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大浪冲走沙子,向着太阳升起。 新能源产业重塑后迎来曙光。 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升级技术。 行业在经历周期后,将以创新驱动,更有动力前行。
技术迭代迎来新生命
“如果说2023年行业有热词的话,我想一个可能是‘过剩’,另一个就是‘降价’。”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王伯华近日表示。
2023年光伏行业的市场环境将发生显着变化,由于光伏市场本身供需关系的变化,产能过剩风险加剧,新旧产能叠加,竞争加剧。 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 组件招标价格甚至跌破1元/瓦,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将超过1TW。其中,中国光伏产能占比超过80%。 今年全球组件需求预测为525GW。
随着产能进一步释放,光伏行业竞争加剧,迎来深度洗牌。 市场压力逐渐向全产业链蔓延,开工率普遍下降。 在光伏产能过剩、组件价格创历史新低的背景下,生产效率低、产能落后的厂商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此外,不少进入光伏领域的跨境企业也开始抛售相关项目,选择退出市场。
行业迎来深度洗牌,我们需要对未来更有信心。 对此,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发出响亮表态。 “光伏产业应该增加‘我全方位支持你,你全方位支持我’,各有差异、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互相兼顾,其实才是最好的商业生态, “我们不能简单地搞重复建设,盲目内卷化只会让整个行业的生态变得困难。”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
光伏产业虽然产能过剩,但恰恰是技术进步的助推器。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胜表示:“任何行业都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产能与需求完全匹配。 有时会出现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带来的竞争加剧也意味着效率的提高。 这将促进进一步的创新。 新产品发布后,需求将超过新产品的产能。 这就是技术进步的道路。”
面对当前的行业形势,光伏企业也积极主动、勇于接受挑战。 高车股份董事、董事会秘书王木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当前光伏行业现状,公司继续保持较高比例研发投入,重点围绕硬脆材料切削,从设备、耗材、工艺等方面,多维度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创新,构筑技术领先的“护城河”,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
虽然已进入产业调整期,但我国光伏产业链各方面竞争力已跻身全球前茅,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我国在光伏主要生产环节产能占全球80%以上,生产全球90%以上多晶硅、约98%太阳能硅片、85%以上太阳能电池和80%以上的光伏组件。
向着太阳而生,向“光”而行。 在融资趋紧的环境下,BC电池等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光伏行业大规模、重复性的产能扩张有望告一段落。 未来,行业新增产能将逐步由具有良好造血能力的龙头企业和新技术引领。 业务集中度加快。 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需要通过光伏与储能协调发展、多类能源协同、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来攻克消纳问题。 未来,随着国内光伏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以及全球需求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将快速实现供需平衡。
出清低质量产能
迎高质量发展
与光伏行业类似,由于短期供应短缺,企业纷纷涌入市场,导致锂资源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 然而,消费侧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增长速度却没有预期那么快。 碳酸锂价格已从2023年60万元/吨的高位回落至最新10万元/吨左右的水平。 行业的快速调整,让很多企业从“躺着”赚钱走向了亏损的边缘。
行业的快速调整让很多新进入者措手不及。 一些企业不得不转让“天价”锂矿,一些企业的海外锂矿收购也因此搁浅。 随着碳酸锂价格持续走低,上下游企业也在积极应对。 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企业正在向下游延伸产业链,通过纵向一体化模式实现利润最大化。
基于目前的供需格局,2024年碳酸锂的价格可能仍处于下降趋势,这也意味着高成本产能也将被出清。 正信期货研报显示,根据海外矿山和盐湖的生产计划,明年将是全球矿山和盐湖增产的大年。 预计明年全球碳酸锂供应量为141.6万吨,较今年增长36.3%。 在供给过剩的背景下,价格重心可能会逐渐下移,迫使高成本产能退出。
与光伏、锂资源类似,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利用储能技术提高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性的作用日益凸显。 企业不断推出储能项目,以快速获得市场红利。 2022年被称为“储能行业元年”,而2023年将成为“扩张年”。
据全球储能数据库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新投运储能新增装机超过10GW,新规划建设项目规模已超过100GW。 如果四季度能完成10%,年内装机量将超过40GWh,是去年装机量水平的三倍。
在大规模消费开始之前,产能就已经过剩,储能行业在疯狂抢购后迅速陷入低价竞争。 目前,储能系统的价格已接近成本线。 行业的“野蛮增长”不久就到了“泡沫挤压”阶段,过剩产能的价格淘汰又来了。 但在储能产品同质化竞争下,市场也在淘汰低端、落后产能。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上游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传导至下游能源存储系统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 11月份,源、网侧使用的2小时磷酸铁锂电池平均中标价格跌破900元/kWh,较年初下降47%。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提到,整个行业理性看待价格战后的行业发展趋势。 产能过剩和制造业过剩并不完全是坏事。 过剩导致价格下降并导致行业进步。 洗牌后的储能市场将持续扩大,在高质量发展中迎来回升景气。
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下,电池等产业链各环节成本的持续降低有望推动储能行业持续增长。
刘伟还表示:“随着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地政府出台了储能分配、参与电力市场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 此外,今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和风电、光伏的初期投资成本大幅下降,为新能源和储能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驱动
行业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无论是光伏、锂电池还是储能,产能过剩必然导致市场规则下的优胜劣汰。 拥有技术创新的龙头企业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而没有技术支撑的企业将被淘汰。
新能源产业虽然经历了短期调整,但在实现规模化应用之前,该领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持续依靠技术创新来克服行业波动。 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一直是行业的主旋律,也是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的主题。 近年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迭代和生产力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 隆基绿能、通威能源、晶科能源等一大批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光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联合协作,十年间将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85%以上。
俗话说,不摧则不立。 每一次新兴产业的波动背后,都是技术门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旧技术的淘汰。 这是产品升级迭代的成长路径,也倒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转型升级。
日前,中央金融办相关负责同志详细阐述了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备受关注的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三新”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要大力支持企业深度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推动行业技术标准优化,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实现符合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范围看,当前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是节点性的,部分企业无力应对。由于库存和市场份额。 这在不降价的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也是行业洗牌的机会。 深度调整后的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林伯强进一步强调,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 尤其是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产能占全球一半以上。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仍是制造业的未来。 发展的唯一途径。
可见,2023年,以光伏、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将“乘风破浪”,而以氢能、钠电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也在不断寻求突破、蓄势待发。
“人类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脱碳加氢’的过程,能源应用的演变也是如此。” 美锦能源董事、美锦氢科技董事长姚金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发挥氢能产业链“链主”的主导作用,引领上下游企业开展绿色物流运输,共同减少碳排放。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保障我国电力供应的生力军。 其装机容量已达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50%以上,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容量。
12月21日召开的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可以说,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望2024年,经历产业调整升级后,新能源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变革。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