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截至7月7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跳槽的频率越来越高。 但随着公募生态的不断丰富,基金管理人现在更倾向于留在公募行业“求高枝”,而不是“私有化”。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市场更关心的是:新东家到来后,基金经理的业绩会比以前更好吗?
基金经理
“帝国”已成新主流
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今年共有92家公募机构旗下160名基金经理辞职,创下2016年以来同期新高。
事实上,公募基金管理人的“高流动性”现象由来已久,但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基金行业的土壤发生了重大变化,“私募”已不再是主流主流选择。 相反,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创新产品的频繁涌现、不同类型公司的不断扩张,留在公募行业成为越来越多基金经理的跳槽选择。 今年以来出现新东家的知名基金管理人大多属于“从公募到公募”的情况。
据民生加德基金7月7日公告,原平安基金FOF(基金中的基金)投资总监戴宏坤加盟民生加德基金。 线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基金经理。 此外,宝盈基金原基金经理陈金伟近日也加盟鹏华基金。
此前,从长城基金辞职的基金经理何以光加盟兴证环球基金,执业证书变更日期为3月9日。此前从诺安基金辞职的基金经理蔡玉斌也已加入兴证环球基金。近期加入招商基金,今年3月20日换了执业证书。 此外,早前从中加基金辞职的基金经理冯汉杰现已加入广发基金,执业证书变更日期为4月12日。此前担任股权负责人的基金经理李坤元中加基金投资部总经理,今年2月辞职后加入外资公募宏利基金。
据晨星统计,在中国公募基金发展的25年里,虽然不少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或辞职后离开行业,但截至2023年4月末,仍有516名基金经理曾在私募基金任职。选择留在公共股权行业。 并跳槽至其他基金公司继续管理公募产品。 晨星认为,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壮大和成熟,为基金管理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行业整体规模的提升、产品数量的扩大,为基金管理人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采用长期绩效考核机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让更多人才留在公募基金行业。
新平台上的性能是否更好?
虽然基金经理跳槽往往会留在公募行业,但在激烈的竞争下,跳槽到新单位的基金经理业绩会比原来更好吗?
对此,一位公募内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确实是一个关系到基督徒收入的重要问题,但可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一是缺乏针对性的长期数据,二是基金管理人出任新职务后的表现不仅与自身能力有关,还与新东家的平台机制密切相关。 事实上,市场上的案例有好有坏。
以华泰柏瑞基金联合主动股权投资总监、第四投资部总监方伟为例。 2020年3月跳槽到富国基金,2022年7月又回归华泰柏瑞基金。数据显示,方伟在富国期间管理过3只基金。 富国新兴产业股A近两年实现17.03%的回报,但富国优质成长6个月持有混合A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亏损。 16.72%。 回到华泰松莓后,方伟的表现已经不如早年了。 例如,他自2022年7月以来管理的华泰-价值增长组合已录得超过25%的亏损。 然而,在他2014年8月至2020年3月的管理期间,该基金的任期回报率超过了260%。
看看2021年加入华安基金的基金经理邹维娜,无论是之前在银华基金,还是现在的华安基金,她基本延续了稳健的投资风格。 例如,银华信用四季红债券A、银华信用基金红债券A在其管理的7年多时间里,实现了50%以上的回报率。 她自2022年10月开始管理的华安千誉债券和今年1月开始管理的华安添进债券延续了稳定的正收益特征。
此外,即使基金管理人在同一家公司,不同市场阶段的业绩表现也表现出很大差异。 这在2019年一轮结构性行情中涨跌互现的消费赛道明星基金经理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晨星认为,要比较基金经理跳槽前后的超额盈利能力,需要从相对长期的角度来观察。 如果基金经理短期业绩优秀,很难判断是个人能力还是运气,因为短期业绩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或风格因素的影响。 与短期业绩相比,长期业绩更能体现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能力以及过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如果能够在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创造出优异的业绩,就可以证明基金管理人具备应对不同市场风格的能力以及投资过程的有效性。
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在新老公司的产品任期都比较短,跳槽前后的中长期业绩对比样本较少,难以得出有代表性的结论通过数据分析。 但就个别案例而言,晨星中国基金研究团队在长期的跟踪过程中发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例如,从华安基金加入工银瑞信基金的基金经理杨欣欣,在换公司后投资风格和流程没有改变,在其管理的工银创新动力股票上仍保持着优异的表现,该股已管理了4年左右。 。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杨欣欣自2019年3月管理该基金以来,回报率已超过100%。
但晨星也提到,虽然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并不是所有基金经理跳槽后都能延续优秀表现。 基金经理加入新公司时,会面临适应新投研文化、适应团队等挑战。 这些因素都会对基金管理人维持超额收益的能力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