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近期,市场上关于量化融券垄断优势的争议持续发酵。
公开资料显示,融券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信用柜台从证券公司提供的融券池中借入证券并在提供保证金的情况下卖出证券的行为。 也就是说,投资者在预测证券价格会下跌时可以借出证券。 通过卖空获得利润,还可以通过融券交易对冲头寸风险。
为何最近融券业务突然引发争议? 顺实投资股权投资总监易晓斌坦言,与大多数对冲工具相比,普通投资者很难利用融券进行有效对冲,因为证券的来源基本掌握在机构手中。 因此,在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一单向做空产品备受诟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投资者认为,量化机构是融券的重要参与者,因其借贷频繁、换手率高,在融券方面具有垄断优势,因而极不公平。
对此,多位量化私募人士透露,从融券规模来看,量化机构确实具有一定优势,但并非垄断优势。
上海一位量化私募市场人士透露:“券商在财富管理转型过程中进行了交易评估。 因此,一些高频量化产品确实是利用资金和交易量来换取融券优势。 毕竟,这些高频产品的量化交易换手率高达100倍甚至200倍以上,因此券商在融券方面更愿意配置资源。”
一位百亿级量化私募人士也直言:“从融券的需求方来看,量化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主观T+0等投资者都是需求方。量化机构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量化策略的仓位相对分散,对于套期保值和多空策略来说,证券的需求相对较高,是重要的服务客户之一。第二,证券公司面对量化客户时,更多的是比如做‘批发业务’,可以为量化机构批量提供证券来源,提高证券池中证券的使用效率。”
不过,该人士表示,融券的数量优势并不是一种不公平的反映。 他透露,很多渠道的债券借贷业务需要公开招标。 哪一方竞标成本更高,哪一方就能获得优质且波动性较大的债券来源,所以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
融券T+0对市场影响有多大?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融券量化的比较优势争议较大,主要源于市场对融券T+0策略“砸烂”的担忧。 那么融券T+0策略是否会加剧市场波动?
华宝证券分析师李廷瀚表示,“T+0”根据不同的战略逻辑,可以分为底位“T+0”和融券“T+0”。 其中,融券“T+0”是指管理人首先在证券公司开立融资融券账户,并根据融券公司的融资融券名单选择适合盘中交易的股票名单。 在购买股票的同时,他利用证券借贷来出售股票。 出,以变相实现“T+0”交易。
一位知名量化私募人士透露:“由于国内券源有限,在已经占比很低的‘T+0’策略中,‘T+0’融券规模更小,很难对市场产生影响力。”
明石投资创始合伙人方明也表示,目前量化策略中有两种需要融券的子策略,一是多空平衡策略,二是短周期择时策略。 在融券市场中,可用于量化的证券来源规模有限,因此两种策略对市场走势的影响微乎其微。
上述量化私募领军人士也表示,从融券销售金额来看,融券很难对市场产生过度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9月7日,2023年市场整体融券销量218.21亿元,融资申购量2203.27亿元,两融净申购量1985.06亿元。
为什么量化如此有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此次对量化融券的质疑之外,近年来关于量化投资的讨论和争议也频频出现。
例如,今年二季度,在市场快速调整期间,北京神农投资总经理陈宇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呼吁量化基金“割韭菜”,嘉悦基金经理兼投资总监吴跃峰投资,也公开“抱怨”量化投资; 2021年第三季度,一条“量化交易贡献A股交易量一半”的消息刷屏。 有人认为量化是AI收割机,主观投入就会收获。
对于量化投资遭遇的多重舆论风波,一位私募研究员分析认为,其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2019年以来量化私募管理规模迅速扩大,近两年表现也有所提升。领先于主观多头策略。 因此,一旦市场做出这些调整,就会出现量化投资“割韭菜”的声音; 其次,量化投资的模型和策略是一个“黑匣子”,投资者对这一策略的理解还比较简单。 当遇到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市场情况时,比如印花税下调后市场的“高低”自然会归因于量化投资的发展; 第三,一些不规范或超高频的量化策略确实损害了个人投资者的利益。
在此背景下,多家量化私募公司马不停蹄地加大投资教育力度。 例如,九琨投资联手专业人士推出了《打开天窗谈量化》专栏。 梦溪投资还透露,目前,公司依托“梦溪投资”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客观的数据分析结果和基础量化知识,作为投资者教育的基础。
一位十亿美元私募创始人表示:“纵观海外发展历史,量化其实是科技发展浪潮的产物,不需要成为‘神话’,不能被‘妖魔化’,而应该是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客观看待量化的价值。9月份,我国股票市场正式建立了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相应的监管安排也得到了明确,这将进一步促进量化投资的健康发展。
相关报道
粉碎机? 战争投资借出限制性股票。 谁在卖空? 限售是“空”吗?各方建议纷至沓来
短线还是绕道减持?控股股东提前终止融券,业内争议券源机制复活
量化融券让市场崩盘? 限制性股票是否借出融券?最新确认来了
套利漏洞? 幕后? 融券业务引发争议!量化声音众多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