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经过资本追捧和产品出现,人形机器人再次获得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似乎正在从市场的暂时“窗口”走向行业的长期“趋势”。
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在仿人机器人产业化初期,工信部的相关政策能够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和推动意义重大,并且未来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 目前,国内已有10余家厂商发布产品,A股上市公司也开始布局产品。 尽管面临技术性能不稳定、成本价格较高、商业落地场景不足等缺点,但“道路是曲折的,未来是光明的”。 对整个行业最好的评论。
国产人形机器人“元年”,政策引导意义重大
今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仿人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根据时间规划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到2025年,仿人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四肢”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确保核心零部件安全有效供应。 到2027年,仿人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前,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已对仿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9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申报的通知》。 人形机器人是四个重点方向之一。 此外,在地区层面,机器人已被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产业扶持政策于近期陆续出炉。
高新机器人产业研究院院长卢汉辰对美联社记者表示,虽然人形机器人距离量产还有一定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2023年可以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元年”机器人在中国。 厂商们通过“多方努力”,让“制造人形机器人”变得不那么遥远。 已有10多家厂商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 因为仿人机器人被认为是机器人的高端形态,是多学科技术融合的典型科技产品。 它们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综合性工程。 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之一。 在行业发展初期,《意见》的出台可以说为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意义重大。
天使投资人、高级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告诉美联社记者,工信部正在密切关注人形机器人。 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形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意见》发布后,预计将对我国仿人机器人产业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加快技术研发、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靠性、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企业。
实现工信部目标的关键是什么? 郭涛认为,我国仿人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目前,仿人机器人发展面临核心技术发展不成熟、产品成本高、应用场景落地困难、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 未来,政府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继续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共同推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构建良好的产业体系。生态系统,推动商用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 并成熟落地。
通信星球联合创始人、行业观察家尤熙向美联社记者建议,要完成工信部的战略部署,企业首先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要加强各方合作,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化中小企业。 同时,我们将关注本地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机会,提高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速度。 最后,在仿人机器人的安全可靠性方面,要积极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加强相关技术标准和监管措施建设,确保仿人机器人产业能够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国外市场。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应用场景需要适配和迭代。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目前的人形机器人玩家中,领头者大多是科技公司。 国内已发布人形机器人(含概念产品)的企业包括小米、优必选、致远机器人、筑米科技、达特曼、傅立叶智能、玉树科技、小鹏汽车等至少10家企业,给市场留下了“仿人机器人”的印象。百花盛开。
业内人士认为,打开仿人机器人市场,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并实现商业落地是关键。 陆汉辰表示,只要仿人机器人产品性能成熟、达标,就可以应用于数千个行业的众多场景。 就目前来看,民生服务、制造领域的需求潜力巨大,但从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演进来看,下游场景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磨合和持续的迭代改进。
在已发布产品的应用场景中,小米主打感知和沟通,能够感知人类情感,识别45种人类语义情感; X主要应用于科技展厅、影视综艺、商业演出、政企展厅; GR -1计划在工业、康复、家庭、科研等多个应用场景推广; 大傻云2.0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门店促销、直播销售、教育科研、保洁、医疗保健陪护、迎宾引导等; 致远机器人元征A1预计首先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然后逐步走向C应用; 小鹏PX5计划优先在小鹏工厂和销售场景进行现场应用,最终提供稳定可靠的价值。
但现有的仿人机器人普遍价格昂贵,主要是研发成本较高,单台动辄上百万元。 陆汉辰认为,降低成本需要大规模落地和应用,而大规模的前提是仿人机器人的性能能够满足人们的期望。 目前,仿人机器人的实现仍处于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产品满足过程中,当人形机器人的性能足够“像人”或者功能足够强大时,其前景无疑将超越目前所有的机器人品类。
我国现有机器人市场以工业机器人为主。 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方面,按品牌排名依次为埃斯顿(.SZ)、汇川技术(.SZ)、埃弗特(.SH)。 美联社记者从此前采访中获悉,这些行业内市场份额最大的厂商正在关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并表示将根据情况采取布局,但目前尚未开发出产品或发布了具体方案。
进展迅速的A股上市公司中,天齐股份(.SZ)此前已与优必选成立合资公司,预计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样机最迟将于年底交付2023年12月。 据悉,天齐主营业务包括以汽车智能装备业务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 据公司人士透露,在应用场景方面,仿人机器人将匹配公司汽车智能装备的系统解决方案,为终端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卢汉辰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从各种核心部件来看,有一些与现有工业机器人有重叠,比如减速机和一些电机。 但人形机器人不适用于传感器组件、智能组件等,定制化软件和AI大模型的需求更加突出。 此外,线性执行器也是人形机器人最先引入并应用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支撑基础,但也存在着需要弥补的短板,比如全身力量。 学习控制算法、高算力控制器、高性能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高功率密度电机等。
Green (.SH) 是谐波减速器领域的领导者。 据介绍,其谐波减速器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24.7%。 其下游企业主要是机器人制造商。 公司消息人士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项目已经在进行中,但产品的商业化还没有那么快。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