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一、法规与政策
1、证监会集中修订废止42项证券期货制度文件,持续开展证券期货规章制度系统清理
为贯彻落实《规则制定程序规定》《证券期货法规制定程序》等相关要求,证监会近日组织开展了证券期货法规清理工作。决定修改6件规范性文件的部分规定,废止1件条例、23件规范性文件、12件部颁文件等文件。 主要包括:一是根据改革和上位法律发展的要求,制定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审核期限后主要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信息披露指引》等6项规范性文件的部分条款。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适应性调整,包括调整相关文件的制定依据等; 二是鉴于规范事项已被新规则规范或不再存在等,废止了《教育部通知》等36件制度性文件。
2、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就推动大宗交易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达成共识
8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就推动大宗交易(非自动撮合交易)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达成共识,即境外投资者参与沪股通深股通。 对于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境内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参与香港联交所的非自动撮合交易。 沪股通、深股通大宗交易和港股通非自动撮合交易将同时开通。
3、金监局召开2023年推动财产保险高质量发展重点议案提案办理座谈会
8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3年重点议案、提案办理情况座谈会。座谈会上,代表及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和研究实践,深入分析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当前财产保险高质量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发展航运保险、解决“卡脖子”问题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4、沪深交易所修订发布指数基金发展指引,提高指数及指数产品对投资者需求和国家战略的响应速度
8月10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基金自律监管规则第1号——指数基金发展(2023年8月修订)》、《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业务指引第1号——指数基金发展》。第1号——指数基金发展(2023年修订),适当缩短非广义股票指数基金发展的指数发布时间要求。非广义股指产品的开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为3个月。
5、证监会批准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期货注册,并认定为境内特定产品
近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全资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将期货注册并认定为境内特定品种。 下一步,证监会将督促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期货顺利上线、稳定运行。
六、沪深交易所将完善交易制度,促进市场活跃
为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交易便捷顺畅,上交所、深交所10日表示,将加快出台一系列完善交易制度、完善交易机制的务实举措。优化交易监管。 完善交易制度方面,研究调整沪市主板上市股票、深市上市股票、沪深股市基金等证券申报数量从100股(股)或其整数倍增至100股(股),以1股(股)为单位递增。 同时,研究引入ETF(交易性开放式基金)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机制。 在优化交易监管方面,上交所表示,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兼顾维护交易顺畅和打击过度投机,保障市场有效运行。 深交所表示,将坚持规则化、精准化监管,平衡维护交易顺畅和打击恶意炒作,重点监管异常交易行为或涉嫌违法违规行为。
2. 行业和机构
人事变动:
——8月7日,华润银行公告称,根据工作安排,宗少军辞去该行行长职务; 同时,任命钱曦为总裁。 批准前,由千玺代其履行行长职责。
-8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王亮担任招银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8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监管核准陈伯凯担任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董事、行长任职资格。
-8月10日,兴业银行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陈新建先生为第十届董事会董事的议案》。
持续复苏预期,高风险偏好客户占比回升,银行理财或迎来29万亿元新时代。 7月跨季后,财富管理规模快速回升,7月新增1.61万亿元至27.2万亿元,创年内新高。 虽然8月份理财到期压力加大,但机构普遍预计下半年理财规模将持续回升,年底或将达到29万亿元。 此外,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度报告(2023)》显示,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增强。 人数占比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3pct和0.3pct。 高风险偏好客户占比的回升,将有助于后续理财公司更好地发挥多资产、多策略配置的优势,进一步丰富权力理财的产品谱系。 (金融协会)
广发固收:8月,银行理财到期规模达2.8万亿元,创2023年以来最高点。根据广发固收最新研究报告,展望8月,金融兑付压力将加大,整体存量产品到期规模2.8万亿元,创2023年以来最高点。细分方面,压力主要来自定期产品,月度开仓规模增加5370亿元至2.4万亿元环比,以3个月内的短期产品为主。 其中,不符合业绩标准的固开产品开放或到期规模为5158亿元,为二季度以来最高点,而这部分53%为可投资固定收益+类别的股票或受到股市表现拖累。 (金融协会)
25万亿元银行理财大调整:现金存款占比飙升,债券资产逐渐“失宠”。 25万亿元银行理财资产呈现大幅调整趋势。 从数据看,银行理财固定收益产品占比已达95.15%,为资管新规改革后的峰值。 相比之下,上半年,银行理财资产的整体配置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此前配置的核心资产债券占比继续下降,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比大幅上升6个百分点。 市场人士表示,现金和银行存款资产占比大幅提升,与银行理财绕开保险资管存款、追求收益稳定、波动性低的资产有关。 (上海证券报)
