洲的动力电池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 这将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对欧洲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在三年的立法酝酿过程中,中国电池企业对欧盟《新电池法》经历了“关注——参与——接受挑战”的心路历程。 尽管如此,一位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家告诉记者,“欧盟新电池法给中国电池行业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业内人士认为,《新电池法》实施后,我国电池企业将向欧洲出口。 至少要克服三个障碍:一是补充和完善碳足迹声明,二是满足欧盟对电池材料回收利用的要求,三是应对电池护照信息披露的挑战。
作为对欧洲动力电池出口主要国家,中国将如何应对欧洲《新电池法》备受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前不久,“中国版电池护照”项目已经启动,主要目的是响应出口要求,促进与欧盟的电池贸易。 “中国电池护照”将力求与国际标准接轨、数据互认。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新电池法虽然已经生效,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很可能是欧盟也会遇到的,中国的经验或许可以为欧洲提供借鉴。
电池出口面临三大挑战
中国电池产能占全球电池产能的77%,欧洲是中国锂电池出口的主要市场。 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的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14.9%上升至2023年的34%。
欧盟《新电池法》的推出,使我国电池企业出口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碳足迹声明。 从2024年7月起,大多数出口到欧洲的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 这意味着电池出口企业必须收集和计算从上游矿物和材料到电池生产、回收和再利用的碳排放数据,并予以披露。 但中国电池企业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积累较弱。 难点包括电池企业需要收集采矿、正负极材料、电芯等整个供应链的碳足迹,并测量和识别每个环节的碳足迹。 成熟的数字工具也面临着标准数据库不一致、缺乏国际互认机制等困难。
第二个挑战来自电池材料的回收要求。 《新电池法》要求动力电池中回收材料的使用要达到一定比例。 但我国尚未建立再生材料使用认定机制,无法确定哪些电池使用了再生材料、使用比例是多少。 这也将对未来的出口形成一定的障碍。
第三个挑战来自电池护照中过多的信息披露要求。 自2027年2月18日起,大部分进入欧洲的动力电池需要持有“电池护照”,披露与电池相关的主要信息。 在欧盟新电池法中,用户友好的电池护照需要记录大约90个强制性数据属性以及自愿建议。 具体内容包括,电池和制造商信息、合规性和认证、碳足迹、供应链尽职调查、电池材料和组件、循环和资源效率以及性能和耐用性等。
三大挑战的出现,必然导致中国动力及储能电池进入欧盟市场的成本和难度增加。 新电池法在一些地方甚至被解读为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在今年6月举行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随着欧美以更严格的要求推动电池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力争主宰全球竞争规则的中国电池企业面临欧洲碳壁垒和产业链本土化。 以及碳达峰和其他挑战。
寻求国际标准
在《新电池法》带来的诸多挑战中,中国电池企业能否顺利出口欧洲的关键在于能否拥有符合欧洲标准的电池护照。
电池护照是全球电池联盟(GBA)提出的行业倡议,并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 在欧盟,数字产品护照正在成为提高产品可持续性和循环性的核心工具,而电池护照是欧盟实施的首个数字产品护照。
电池产业链全球化。 从金属矿产开采到新能源汽车制造,往往涉及多个国家。 因此,“电池护照”必须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的标准,促进产业链数据共享,实现更高水平的治理。 电池通行证的背后是围绕电池行业的一套跨国规则的制定,产业链各方都希望获得更高的话语权。
今年1月18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GBA首次发布了电池护照的概念验证。 洛阳钼业、华友钴业、中创航空等中国企业也是大湾区电池通行证项目的参与者。 今年4月,宁德时代加入大湾区新一届董事会,成为唯一入选全球电池联盟董事会的中国企业。
在欧盟《新电池法》出台前夕,中国版电池护照相关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今年4月,证券时报记者在中汽数据主办的“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协同发展峰会”上获悉,中汽数据牵头启动了《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其中一项任务是研究中国电池护照版本落地的可行性。 中汽数据是国家级汽车行业数据中心,长期支持相关部门开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管理政策研究。
“为加深行业共识,中汽中心组织行业相关企业启动中国电池护照联合开发项目。” 参与项目的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电池护照”的研究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际贸易的要求,继续保持中国在电池行业的先发优势。
据了解,中汽数据招募了相关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动力电池产业链主流企业等联合研究单位,成立了“中国电池护照”联合开发项目咨询委员会,负责开展与国际组织交流对话,推动中国版电池护照与国际标准和数据互认接轨。
对于如何推行中国版电池护照,业内有两种想法。 一是国内电池生产整体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在碳足迹、ESG、回收率等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进展缓慢。 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努力,弥补短板。
另一种思路是对出口和非出口动力电池区别对待。 出口电池与当地电池护照标准挂钩; 对于非出口电池生产企业,按照国内法律法规要求,持续完善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追溯管理。 目前,第二种思维方式更为占主导。
毫无疑问,电池通行证对电池产业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中国企业选择主动应对挑战。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表示:“我们非常认同国际电池联盟的理念和发展目标。” “要打造中国汽车在全球碳博弈中的低碳竞争力,就必须弥补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碳排放管理的短板。” 中汽碳素(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东昌也表示。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远景动力、中创航空、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国轩高科、欣旺达等中国电池企业均已部署零碳转型战略,探索电池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回收材料和可追溯性解决方案。
倒逼行业提高透明度
为推动电池护照的实施,欧盟将开发电池信息交互平台,对欧洲市场流通的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追踪。
关键之一是电池企业是否愿意共享数据,愿意共享到什么程度。 国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池专家表示,欧盟电池护照要求电池企业公开电池产品性能参数,其中包括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极其敏感的核心参数,不易推广。
与欧盟利用《新电池法》弥补行业短板不同,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大国,动力电池的底层数据积累已经进行了多年。 中国是全球最早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追溯管理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和追溯监管平台。 该平台的建设凝聚了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电池企业多年来寻找最佳平衡点的努力。
早在2017年,工信部就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要求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实施追溯信息管理,对动力回收情况进行跟踪记录电池。 2018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追溯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明确强化动力电池追溯管理。 随后,在工信部指导下,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测及动力电池回收追溯综合管理平台”,记录了动力电池的生产、销售、使用、报废、退役、回收等100余条追溯信息。
经过多年努力,追溯平台实现了动力电池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责任的监控,实现了“动力电池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溯” ,节点可控制,责任可追究。” 在今年6月中旬举行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振坡介绍,国家追溯管理平台上有超过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超过2000万套电池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0余家注册。 目前,电池溯源数据在责任主体责任监控、动力电池残值评估、退役数量预测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围绕动力电池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中国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可能在欧洲也会遇到,中国的解决方案或许可以为欧洲提供借鉴。 在欧洲利用电池通行证提升电池行业透明度的同时,中国不少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也在开放,从过去服务监管决策,转变为引导行业、赋能企业。 推动开放、提升行业透明度,还需要多方面努力,如有效打通产业链上企业的数据孤岛、解决上下游衔接不畅、行业数据分析挖掘等问题。
与欧洲的《新电池法》相比,我国电池法律体系仍需补足。 欧盟的《新电池法》是一部适用于所有类型电池的法律,涵盖消费类电池、车用电池、便携式电池、工业电池等品类,而我国大部分电池法规仅针对汽车动力电池,且法规。水平不高。
今年6月21日,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为加强行业标准管理,制定《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办法》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使用管理办法》将加快实施,这意味着现行《暂行办法》将升级,电池回收管理将更具约束力。 据悉,下一步,工信部等部门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完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产业等方面的监管措施。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