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首先,根据大趋势,市场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中旬,市场在疫后催化和房地产政策刺激的推动下迎来了明显的估值回升。 在经济触底复苏预期下,风险偏好明显回升; 第二,2023年4月开始,经济数据低于预期,股市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 与此同时,美债利率上升也给股市带来一定压力。 第三,7月24日政治局会议释放了稳增长的政策信号。 特别是8月下旬以来,政策组合相继落地。 尽管市场走势依然较为疲软,但政策底部已被确认稳固,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筑底特征。 。
其次,从行业来看,一是1-3月,TMT和“中特评”板块估值主要恢复,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增长型市场则因博弈出现估值下滑。现有资金。 因此,高低估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切换,低估值的方向更加有利。 其次,4月至6月,“中国特估值”与TMT双主线轮换明显,估值高低切换仍是重要特征。 不过,从4月份开始,市场对TMT行业的高价产生了一定的恐惧。 4月份,TMT估值从历史底部迅速扩大至40%左右。 估值扩张率普遍在25%以上,赔率优势相对收敛。 市场趋势已转向“中国特别评估”方向。 但总体来看,市场主线还是比较清晰的。 第三,从7月开始,经过半年的双主线市场行情,TMT、中特评估、传统赛道等几大板块估值开始逐步逼近,市场定价与估值偏低的周期与逻辑“困境逆转”消费品种。 疲弱的经济现实和海外利率高位波动下,市场风险偏好受到压制,主线较上半年变得模糊。
第四季度展望
首先,从大势来看,坚定底部思维,对市场保持乐观。 首先,是因为国内政策基础已经夯实。 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在宏观政策上定下“逆周期调节、政策储备”基调,稳增长政策有望更加积极。 “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在政治局会议上首次被提及。 政策持续加码的趋势是比较确定的。 我们看到,8月底以来,政策力度和密度不断加大。 印花税减半、调整减持规则等积极资本市场政策与放宽一线房产限购等基本面政策相结合。 市场对国内政策见底的共识预期正在迅速形成。 。 回顾以往的市场底部,政策底部往往先于市场底部。 当前底部位置明确,要积极参与抄底行情。 其次,从盈利角度来看,2023年中报大概率确认本次盈利下行周期的底部。 随着经济持续回暖,下半年A股盈利将改善,对市场筑底形成坚实支撑。 最后,从风险偏好角度来看,目前A股ERP接近均值+1个标准差,估值处于较低水平,胜算较好。
尽管当前市场对政策效果和经济复苏的确定性仍存在分歧,但政策底部的出现和利润底部的基本确认表明当前市场已进入底部区间。 展望当前市场的第四季度,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底部思维。
在配置方向上,当市场见底、新一轮上涨趋势即将开始时,建议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即顺周期、成长端配置。
一方面,关注顺周期性和高股息的交叉点,拥有上行期权也可以增强投资组合的防御能力。 从历史上看,当市场面临不确定性时,高股息策略更容易获得超额收益。 与此同时,顺周期方向估值在悲观预期影响下已达低位。 后续政策力度将加大,经济复苏趋势将得到确认。 有良好的修复空间。
另一方面,加入技术增长可以进一步增强组合的进攻性。 参考此前的底部反转,增长方向往往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后表现良好。 当前TMT方向经历了明显的估值消化,部分方向的成本效益再次凸显。 将更多受益于四季度风险偏好的逐步恢复。 同时,也将有利于美联储加息高峰后的估值修复。 具体行业方面,建议配置石油石化、煤炭、有色金属、食品饮料、银行、通信、计算机等。
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及其分析
风险方面,重点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和美债利率。 近期石油和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美国通胀缓和注入了不确定性。 美联储9月利率决议总体立场偏鹰派。 美国债券利率和中美利差维持高位波动,外资流出压力加大。 对A股风险偏好也存在一定抑制,尤其是短期国内经济可能疲软,市场更容易受到海外政策影响,必须密切关注。 中期来看,美联储加息周期已接近尾声,美国核心通胀仍处于下行通道,海外加息因素无需过于悲观。
曾浩先生,硕士。 2009年起先后任职于中信证券、华宝产业基金。 2021年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股权投资二部投资总监。 现任股权投资一号总经理、投资总监、社保组合基金经理,兼任博时价值成长证券投资基金(2022年7月6日至今)、博时价值成长证券投资基金一号.2(2022年7月6日-)。 至今)、博时成长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2年9月21日至今)、博时平衡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3月7日至今)、博时愿景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8月29日至今) ) 基金经理。
中欧基金蓝小康:基于历史经验和客观数据
对未来资本市场表现持乐观态度
还剩下一个季度,我们就要走完2023年的征程。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前三季度我们都经历了很多挑战,可谓坎坷不平。 展望未来,或许我们可以适当乐观。
关注积极政策信号和基本面数据再次向好
回顾年初,投资者对新的一年宏观经济的复苏和资本市场的走强充满期待。 从2022年底到2023年一季度,我们看到房地产销售面积和价格、制造业投资、出口等数据都在改善,股市也迎来了反弹。
二季度,与需求复苏程度相比,生产端的复苏更为强劲。 由于前期乐观预期,实体制造企业积累了一定库存,消费数据放缓让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复苏进度充满信心。 我们一定很担心,所以我们开始分阶段去库存。 这在大宗商品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上游原材料、工业品价格均出现下跌。 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库存绝对值被推至较低水平。
