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您如何看待资源股近期走势?
3月份以来,以黄金、铜、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带动A股上游资源板块实现显着超额收益。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A股上游资源上涨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市场预期? 您如何看待资源股近期走势? 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近期资源板块行情回顾:3月份以来,A股上游资源板块逐渐走强。 从整体涨幅来看,3月份以来A股资源板块涨幅居各板块之首。 具体来看,截至2011年4月24日,3月初以来有色金属行业累计同比增长20.7%,石油石化行业增长8.1%,基础化工行业增长5.3%,钢铁行业增长3.2%,煤炭行业增长0.8%,全部同期表现优于 Wind 的全 A 范围增幅 0.3%。 从A股资源板块轮动顺序来看,首先,有色金属板块在3月初开始表现抢先,相对于整体市场的超额收益持续走高。 如果进一步细分有色金属子行业,3月以来贵金属累计涨幅(33.0%)更大,其次是工业金属(26.9%)。 3月下旬,资源板块行情向石油石化、化工行业蔓延,相对风泉A的超额收益大幅提升。 4月份以来,行情进一步延伸,煤炭、钢铁行业也开始跑赢大盘。
近期A股资源板块的走强主要是受到黄金、铜、原油等资源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 A股资源板块近期表现强劲,推动本轮资源股上涨的直接因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其中有色金属、原油涨幅明显。 例如,伦敦现货黄金从2月14日低点1985美元/盎司上涨至4月11日最高2346美元/盎司,涨幅达18.2%。 此外,2月12日至4月11日LME锌、铜现货结算价累计涨幅高达18.2%和14.3%。 原油方面,油价自去年底开始触底反弹,今年3月中旬以来进一步上涨。 截至2011年4月24日,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已从3月中旬低位82美元/桶上涨至目前90美元/桶左右,WTI原油期货结算价也从3月中旬的低位上涨至90美元/桶左右。同期从 78 美元/桶升至 85 美元/桶。
资源股走强的背后:市场因降息和通货再膨胀预期,以及供需格局的边际变化而提前交易。 近期A股资源板块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我们认为,本轮资源类产品的走强体现了三大市场逻辑:
①全球制造业复苏刺激需求改善预期。 从近期宏观背景来看,今年以来中美制造业均呈现复苏态势。 其中,中国制造业PMI由23/12年的49.0%上升至24/03年的50.8%,同期美国制造业PMI由47.1%上升。 至 50.3%。 在中国和美国的带动下,2024年一季度全球制造业周期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全球制造业PMI从2012年23月的49.0%上升至2003年24月的50.6%。 因此,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有所增强。 。
② 美联储前期鸽派立场引发市场“抢先”降息。 美联储近期的货币政策总体立场较为鸽派。 2023年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后,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已开始讨论降息。 2024年3月的会议后,鲍威尔进一步表示,政策利率可能已经达到峰值。 年内适当降息; 4月,鲍威尔再次讲话表示,今年开始降息“可能是合适的”,并重申美国今年仍将降息。 在美联储鸽派立场下,市场对美联储今年降息预期强烈,因此存在一定的“抢先”行为。
③部分商品供需格局发生变化。 黄金方面,近两年世界各国央行购买黄金的规模持续强劲。 2022年以来,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规模增加405吨。 铜方面,供给端,3月13日国内19家铜冶炼企业在重点铜冶炼企业座谈会上就调整冶炼生产节奏、严格控制铜冶炼产能扩张达成共识。 需求方面,近年来全球硬科技行业的发展,铜需求持续增加,导致铜价持续上涨。 原油方面,近期俄罗斯、乌克兰、中东地缘政治风波频发,引发市场对能源供应的担忧,导致油价上涨。
确定资源行业未来走势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如前所述,多种因素支撑了资源行业近期的强势。 展望未来,资源板块的进一步崛起可能需要更多的催化剂。 海外方面,当前美国通胀和就业数据没有显示出支持美联储政策转向的迹象。 美联储今年的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 具体来说,从通胀数据来看,美国3月CPI同比为3.5%,较2月的3.2%进一步上升; 美国3月CPI经季调后为0.4%,与2月持平,表明当前美国通胀依然“顽固”。从就业数据来看,美国2019年新增非农就业人数3月就业人数30.3万人,高于市场预期的21.4万人,同时3月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至3.8%,表明美国就业市场保持稳定。就业市场方面,市场降息预期持续降温,根据Fed Watch数据,截至2010年4月24日,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已从6月推迟至9月,预计降息次数年内降息已从3次减至2次,如果未来降息一再拖延,可能会继续抑制美国的经济需求和通胀。
