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统计显示,截至1月底,量化多头策略私募基金今年平均回撤已超过6%,平均超额收益为负,而量化多头策略私募基金取得正超额收益的比例只有50%。 一些去年取得巨大成功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今年年初后短短一个月内,超额收益就回落了10多个百分点。
对于一些私募产品的大幅回撤,不少业内人士并不感到意外。 因为,透支的,终究是要还回来的。
去年中小盘股的盛宴,大胆者吃肉,谨慎者喝汤。 太多的中小型私募股权公司通过激进的风格获得了名气和规模。 但狂欢过后,小微股迅速调整,规模诱惑驱动的激进操作却适得其反。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量化私募来说,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才是保证长远发展的良药,而轻视风险的人最终会被市场周期淘汰。
开门“绿色”:负超额收益比比皆是
去年量化策略有多受欢迎,今年一月它们就有多受质疑。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量化多头策略私募基金今年平均回撤为6.27%,平均超额收益为-0.07%。 其中,实现正超额收益的私募基金比例仅为55%。 从周度数据来看,1月15日至1月19日,量化多头策略私募产品平均超额收益回撤高达1.03%,其中正超额收益产品占比低至32.26%。
当谈到量化策略超额收益为负的原因时,许多市场参与者将其归因于疲软的市场状况。
“今年以来,市场情绪波动较大,市场震荡加大。从战略角度看,基于反转策略的量化模型会在单边下行趋势中损失部分超额收益,难以发挥战略优势因此,我们公司的业绩比较难看,最近很多投资者都觉得量化‘已经不可能’了。”一位量化私募市场总监表示。
不过,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量化策略的“翻车”更多是由于中小市值风格的极端暴露。
“今年以来,小盘股指波动加大,目前量化多头策略从市值敞口上更偏向中小市值,部分定向增发相当为获取高收益而激进地进行市值敞口,因此,在下行行情中,一旦出现资金大量买入大盘股的情况,量化多头策略就会因权重仓位不足而跑出负超额收益。股票。” 一位中型私募人士直言。
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收盘,中证1000指数跌幅超过18%,中证2000指数跌幅高达19.82%,而同期沪深300指数跌幅仅为6.29%。 可见,今年以来小微股的调整十分明显。
“只要是风格非常大胆的基金,收入从哪里来都会返还。” 某信任FOF人士感慨地说。 从已披露的产品净值来看,不少去年超额收益“爆发”的私募机构今年以来遭遇反弹。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月30日,斐罗量化500增强型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今年超额收益为-16.06%,2023年该产品超额收益将达到25.24%; 截至1月26日,行健量化强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今年超额收益(业绩基准为沪深300指数)为-13.9%,去年超额收益高达30.17%; 卓盛量化选股第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今年超额收益为-9.72%,而去年全年超额收益为15.23%。
探究原因:受规模诱惑而玩“冒险棋”
事实上,这并不是量化策略第一次出现负超额收益。 2021年四季度,由于市场风格快速转变,多起大型量化私募超额收益出现历史最大回撤,引发市场争议。
既然前车之鉴,为何量化私募“群”还如此之多? 规模的诱惑是主要原因。
“对于量化私募公司来说,在极度分化的市场中,只要坚守贝塔收益‘更大’,就有可能实现规模的跨越。” 上述信托FOF人士表示。
他分析,一方面,私募股权参与集团集团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净资产,增加公司收入; 另一方面,出色的业绩可以增加资金的关注度,尤其是在去年大部分私募业绩都面临压力的背景下。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逆势增长的净资产就可以实现规模扩张。 依靠这种方式,一些私募股权公司的管理规模迅速扩大到50亿元以上。 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还加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一举多得。
有量化私募人士透露,当小微股强势上涨时,产品发行相对容易。 在去年整体较为冷清的发行市场中,不少追踪中小市值指数的指数增长策略产品发行规模超过2亿元。
“其实,很多量化私募投资者都非常清楚抱团的风险,只是想碰碰运气。”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直言,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行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人才、渠道等资源更加向高层集中,因此很多小型私募公司选择承担风险。 然而,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也在不断成长和演变。 风格的切换可以验证管理者的真实水平,通过投注获得的规模和声誉最终都会得到回报。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去年,一些私募公司通过充当滚雪球结构性产品的渠道,实现了规模扩张。 近年来,随着滚雪球式结构性产品的推出,此类私募股权公司面临着客户信任缺失、规模萎缩的挑战。
展望未来: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是关键
在市场的牛熊转换和风格转变中,量化私募的生存基础是什么? 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在量化私募中,最重要的是专业能力,否则总会有强手淘汰你。” 文博资产创始合伙人郑耀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私募基金想要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投研团队必须努力前行,保持策略迭代的高效率。 为此,文博资产持续储备优秀人才,采取高度分工的架构,希望实现战略卓越。
公开信息显示,量化领域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众多顶尖私募股权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角逐。 例如,嘉琪投资已表示将于2023年9月至11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举办招聘说明会。明石基金会也在2024年校园招聘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招聘。 据悉,国内一些量化私募公司专门在海外设立关联公司,吸引全球优质人才。
除了提升专业水准,“出海”也被纳入不少量化私募的长期计划中。
上海一位百亿级量化私募高管表示,该公司已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设立相关实体,正在申请相关营业执照。 吸引海外资金将是公司的重点工作之一。 原因在于,“走出去”不仅可以拓展战略方向和投资目标,还可以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
“激进玩法和渠道业务都不是长久之计,以稳定的超额收益吸引境内外优质资金,才是未来生存和过好日子的关键。” 上述人士直言。
久琨投资还表示,境内投资者对私募产品的考察周期较短,更注重回报率,而海外机构投资者对私募股权的研究更为全面,投资决策周期相对较长,且他们对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投资能力的连续性等方面存在很多疑问,要求很高,而且海外机构对A股配置有长期需求。 “走出去”可以补充公司的资金来源。
此外,不少中小私募基金向记者透露,规模较小的机构无论是在人才团队还是投资者服务方面都不具备任何优势。 因此,套利、可转债等一些利基化、差异化的策略是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 方向上,机构资金关注度较高。 同时,费率的差异化设计也能帮助私募缓解规模压力,如阶梯式绩效薪酬、管理费减免等,可以改善投资者持有体验,积累客户信任。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