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资产端,与经济快速增长相对应,城投、房地产等主体提供了高息资产(债券、非标资产),市场红利进一步助推大资管市场规模扩张。
同时,资金池、刚性兑付、基金免税等多种机制和政策红利,帮助资产端和负债端在大资管链条上形成有效互动,实现了行业爆发。 。
回顾过去十年,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的关键词:
2012年至2017年,机制红利下的“刚性兑付”带动行业规模快速发展; 2018年开始的“净值化”转型促使资管回归本源,但旧模式下的行业惯性依然存在。 预期依然存在,销量导向、规模导向的冲动依然不减; 2022年剧烈动荡的资本市场将打破一切虚幻的追求:没有任何产品和策略能够贯穿整个周期,也没有任何明星投资经理能够永远闪耀,这不符合风险回报原则的短视行为最终不得不付出代价。
2、风云变幻:市场遇冷,行业反思,告别旧模式
2022年以来,美联储加息缩表、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供应冲击等多重因素导致资本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固定收益+、CTA、量化指数上涨、名人公募等各种热门策略相继失败,资管产品业绩明显低于预期。
纵观2022年全年,Wind偏股混合基金指数年回报率为-21.03%; Wind混合债券二级基金指数年回报率为-5.07%; 理财年平均收益率2.09%,表现不佳上市银行个人定期存款平均利率3.22%,理财产品规模较年初下降1.4万亿元,首负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业务增长; 无风险的刚性交易所资产在整个市场上已经基本消失。 受此影响,我国居民理财风险偏好明显下降,超额储蓄大幅增加,居民资金全面回归存款。 据央行统计,2022年全年居民部门新增存款17.84万亿元。
进入2023年,股市表现不及预期,进一步将行业拖入冰点。 名人投资经理已经跌落神坛。 而短期债产品成为避难所的选择。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模式到了反思和迭代的时候。
(一)一切不把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做法都无法长久。 大资产管理产业链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投资者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基础。 没有皮肤,就没有毛发附着。 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投资管理机构、渠道管理机构还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所有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服务终端投资者,维护资产的价值。并增加客户资金的价值。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有上下游,但绝对不存在纯粹的依赖。 共赢必须是所有参与者追求的目标。
(2) 没有单一的策略或产品能够始终如一地发挥作用。 资管机构需要妥善处理产品规模增长与战略营收下降的天然矛盾,渠道销售机构需要实现短期引导宣传与中长期逆周期布局的动态平衡。
(3)团队合作能力和团队进化能力是资产管理机构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法宝,明星投资经理的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已达百亿规模。 投资者在股市、债市、基金、理财、信托等领域经历了数轮起起落落。 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的定位和诉求日益清晰。 这种做法的有效性正在下降。 资产管理机构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源,坚持做正确的事,依靠团队能力的不断迭代和团队的全方位协同,获得客户持久的信任。 ,实现共赢。
3、展望:变革致胜,以新经营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
放眼整个中国资管市场,制度红利、市场红利已不复存在,传统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剩下的就是困难而正确的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 展望中长期,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和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将进一步助推财富管理市场空间的拓展,加上养老金改革和外资进一步开放,未来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预计机构资金也将成为重要增长点。 据BCG和麦肯锡预测,预计2030年行业管理资产规模将达到约275万亿元,年化增长率为9%。 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但传统业务模式下行业结构分化不可避免。 在新的发展阶段,资产管理行业必须主动求变,牢记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政治性,坚持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平衡自身发展与客户利益,转变其商业思维,将长期正确的事情转化为各类组织的实际商业实践和战略选择。
(一)认清机构自身优势和劣势,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大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 各类机构应明确自身定位,认清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和劣势,审慎做大做全,选择相对优势赛道继续发力,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陷入简单同质化竞争。 结合我国财富管理基金现状和国际成熟实践,新发展阶段至少有三个方向值得培育。