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7月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回升。 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存款规模25.34万亿元,公共资金控制规模27.69万亿元。 反超,暂时退居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第二位。 对于银行理财规模下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上半年规模下降是受去年底理财产品破产和银行理财产品破产等影响所致。 6月底理财资金归还银行存款。 业内人士表示,7月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出现回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活跃公募量化规模已近千亿,近期更是出现小爆发。 今年市场风格更加极端,随着风格轮换的加速,量化投资凭借分散的持仓和更加均衡的风格,在主力市场缺席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取得了相对较好的业绩,尤其是当与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相比。 相比之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并投资公募量化产品。 截至8月8日,国泰君安量化精选、国金量化多因子、渤海汇金量化成长、招商量化精选、国金量化精选等多只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10%,且稳定业绩吸引投资。 跑者入场。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募主动量化基金规模已逼近千亿。 量化基金并非没有缺点。 规模是业绩的天敌这一事实在量化基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很多量化基金的战略能力有限,规模难以扩大。 部分产品可能全年受到限购。 (金融协会)
公募掘金科创板动作不断,多支顶级基金获得科创板授权。 聚集大量“硬科技”企业的科创板,成为公募基金重要的产品布局阵地。 继上海科创板首批成长ETF获批并快速启动发行后,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多家头部基金公司已获得科创板首批授权。技术创新,即将报道相关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已成为公募的重要配置方向。 据兴业证券测算,截至二季度末,主动偏股型基金对科创板的配置比例为10.02%,较一季度末上升0.88个百分点。 科创板过度拟合。 多家受访机构表示,目前我国科创产业正进入新一轮创新周期,将产生一系列投资机会,看好科创板长期发展空间。 (上海证券报)
严格监管持续,4家私募股权公司被取消会员资格。 8月1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其官网连续开出13张罚单,4家私募股权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罚。 其中,华物(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安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燕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均被中国基金会协会取消会员资格,并吊销管理人登记。 其代表人及合规风控负责人均将受到相应处罚。 此外,上海新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被中国基金会协会取消会员资格、公开谴责并暂停私募基金产品注册六个月。 (上海证券报)
违规减持“准百亿私募”九鹏资产被罚。 日前,北京证监局对“准百亿私募”九鹏资产发出警告监管罚款,指出其参与A-A-的投资交易时违反了《上市公司收购条例》参股公司东易日升(公司注册地为北京)。 公告显示,经查,九鹏大鹏精选20号私募股权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九鹏基金),由九鹏资产担任管理人,曾是A-5%以上股东。参股公司东易日升;2022年7月25日,九鹏基金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东易日升持股比例,由5.99%减至3.99%。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交易为截至目前,本次公募是“准百亿私募”,近10个月已两次被罚款,最后一次被处罚的是深交所。(中国证券报)
搭ETF发展顺风车,私募抢购公募产品。 私募基金正在成为公募产品的重要“买家”。 近期,私募股权已出现在多家公募基金发布的上市交易公告中。 例如银业投资、河西私募旗下产品持有嘉实中证国信央企现代能源ETF、讯源资产、云然投资等,产品持有国泰中证半导体材料装备主题ETF等。据上海不完全统计证券报记者获悉,今年三季度以来,已有20余家私募机构认购了14只公募基金产品。 (上海证券报)
首只千亿非货币基金诞生,宽基ETF成为资金“蓄水池”。 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华泰柏瑞沪深最新规模约为1016.36亿元,成为我国公募市场首支规模超千亿元的非股票基金。 同时,7月以来,宽基ETF整体吸纳资金显着,沪深、科创50ETF净流入已超百亿元。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市场波动较大、投资主题相对不明朗的情况下,宽基ETF能够更好地分散投资风险,相对适合早期布局和配置权益类资产。 (中国证券报)
新“吸钱利器”,量化私募策略创新。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从量化投资行业获悉,虽然下半年以来私募行业新产品发行持续处于低潮,但量化管理人正在展开新一轮竞争多条战略线的创新发展。 其中,高杠杆DMA()、新增中小市值量化多头、股票量化多空头寸等策略正在成为整个行业新的“吸钱武器”。 业内人士表示,从匹配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以及能否展现出稳定的绝对盈利能力来看,量化行业在研发新产品方面有望为A股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策略。 (中国证券报)
超过700亿定向增发取得正回报。 近日,第三方平台朝阳永瘦公布了今年前7个月百亿级私募的成绩单,其中70%以上实现正收益。 据朝阳可持续统计,截至7月底,今年以来92只百亿级私募基金平均回报率为3.07%。 其中,实现正收益的有68家,占比约74%。 具体来看,百亿美元营收占比超过10%的私募股权公司有12家。 东方港湾、康曼德资本、景林资产、仁桥资产等百亿私募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长期来看,近一年百亿级私募的平均回报率为-0.77%。 (上海证券报)
抄底资金持续涌入,多只港股ETF规模超百亿元。 近期,随着资金的不断流入,多只与港股相关的ETF份额持续上涨。 其中,华泰-松林南方恒生科技ETF、博时恒生医疗ETF、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等产品最新规模已突破百亿大关。 与此同时,随着香港股市的逐步复苏,一些重仓港股的基金自7月份以来已经反弹超过10%。 在不少机构看来,随着未来基本面和资金面持续向好,港股有望进一步吸引增量资金流入。 (上海证券报)
加快向买方投顾转型,基金销售子公司将助力创造更多业务空间。 近期,易方达基金设立销售子公司的申请已收到监管反馈,其他几家公司的设立销售子公司正在等待审批。 目前,嘉实基金、中欧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国金基金、九泰基金、万嘉基金等多家公募公司均设立了销售子公司。 其中,部分基金公司的销售子公司已成为基金销售领域的重要力量。 业务创新推动财富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提供更好服务。 (上海证券报)
中证2000的发布,进一步丰富了规模指数的体系层次。 为反映沪深市场小盘证券表现,为市场提供多维度的投资标的和业绩基准,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于2023年8月11日正式发布中证2000指数中证2000指数选取沪深市场2000只市值较小、流动性较好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截至2023年7月末,该指数2000个样本总市值约9.32万亿元,占沪深A股市场市值的10.05%。 (证券时报)