从国内看,经济复苏仍面临一些挑战,进一步复苏趋势的确认尚需时日。 从PMI来看,3月份我国制造业PMI的回升可能部分得益于季节性因素和外需,而内需的恢复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月31日公布的3月份制造业PMI为50.8%,环比上升1.7个百分点。 反弹幅度略强于季节性。 主要原因可能是外部需求强劲。 3月份以新出口订单/新订单衡量的外部需求相对改善。 增幅明显回升,但内需仍需进一步提振。 从通胀角度看,3月份国内CPI环比表现弱于季节性,定价有利于内需的PPI黑价依然疲软。 4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CPI环比下降1.0%,大于2018年至23日同期0.6%的平均水平,表明居民消费价格回升趋势或不稳定然而; 工业品价格方面,今年3月份有色金属价格呈现下跌、上涨和黑色价格下跌的分化趋势,表明钢铁、煤炭等以内需为主的大宗商品需求恢复相对缓慢。 总体来看,国内经济复苏趋势仍需时间验证。
综合来看,在海外降息时机和国内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未来资源板块市场若要进一步上涨,还需要进一步事件的催化,主要催化因素可能来自美联储降息政策或国内经济复苏超出预期。
二季度是基本面数据验证期。 3月份以来,资源类产品持续上涨,但A股市场整体上涨势头有所放缓。 对于本轮2月5日以来市场上涨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历史底部的第一波反弹。 回顾过去四次市场探底时的第一波反弹,市场往往持续2-3个月左右,指数上涨约25%-30%。 本轮行情持续约2个月。 上证指数较低点最高涨幅为17%,沪深300为16%,Wind All-A为25%。 与历史相比,本轮行情或许还没有结束。 目前,总体政策环境还是比较积极的。 4月12日,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进一步落实; 同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认为,这个新“九条”为资本市场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旨在完善监管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市场秩序,发展壮大长期投资,服务创造新的优质生产力,保护经济。 新的增长动力对于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第一波行情的底部往往会在结束后面临突破,需要关注基本面数据的验证。 展望未来,与历史相比,随着当前行情的上涨,市场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获利回吐压力,未来短期市场增长的步伐可能会放缓。 我们在《白马或成中期主线——A股二季度展望——》中指出,历次熊市第一波上涨行情结束后,市场往往会获利了结。 究其原因,还是当时的基本面不够。 坚硬的。 此前的回调期间,上证指数平均下跌49天(不含2019年)。 上证指数、沪深300、风泉A、创业板指数平均回落约14%,回吐了前期上涨行情约0.5-0.7%的涨幅。 。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政策持续释放温暖。 今年的两届会议也定下了更加积极的基调。 未来需要密切关注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宏观经济数据能否加速复苏。 另外,现在已经进入4月份,将进入密集的业绩披露窗口期,上市公司基本面数据的核实也将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如果短期基本面数据验证不及预期,可能会对A股市场造成扰动。
结构上,首轮上涨后,股市主线或将逐渐显现,需关注白马中期机会。 回顾历史,第一波探底反弹期间,市场上涨的动力往往是政策宽松和情绪回升,而基本面趋势尚未明朗。 因此,时期往往呈现出各行业普遍上涨和周期性上涨的特征。 行业兴衰离散度较低(详见图12)。 随着后期基本面得到验证,主线行情往往会在业绩的支撑下出现。 例如,2019年1月至4月行业快速轮动,经过2019/04/22至08/06的市场调整,市场主线逐渐清晰。 在5G技术引领的科技周期下,科技股开启一轮领涨行情。 回到本轮,2/5以来的上涨行情中行业轮动也是较快。 借鉴历史经验,后续产业的主线或许会逐渐清晰。 中长期需要关注白马股。 目前白马板块已经明显下跌。 以中证A50指数为代表的白马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随着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并发挥作用,宏观微观基本面有望逐步改善。 估值较低、业绩弹性较大的白马板块或将逐渐迎来布局机会。
行业层面,白马短期稳定较为稳健,中期重点关注科技制造、医药等白马增长。 在经济复苏有待巩固、海外降息推迟、市场偏见有待修复的背景下,白马短期稳定或较为稳健。 但如果着眼于更长周期,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将加速电子板块自主可控,老龄化趋势将加速医药需求释放,电子、医药等行业基本面正在逐步逆转,白马的增长或许更可持续。 。 其中,特别关注受益于两会政策推动的科技制造和医药行业。 科技制造聚焦电子、数字基础设施和AI应用,医药聚焦增长+价值平衡,精选24年有望表现优越的创新药品/高值耗材。 /中药流通。 此外,白马板块的白酒、新能源等或有阶段性反弹机会。 当前市场对白酒和新能源板块预期较低,估值和资金配置均已处于历史低位。 如果行业基本面得到积极催化,相关板块或有周期性反弹的机会。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落实慢于预期,国内经济复苏慢于预期。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