一是绝对收益导向的综合解决方案产品。 中国客户的高储蓄倾向、股市的高波动性以及机构资金占比低,决定了后新资管时代以绝对收益为导向的综合解决方案产品存在巨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
过去几年,“固定收益+”产品一直是这个方向的尝试,应该说并没有成功。 抛开“固收+”营销导向的说法是否严谨,作为综合解决方案方向的尝试,不少“固收+”产品的表现显然并不成功。 从“固定收益+”到“固定收益-”只是一个结果。 关键原因在于,财富管理端和资产管理端从一开始对此类产品的理解就存在较大预期差异。 理财方更注重此类产品向客户销售的难易程度,对产品的真实波动和风险没有充分预期; 资管端有大量按照相对收益思路管理的“固定收益+”产品。 过多关注权益部分的超额收益,却忽视了产品整体风险回撤的控制。
尽管如此,“固定收益+”作为基于大规模资产配置轮动实现绝对收益的策略,仍将是未来零售客户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重要选择。 当下更值得关注的是,基于各类衍生品降低投资组合波动性的做法有望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零售客户对资管产品绝对收益的预期下降,但同时又不愿意承受过度波动的前提。 因此,通过各种衍生品来降低产品的波动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如今比较流行的“固定收益+看涨期权”形式的结构性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目前资本市场存在很多结构性机会,比如数字经济、小额分红等,通过结构性产品链接各种指数,可以帮助客户在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的同时,实现绝对收益。
二是索引产品。 基于超额收益的下降趋势和较低费率的需求,未来承担β风险的指数化产品将是资管市场的一大发展趋势。 近年来,指数投资已从股票投资扩展到境内外、债券、大宗商品等新类别。 风格也从广泛的类型扩展到主题、行业和策略类型。 被动指数及其指数投资目标明确。 ,且利率较低。 目前机构已提供定制化指数投资+投资顾问服务,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三是特色细分、优质战略产品。 资产管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精品机构在各种细分策略中蓬勃发展。 综合净值时代,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已经回归常态,以往的模式下很难找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 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各种细分策略的价值凸显。 可以预见,中国资管行业将在高收益债券、量化固定收益、不良资产处置、逆周期特殊机会投资、宏观对冲等细分领域涌现一批优秀机构。
(二)高度重视投资顾问作用,做好投资者陪伴。
资管从业者应该看到,客户需要的不是“投资者教育”,而是“投资者陪伴”。 要好好陪伴投资者,就要从销售驱动的经营模式逐步转变为投资顾问驱动的财富管理模式,注重提升客户投资体验,逐步改变“产品赚钱,客户不赚钱”和“产品赔钱”。 赚钱”的现象。
具体来说,以银行理财为例,产品设计、产品发行、产品管理、投后支持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投资顾问的思维,投资者的经验是重要考虑因素。 在产品设计上,我们可以从“活期资金管理”、“定期存款替代”、“信托替代”等客户需求出发。 现金管理产品稳健拓展,满足客户流动性管理需求,短期、低风险产品做好基础市场,发挥非标、规模化资产优势中长期产品配置要注重创造多策略绝对收益的特点。 在产品发布方面,可以针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时间点的需求,定期以配套方式发布基础盘产品。 同时,结合市场热点和趋势判断,前瞻性地部署卫星产品。 在产品管理方面,考虑将客户需求纳入投资经理考核体系,通过资产配置、创新策略发现、外部资源整合等,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明确的投资目标、回撤控制、资产类别等。 实现客户需求与实际投资的匹配。 在投后陪伴方面,资管机构作为专业投资管理人,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对内,他们动态监控客户需求的核心指标并及时调整。 对外,为渠道赋能,提升客户投资体验,结合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潮流,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渠道服务模式,利用好公众号、财富号等工具,提供高质量的客户陪伴。
(三)强化公司治理,强化团队协作,注重团队整体能力的演化。
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应该说资产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近十年来资产管理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行业快速发展阶段,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重点体现在投资研究的专业分工和激励机制的优化上,而对公司的管理架构设计和公司治理不太重视。
资产管理行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要真正提升客户投资体验,获得客户长期信任,单纯的投资、研究、销售,或者前中后台的分工,无法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 因此,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资产管理机构需要加强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从公司治理层面设计管理架构,加强团队合作,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团队能力演进迭代机制。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