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运行五年后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为9.22%。 首批公募基金公司获得养老金FOF(基金中的基金)批准已过去5年。 近5年来,首批14只养老母基金(又称“养老目标基金”)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其中成立以来(截至8月8日)最高累计收益率达53.12%,平均年化回报率9.22%; 14只养老金母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6.07%。 业内人士认为,首批养老金FOF的成绩较为亮眼。 但养老母基金的发展仍面临基金规模偏小、“受欢迎但不受欢迎”现象明显等问题。 要在投资理念推广、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继续发力。 (证券日报)
机构加快布局,保险资金信托市场快速增长。 目前,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正在加速布局。 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友邦人寿、中英人寿等40余家保险公司已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保险信托产品和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信托的门槛较低,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信托制度的优势,实现资产规划、风险隔离、子女教育等目标。 因此,未来信托服务将不再仅仅针对高净值人群,而是能够覆盖更多的中产家庭,保险信托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证券日报)
7月,标准信托设立规模增加,资金有望加速入市。 7月以来,集合信托设立市场明显回暖。 与此同时,标准信托产品设立规模大幅增长,整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成为集合信托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 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7月份以来集合信托产品设立规模约619.9亿元,环比增长超过25%; 标准信托产品设立规模约327.41亿元,环比增长60%以上。 此外,近两年,资金投资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比重加快。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投资证券市场的信托资金规模为4.57万亿元,占比29.92%。 2021年一季度末和2022年一季度末,投资证券市场的信托资金规模分别为2.43万亿元和3.54万亿元,占比分别为15.22%和24%。 (中国证券报)
3家上市公司宣布“踩雷”中融信托产品,部分信托产品投资房地产领域。 截至目前,咸亨国际、金博、南都置业等至少3家公司同时发布信托产品逾期兑付提醒公告,且涉及产品均来自中融信托。 8月11日,金融协会记者从多位投资者和中融财富部分前员工处获悉,中融信托部分产品确实已停止兑现。 中融财富一位前员工表示,目前暂停支付的产品规模约为3500亿元,但不包括中融信托的自营渠道产品,因为后者无法统计。 目前,虽然上述公司尚未披露各信托产品的具体投资方向,但从一些披露的信息来看,其中不少涉及房地产项目。 据咸恒国际公告,其购买的两款信托产品“汇业497号”和“汇业508号”分别涉及融创天津项目和融创肇庆项目。 (金融协会)
3、市场与数据
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创2016年7月以来七年来新低,存量增速持续回落。 2023年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65.77万亿元,同比增长8.9%。 其中,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余额228.9万亿元,同比增长11%; 实体经济外币贷款余额1.83万亿元,同比下降17.8%; 委托贷款余额11.32万亿元,同比增长4%; 信托贷款余额3.79万亿元,同比下降3.6%。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余额2.55万亿元,同比持平; 公司债券余额31.37万亿元,同比下降0.4%; 国债余额6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非金融企业境内存货余额11.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6%。
7 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数据低于预期,居民贷款疲软。 2023年前7个月,累计增加社会融资规模22.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69亿元。 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5282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703亿元。 其中,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增加364亿元,同比减少3892亿元; 实体经济外币贷款减少339亿元,同比减少798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230.9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 家庭贷款减少20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33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 企业(机构)贷款增加2378亿元。 7月末,外币贷款余额7015亿美元,同比下降18.6%。 1-7月份,外币贷款减少401亿美元,同比减少111亿美元。
7月份,M1、M2同比增速均继续回落。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和上月分别回落0.6和1.3个百分点。分别为上年同期。 狭义货币(M1)余额67.72万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8和4.4个百分点。 流通货币(M0)余额10.61万亿元,同比增长9.9%。 当月净注入现金710亿元。
股市:上周市场震荡调整,主要宽幅指数均录得3-4%的跌幅。 其中,深成指、科创50、中证1000、中证500、沪深300、创业板指、上证50、上证指数跌幅分别为3.82%、3.79%、3.53%、3.51%、3.39%、3.37 % 分别。 %、3.02%、3.01%。 前期强势板块振荡回调,银行保险指数也同步下跌。 通信、建材、综合金融、房地产等跌幅超过4%,石油石化、煤炭跌幅较小。 (国泰君安)
债券市场:截至上周,隔夜正回购加权利率小幅上涨至1.33%附近,7天正回购加权利率回落至1.76%附近,14天期回购加权利率在1.77%附近。 全周来看,30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13%,10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11%,5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04%,2年期主力合约下跌0.01%。 (中大固定收益)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