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新旧推陈出新,日常生活并没有停滞。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行业马太效应强化。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不优秀就会被淘汰,不进则退。 民生加银基金投研线负责人朱永明自接手股权和固定收益管理以来,就着手理顺投研机制、塑造投研文化。 为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投资研究机制,构建长效体系
投资研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投研一体化是公司投研能力的核心环节。 它不仅是长期超额投资回报的源泉,也是优秀投研文化的重要载体。 结合公司投资研究发展特点的历史沉淀和亟待塑造的各方面,朱永明总结了五种投资研究机制,即研究驱动机制、宏观指导机制、产品配套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薪酬激励机制。
朱永明介绍,研究驱动机制的底层逻辑是遵循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重视深度研究驱动投资的投资策略。 在此原则下,公司投研线在课题组运作、投研一体化安排、投委会规则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鼓励专家研究员和研究型投资者,促进投资研究者的深入讨论。 提高对上市公司商业模式的理解,并将其作为投研能力提升和超额业绩创造的核心源泉。
宏观引导机制是充分尊重基金管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基金管理人自下而上把握投资标的机会。 同时,在公司层面,深化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导,为投资者操作提供参考,并以此把握机会。 巨大的投资机会并避免重大投资错误。 目前,公司已成立跨资产类别宏观策略团队,整个团队兼顾宏观研究、行业比较、策略研究等,每季度做出一般市场研究和判断,供参考和讨论由投资者”。 朱永明说道。
产品匹配机制是为了解决产品与投资者禀赋的匹配度问题,打造投资风格稳定、策略清晰的精品基金。 目前,民生加银基金内部对所有产品进行了明确的风险收益和风格定位,并在具体产品的布局和调整中力求人员能力与产品定位相匹配。 风控将在后续操作过程中持续跟踪这些数据,确保产品匹配机制到位。
人才培养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是公司高度重视投研体系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外在体现。 近年来,民生加银基金不断强化投研储备,明确了从单一行业研究员到基金管理人,再到全市场基金管理人的成长路径。 许多优秀的研究人员成长为基金经理。 朱辰哲、芮定坤等人已经崭露头角。
充分发挥银行体系优势,用所长办好每一件事
作为银行系基金公司,在股东民生银行的支持下,民生加银基金无论是投资经验、风险识别还是客户资源,在固定收益投资领域都具有天然优势。
“我们公司以固定收益起步,下一步将加大‘固定收益+’型创新产品的布局。我们对产品风格进行了精细划分,分为低波动性、中波动性和低波动性三类。高弹性,满足不同需求 客户对风险偏好的需求 在控制回撤方面,明确了各产品的定位 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对回撤的要求不同 对于含有权益类资产的产品,除了明确规定仓位的同时,还会动态跟踪市场情况,调整权益仓位。” 朱永明说道。
近年来,民生加银基金不断调整固定收益产品结构。 “过去信用债产品占比较高,但现在固定收益投资策略更加多元化,整体风险偏好降低,管理团队和人员配置更加均衡。其中,投资端是细分为“固定收益+”组、货币组、纯债组,信用债产品继续优化策略,避免简单的信用下沉获取收益,而是充分分散配置,做好持续跟踪并深入研究。同时要注重平台的价值,加强固定收益团队与公司内其他投研人员的互动,确保信息及时共享。” 朱永明进一步说道。
在风险控制方面,朱永明认为,风险出现后变坏的概率往往高于变好的概率。 因此,尽快识别风险并立即响应和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近两年,公司引进了固定收益部总监谢志华、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监韩生等一批优秀的投资人才,为公司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关键投资头寸。
产品风格清晰,品质轻量化成为行业趋势
在产品线设计方面,朱永明表示,公司并不追求产品大而全,而是力求实现相对多元化的布局和个性化产品风格清晰。 “我们将结合公司整体风格、发展需求和人才禀赋进行布局,以多元化、战略性、节奏性的方式推进产品研发和推广。” 他说。
一是充分发挥客户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固定收益产品规模,细化存量产品管理,丰富“固定收益+”创新产品线。
二是不断寻找权益类产品在市场行情、行业选择、产品运营之间的动态平衡。 朱永明表示:“权益类产品不应盲目扩大新品数量、盲目跟风布局热门赛道,而应注重规模与质量的平衡,着力提升产品性能,打造精品”。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民生加银基金公募总资产管理规模达1552.9亿元,其中非股票管理规模1205.6亿元,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3位。 与一季度相比,债券基金规模增加229.57亿元。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