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20-08-03 08:22:53每经记者 王海慜 每经编辑 何剑岭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相比北向资金在6月上演的“激情一刻”,在刚刚过去的7月,北向资金的表现可谓“过山车”:先是在7月初刷新了陆股通建立以来连续5日增持记录,还在7月中旬一度创出了连续16周净流入A股的历史记录。但在此后,北向资金又以历史罕见的速度流出A股。
对于北向资金这样过去不多见的“大进大出”表现,多家机构就其背后的“真假外资”现象展开了热议。
北向资金作一向被市场认作“聪明钱”,从今年以来的表现来看,北向资金的流向与A股的冷暖变化显得较为“合拍”。
今年春节之前市场转暖之际,北向资金曾连续2月净流入超百亿元;不过到了3月,北向资金开始急转掉头,全月大幅净流出创下2014年沪港通开通以来单月净流出之最。不过在市场短期大幅调整后,北向资金又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低吸”的机会,开始连续几个月重回A股,并在今年6月达到高潮。
而这一回归的势头延续到了今年7月上旬,据国盛证券统计,今年7月2日~8日的5个交易日内北向通道净增持规模逾500亿元,刷新了陆股通建立以来连续5日增持的记录。
同时,截至7月中旬,北向资金还创出了连续16周净流入A股的历史记录,上一个记录是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连续15周净流入A股。
不过在投资者都以为北向资金仍然会在“牛市”中驰骋时,在随后的2周,北向资金持续大幅净流出,单周的净流出规模可以排进历史前5名。
据国盛证券策略团队统计观察,7月北向资金的大进大出与交易型外资占比一度快速提升有关。
国盛证券策略团队认为,可以根据陆股通资金的托管机构类型来大致区分资金属性。其中,海外长线配置型资金多数托管在外资银行席位;对冲基金、量化基金等“洋游资”出于交易便利性的要求,多数通过外资投行的PB系统托管;而托管于中资券商机构的资金,则可能是“假外资”的概率较大。传统意义上的“真外资”,基本属于上述第一类,也即长线配置型资金;而后两者则更多属于短线交易型资金,与我们普遍理解的“真外资”存在较大区别。
对于北向资金在7月的大进大出,开源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牟一凌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我们认为,近期北向资金的‘大开大合’可能预示着市场出现了新的参与者。2016年开始借道北向的外资深刻地影响了市场,甚至‘教育’了大量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理念。当下,大量投资者谈及外资,必想到买入‘消费和科技龙头’与‘核心资产’这样的概念。如果北向资金行为不围绕上述人设展开,必然被判定为‘假外资’或‘洋游资’。但无论是从资金波动还是风格上讲,近期北向资金的‘大开大合’已经超出了上述市场的惯性认知,这预示着北向资金中可能出现了新的参与者,这股‘神秘’的力量对于市场波动和风格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这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基于2016年以来对于北向资金的经验认知是否需要修正。”
在牟一凌看来,当前市场过于关注外资“长期配置中国”的逻辑,但忽略了外资“周期性流入中国”的影响,北向资金中这批新的参与者很有可能是“周期性流入中国”的力量之一。“2015年开始,中国经历了大量的资本外流+资本外逃,其间北向资金更多来源于以主权基金为代表的配置型资金,陆股通投资标的放开也让其买入风格更加趋于‘成长’,这也成为了市场‘线性外推’北向资金行为的依据。时至今日,虽然在疫情期间我国跨境资本一直处于净流出的状态,然而我们认为,美元指数逐步走弱的背景下跨境资本可能会开始回流我国,目前资本流动的5月净流出已出现向上拐点(流出减少)。我们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如果出现资本回流,宏观环境的变化可能会让上述认知失效。其实从历史上看,‘热钱’周期性涌入中国不乏先例,虽然可能投资途径更为间接,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公开数据中发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全球已进入增配中国的周期。我们需要理解‘周期性流入中国’和‘长期配置中国’才真正构成了‘外资’的全貌,而‘周期性力量’的回归正在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这股“热钱”的活跃度究竟能持续多久,各券商之间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国盛证券策略团队认为,目前,北向资金中7月快速提升的交易型资金占比已经出现明显回落,资金结构也已经大致回归至6月底水平,交易型资金主导的大进大出有望告一段落。此外,结合北向资金流入风格调整看,7月周期+金融大幅流入的风格也陆续出现拐点,资金流动风格重回消费主导,北向资金的流入风格有望回归。预计未来,长线配置资金仍将是北向资金的长期主力。
而牟一凌则认为,这种“热钱”的涌入将会在未来持续出现,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长期趋势形成共振。“首先,由于美国经济复苏仍受制于疫情的反复,而流动性危机也已经过去,美元指数大概率步入走弱区间,而美元指数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指示器,说明资本流入我国将是未来的大概率事件;第二,疫情之后,全球流动性‘泛滥’使得跨境资本追逐相对安全、高回报的资产,相比之下,A股的基本面支撑明显要比美股要强,同时以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尚处在估值低位;同时从外资买入占比的特征上看,美股已经见顶回落,而A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三,中美摩擦背景下,中概股回归、去美元化等趋势都将使得此前外流的内资回流。中概股是部分投资者在海外投资中国的重要标的,而近期由于中美摩擦,中概股的回归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大量海外希望投资中国的资金+部分本来具有国内背景的资金失去了可投资资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美股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进入中国也许会成为一个占优的选项。资本账户开放的趋势不用怀疑,虽然这是一个长期逻辑,但是短期‘热钱’的流动在这个趋势下会变得更加顺畅,从而形成共振,这种合力在未来不容小觑。未来热钱进入中国将从以前的间接渠道逐步回归到北向资金这样的直接渠道,这样的影响可能是我们认知范围以外的。”
今年6月,在行情火爆之际,北向资金席位也频频现身龙虎榜,而北向资金集中买入的公司主要来自医药、电子这两大6月热门行业。
不过从7月的数据来看,北向资金并没有继续追涨医药、电子,而是转而选择了一些新的热点行业和此前相对滞涨的潜力股。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7月30日,北向资金在7月内共现身238只A股的龙虎榜,环比6月多出100多只,显示7月北向资金的活跃度明显提升。其中,7月北向资金龙虎榜累计净买入118只A股,累计净卖出120只A股。
7月北向资金龙虎榜席位净买入排名前30位个股
(数据来源:Choice)
7月在牛市情绪的带动下,券商板块的人气被市场激活。据Choice数据显示,7月北向资金现身多只券商股的龙虎榜席位中,不过就买卖情况来看,北向资金对券商板块的态度明显分化。
其中此前股价处于相对低位的券商股,如国金证券、国海证券、财通证券等,位居7月北向资金龙虎榜净买入金额的前列,而估值偏高或者此前已有较大涨幅的券商股如第一创业、中信建投、光大证券则在7月遭遇北向资金的净卖出。
此外,7月北向资金还加大了对安防、血制品行业部分龙头企业的净流入。
北向资金近期对A股价值“洼地”的轮流挖掘,在牟一凌看来其实是北向资金新参与者的一种特征。“我们当前能够观察到的这类投资者的行为是:他们更偏好交易结构更为良好同时估值低的顺周期板块,这也许预示着‘热钱’正在涌入全球权益资产的估值‘洼地’。我们认为,基本面将是影响市场全体参与者的长期因素。因此,A股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应该从配置上为迎接‘远方来客’做好准备:即衡量当下所有资产的风险与收益比。”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