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作者| 周志宇
重回一二线,组织大变革,“宇宙地产公司”碧桂园在新掌舵人杨惠妍的掌舵下,走上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路线。
华尔街日报获悉,碧桂园集团5月31日发文调整碧桂园控股集团组织架构。 新成立的地产集团与去年刚刚成立的科建集团处于同一水平。 同时,还成立了新事业部和创投事业部两大业务板块。 碧桂园控股集团的业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碧桂园以往以“归零”心态进行区域调整不同,这一变化是碧桂园未来寻路的重要转变。
碧桂园解释称,本次调整是将具有较强地产属性的组织架构迭代升级为适应多业务协同发展的新架构。 在稳定房地产基本面的同时,支持科技建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新的战略目标。
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指出,碧桂园一直表示要转型为一家高科技公司。 然而,尽管 成立于 2018 年,但投资者仍将其视为一家房地产公司。 分拆后,房地产和多元化业务将更加独立,这也将让投资者重新审视碧桂园,重新评估其各个业务板块。
碧桂园这次的大变动,其实是业务的重组。 这也是对杨惠妍上任后提出的“一体两翼”战略在组织架构和人员方面的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碧桂园的“一体两翼”,是指以地产业务为主体,科技楼宇和代建“两翼”。
目前,碧桂园的收入主要来自房地产。 去年收入4303.71亿元,其中97%仍来自物业销售。 同一时期,万科、华润置地等同行的卖房收入占比也逐渐下降至90%,这甚至比那些在该行业打拼多年、拥有高收入的港资开发商还要惨。开发业务和运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相似。 远的。
这也让碧桂园在稳住地产业务、提高一二线土地储备和销售比例的同时,需要思考自身的未来。
在今年3月的业绩会上,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惠妍明确表示,除了做好重资产外,现在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代建和科技建设上. 这两项是碧桂园目前的新业务。 这些关键点也将形成碧桂园未来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如何做好代建和技建工作,成为碧桂园在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需要着力解决的命题作文。
起初,碧桂园将承办机构归于科建集团。 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碧桂园已承接在管和在建项目150余个,累计在管面积近1300万平方米。
本次调整后,代建业务纳入地产集团,地产集团也将专注于房地产开发和代建业务。 这类似于龙湖设立地产渠道,万科设立开发运营总部。
人事方面,碧桂园常务副总裁程光宇出任碧桂园地产集团CEO。 这并不奇怪。 今年2月起,程光宇开始分管房地产业务的具体条线。
去年6月新成立的科建集团,旨在推动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装配式建筑等技术落地。 本次组织架构变更,科建集团在控股集团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除了原博智林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广清大区总裁丁杰担任科建集团总裁外,碧桂园控股集团总裁莫斌也担任科建集团总裁。科技建设集团董事长。
可以看出,这种变化是在人员方面。 事实上,碧桂园的高层管理团队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每位高管都有自己特定的业务线或部门。 这相当意味着,集团高层将下到一线,承担具体多元化业务发展的重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玩地产游戏。
此外,碧桂园在控股集团下设有财务资本中心、招聘管理中心、人力资源与行政中心、品牌与社会责任中心、风控审计与监督中心、数字化管理中心等六大职能部门。
这使得碧桂园控股集团成为负责战略控制的中台。 地产事业群、科技建设事业群、新事业事业部、创投事业部是两大事业板块,是具体业务推进的抓手。 进一步的独立管理和决策也有利于这些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过去,碧桂园组织架构的变化大多局限于区域公司。 区域之间的分分合合,离不开房地产这个圈子。 代建、技建等多元化业务更受投资者青睐。 附属业务,而不是可以独立经营和决策的业务。 自然,他们只是嘲笑碧桂园打出的转型高科技公司的口号。
如今,对龙湖、万科等房企做出类似调整的,是碧桂园。 其将多元化业务拆分,使其多元化业务更具辨识度,有利于投资者对其重新认识和估值,甚至具备分拆上市的可能。 这也是龙头房企探索行业发展新模式的思路。
在数十家A股、港股房企排队退市的当下,碧桂园的大变也意味着告别过去。 旧模式的玩家被淘汰,新模式的玩家还在陆续进场。
从旧模型到新模型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专职人员的任命只是一个开始,但只有冲破房地产开发的茧,才能飞向绚丽多彩的新天地。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