虽然前三季度资本市场先涨后跌,但我们认为政策的积极信号和基本面数据的改善将在未来逐步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
正确认识对经济未来的两个担忧
由于投资情绪持续下滑后低迷,我们对投资者当前的犹豫和困惑表示同情和理解。 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基于我们过去十年对资本市场的经验和理解,基于我们对社会经济规律的理解,面对股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客观数据,我们是乐观的关于后期资本市场表现。
第一,我们相信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 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我们经历了多次考验,最终找到了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正确出路。 2018年贸易摩擦发生以来的这几年,我们努力转型,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最终美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贸易摩擦,甚至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也加剧了其社会的通货膨胀。
相反,这几年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先进制造领域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 从2019-2021年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我们的投资者选择了相信决策者的转型。 那么当决策者认识到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券对于体系稳定的重要性时,我们也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 担心上述两个重要问题是有好处的。
对于很多投资者以日本作为研究参考,我们承认这种参考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我们必须指出,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拥有独立的货币主权,我们有资本项目管制; 我国内循环经济总量可观; 从全球来看,我们的购买力世界第一,我们的贸易商品比重世界第一。 我们是世界实体经济的火车头; 而我国又是一个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缺乏基础。
投资者的第二个担忧是美国与中国的脱钩。 从这几年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竞争力并不容易动摇。 首先,一些投资者对中国形象和竞争力的认知存在偏差。 中国不再是纯粹的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国。 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机械等诸多制造业领域,科技含量已经很高。 中国已经摆脱了过去依赖低劳动力价格的时代,更多地依赖工程师奖金和高效的客户服务能力。 依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物流运输参与全球竞争,我们甚至正在逐步打造重卡、挖掘机、客车等领域的品牌竞争力。
以上与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有着根本的不同。 这些国家在很多产业环节短期内很难取代中国。 因此,美国想要摆脱中国的供应链并不容易。 双方仍将在电子、汽车、医药、新能源等重要领域保持长期合作。
此外,中国广阔的市场也是美国企业不愿失去的。 中国不仅是供应链大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 中国有14亿人口,近4亿中产阶级。 以美国市场价值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为例,中国是其最大的单一市场。 可见,中国广阔的市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美国经济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最后,我们想与投资者讨论全球资本流动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些海外机构因房地产、地方债而看空中国资产,因俄乌冲突而看空欧洲资产。 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扩张强劲,经济韧性超出投资预期,美元指数保持强势,美国资本市场似乎“这里的风景最好”。 但投资者是否意识到,美国科技股的定价已达到高估值水平,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仍面临挑战等重要问题? 从制度共生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挑战和欧洲的风险未来是否也会给美国经济带来压力? 这是投资者必须考虑和防范的风险。 当基本面发生变化、观念开始逆转时,资本流动将发生重大变化。
展望后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策不断向好,监管层对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各种担忧给予快速反馈; 从经济基本面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费品零售增长。 工业增加值、PPI指数全面回升,宏观经济企稳趋势明显。 在资产市场层面,决策层高度重视活跃的资本市场。 无论是印花税的下调,还是减持、股利分配等政策的修改,都将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支撑资本市场的长期走强。
