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今天上午,国债市场正在经历重大动荡。 30年期国债期货全线大幅下跌,最大跌幅达到0.8%以上。 这次下跌对于股市来说没什么。 但对于一向稳定的国债来说,跌幅却非常大,明显异常。 此外,10年期主力合约下跌0.23%至103.730元,5年期主力合约下跌0.11%,2年期主力合约下跌0.04%。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昨日银行间债券通过柜台向居民放开的政策信号,提升了市场对增加久期供应的预期; 其次,今天上午,2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50.9,较上月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好于预期。
那么这对股市意味着什么呢? 一是国债继续下跌,持有大量国债多头的银行股将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近期股票和债券出现了拉锯效应,债券的调整可能会给股市带来一定的机会。
“网红”突然暴跌
近段时间,30年期国债成为“网红”。 原本不太关心国债的人们,因为这个品种的兴起,开始学习“久期”这样的专业术语。
数据显示,2月29日,10年期国债主动债收益率在2.35%左右,30年期国债主动债收益率在2.48%左右。 其中,后者跌幅尤为惨重,本周跌幅达10个BP,今年跌幅达34个BP,于2月29日突破了1年期MLF利率(目前为2.5%)。
不过,债券市场仍略显过热。 今日早盘,市场受到严重打击。 30年期国债期货全线大幅下跌,最大跌幅达到0.8%以上。 其他期限国债全线大幅下跌。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 从《通知》内容看,监管部门优化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明确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范围,便利居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进行债券投资,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
有分析认为,对于利率债发行人来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可以考虑趁势加大债券尤其是长期债券的发行力度。 一方面,这有利于向整个市场提供优质的金融投资品种,对于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甚至追求稳定、确定性收益的个人基金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 人民银行昨天发文,进一步扩大场外债券投资品种,优化投资者开户管理,有利于拓宽居民投资利率债券的渠道,促进储蓄转化为储蓄。债券投资。 这意味着债券市场供给增加的预期已经形成。
不过,申万宏源认为,债券供需矛盾或将更加突出,“资产荒”格局或难以扭转。 利率债券的收益率一般比存款利率相对较高,安全性较高。 一直受到居民投资者的青睐。 如果不限制规模,居民投资利率债券的热情将会增加。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债券供需矛盾预计将更加突出,这或将加剧债券“资产荒”格局。
此外,居民可以直接从场外市场购买债券,这可能会小幅削弱资产管理机构对稳健金融产品的需求。 尽管中国居民直接投资债券的规模较低,但通过资产管理机构间接持有债券的规模并不低。 如果居民可以直接从场外市场购买所有银行间市场债券,将小幅削弱资产管理机构对稳健理财产品的需求。 债券资管产品作为我国资管机构的核心支柱,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场外市场债券规模的变化。
其次,今天上午的经济数据略超预期。 据介绍,随着经济持续复苏以及各项稳增长政策落地,我国制造业景气度已连续四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3月1日公布的2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较上月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首次连续四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景气度高。 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会对股市产生什么影响?
债券的下跌也应该与股市分开看待。
首先,对部分银行股造成影响。 今日早盘,部分银行股表现相对低迷。 原因是这些银行股此前持有不少国债头寸。
其次,对于整个股市来说也可能是一件好事。 由于经济预期减弱,近一两年国债市场容纳了大量资金,导致国债市场长期看涨,国债收益率稳步下降。 能够导致债券市场走弱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供给大量增加,二是经济预期突然强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预期可能出现走强的迹象,这对于股市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
此外,股市本身的吸引力可能正在增加。 中信建投陈果认为,从资金流动性和市场监管来看,当前A股整体投资环境较前期明显改善; 继2月份全面降准、5年期LPR利率意外下调等宽松货币政策逆周期发力后,稳定经济相关政策也有望在2019年前后持续出台。两交易日,推动流动性环境和市场情绪进一步改善。 随着高股息资产持续上涨后股息收益率下降,高景气增长方式的优势逐渐显现。
万联证券也认为,截至2月26日,2月份产业资本增持出现净增,且规模有所增加。 北向资金恢复净流入,A股市场解禁规模有所缩小。 展望未来,A股市场的流动性环境有望持续改善。 资本市场风险情绪提振,A股配置性价比依然突出,北向资金配置意愿有望增强。 证监会持续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并召开多次座谈会和新闻发布会回应市场担忧,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交易活跃。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