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莉 张雁北
过去,基金行业以“一管多”为主——一位实力雄厚的基金经理一人管理多只基金,但现在情况恰恰相反,“多管一”模式已悄然兴起。成为业界的热门。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密集发布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 两名或以上基金管理人共同管理产品已逐渐成为行业常态。 主要原因是基金经理“以旧换新”、管理规模大的基金经理“减负”、明星基金经理辞职影响减轻。
超过四分之一的资金使用
多基金管理人“共管”模式
上半年,基金几乎每天都会聘请新的基金经理。 基金管理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是多个基金管理人共同管理一只基金。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由两名及以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仅计算主代码)超过2800只,占比约25.55%。 也就是说,市场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基金采用“共管”模式。
这种趋势还有几个极端的例子。 工银瑞信今年5月发行的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由杜阳、胡志立、谭东寒、盛振山等四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此外,富国腾翔返还6个月滚动持有、汇添富稳瑞祥控股一年、天弘精选、大成蓝筹文健、财通资管信谊、诺安鼎利等多只基金也采用了共同持有的模式。采用四名基金管理人管理。
对此,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曲晨晨分析,招聘基金经理有几个常见原因:一是基金公司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培养和培养新人,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之前更换基金经理的转型。 此外,还有规模较大的基金管理,基金公司通过增聘基金经理、团队共同管理或分仓管理等方式保证基金的正常运作。
事实上,过去公募行业时不时地聘请额外的基金经理,但频率远不如现在。
对此,拍拍网财富合伙人项目负责人孙恩祥指出,今年以来,“企业变企业”现象频发,核心人员流失严重。 基金公司急需扩大人才储备。 “这两年市场波动剧烈,公募基金的策略比较单一,寻找新的‘活水’切换方式是修复回调的新思路。”
而当一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格商财富金章投资研究员王毅表示,对于多资产类别的产品,比如“固定收益+”基金,由多个基金管理人共同管理,有的负责债券资产,有的负责权益资产,有的负责债券资产。分工明确。 有利于专注于擅长的资产类别。 对于股票基金等单一资产类别的产品,如果多个基金管理人管理同一个产品,可能会出现职责不明确的情况,不利于产品运营。
但无论是“一拖多”还是“多管一”,基金公司在调整用人策略时都必须及时披露信息。
王毅认为,基金管理人应该对投资者负责。 如果原基金经理不再参与产品投资决策,应尽快下台,否则可能出现误导情况。 他认为,“共同管理”模式使投资者无法充分了解两家基金管理人的实际管理情况,这需要行业和基金公司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和行业规则。
“基金管理人增补后应披露不同基金管理人在基金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以便持有人了解产品的投资状况。”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多管一”模式需要详细披露产品的投资管理情况,并做好充分的信息披露。
“多管一”标志着行业成熟
“多管合一”模式逐渐增多,或将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
“‘多管一’模式实际上是行业成熟的标志。” 曲晨晨直言,强调团队管理是基金管理去星的一种方式。 在相对成熟的基金市场中,很多基金公司正在从明星基金经理主导的投研文化转向团队管理,这可以帮助基金公司在业绩和规模上减少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帮助基金公司保持高质量发展。
好买基金曾令华曾做过研究报告。 据其统计,几十年前,美国资管行业前3/4的基金产品是由单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但现在这样的资金已经不够用了。 1/4。 曾令华认为,目前,单一基金管理人模式在公募行业仍然是比较好的形式。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这种趋势大概率会持续下去。 不同基金管理人擅长不同领域,有利于为基金开辟更多获取超额收益的路径; 有善于应对不同市场环境的基金经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有利于产品的长期稳定收益。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