因此,我们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并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未来我们很有可能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从结构性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投资者对传统低估值行业存在较大认知偏差。 随着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下降,相关传统产业的潜在投资回报将更加可观。
兰小康:从事证券行业11年,管理基金近6年。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11年进入行业,曾担任尼森证券行业研究员、新华基金行业研究员。 现任中欧基金价值策略组组长。
华安基金王斌:以工业制造为先锋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主要市场行情横盘震荡,市场预期波动较大。 前三季度,红利指数、中证2000指数表现良好,创业板、成长成长等指数表现一般。 市场状况凸显结构性和阶段性。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复苏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资本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的基础扎实。
展望未来,我们看好中国工业制造的发展前景。
今年出口的韧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一方面海外一些国家的需求放缓,另一方面国内出口结构也在发生重大优化。 今年的出口结构中,除了轻工、纺织服装、家电等传统门类保持一定的韧性外,国内高端制造业也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强的实力。 今年,汽车及零部件、电池、工程机械、船舶等出口表现良好。 今年1-8月,我国汽车出口额按美元计同比增长91%,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同比增长9%,船舶出口额同比增长20% -年。 这些数字的背后,折射出国内高端制造业更强的全球竞争力。
我们对未来中国出口的潜力坚定看好。 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在海外建厂。 工厂建设和后续生产阶段也将对国内资本货物和中间产品产生重大影响。 钢结构中,今年钢板的需求比较好。 一方面是国内工业制造需求拉动,另一方面板材出口增速也不错。 1-8月,钢板累计出口量同比增长26%。
从企业微观结构来看,企业出口产品的改善不仅体现在收入规模的增长上,还体现在产品毛利率、净利润率等利润质量上。 这在高端制造业尤其明显。 例如,部分机械行业企业,出口产品毛利率比内销产品毛利率高5个百分点左右。 这显示了企业在全球领域取得技术、渠道、供应链等突破后应享有的红利和回报。
国内方面,国产自主品牌在高端消费制造领域的渗透率也在进一步突破。 以汽车为例。 过去,国内自主品牌的价格主要在20万元以下。 汽车行业经历这一轮电动化、智能化产业升级后,自主品牌的竞争价格区间向上突破。 今年,国内自主品牌已跨过30万元自行车价格门槛,进入此前由传统合资、进口品牌牢牢占据的强势价格区间。 经过本轮汽车产业革命,国内汽车厂商的技术能力、产品定位能力、供应链和渠道能力均得到显着升级。
从各价位段的份额来看,20万元以下车型自主品牌份额已达到60%以上; 在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自主品牌份额达到30%以上; 在3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自主品牌的份额已达到20%以上。 随着今年四季度和明年新车型的推出,未来自主品牌的份额区间或将继续上升。 尤其是在20万-30万元及3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自主品牌份额提升潜力巨大。 另外,这个区间也是自行车利润比较高的区间。 能够进入这个区间并站稳脚跟的企业,可能会享受到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
从汽车品牌来看,在这一轮汽车产业升级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些传统自主品牌的成功崛起,也看到了一些新汽车品牌的崛起。 这是国内汽车产业活力的体现。 今年下半年,国内乘用车企业将进入争夺份额的新阶段。 经过这一轮的竞争,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清晰的格局,强者愈强,品牌更加集中。
在经济与房地产关联度逐渐降低的今天,我国工业制造是经济保持内生动力的重要维度之一,也是持续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未来的增长。 我们相信,中国工业制造能够在全球竞争环境中不断升级、不断前行!
数据来源:Wind资讯、海关总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风险提示:本报告所包含的信息或报告中表达的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购买或出售本报告中提及的任何证券的建议。 本报告不构成基金宣传材料,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 本报告并非相关证券或市场的完整陈述或摘要。 相关数据仅供参考。 本公司对其中的任何错误、遗漏和遗漏不承担法律责任。 投资者在购买公司产品时应仔细阅读相关法律文件。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王斌简介:硕士研究生,拥有11年以上基金行业从业经验,其中4年以上公共投资管理经验(自2018/10/31)。 2011年7月毕业后加入华安基金,是华安基金投研体系培养出来的优秀基金经理。 历经公司“研究员→课题组组长→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的培训体系。 从汽车、家电、建筑行业起步,先后担任公司研究部制造组组长、消费组组长; 担任基金经理后,他逐渐成长为以“消费+制造”为核心的全市场均衡玩家。 成长为“尖子生”。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