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8-01-10 08:20:10本报记者 李维 实习生 柳瑶 北京报道
“听说最近又在查固收的问题,现在圈子里都很紧张。”2017年底,一家汇金系券商固收研究员曾向记者如此感叹。
果不其然,2018年刚开年,有关债券市场的整肃之风就悄然吹起。
1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接近华融证券人处士证实,该公司固定收益交易总部总经理钟泉已于日前被公安部门带走协助调查;由于钟泉常年从事债券交易,因此该事件亦被市场人士联想到数年前的债市打黑。
猜测并非偶然,有关债市的监管动作正悄然增多,一场针对债市违规行为的监管大幕似乎也在开启。
一方面,一行三会联合下发债市交易新规,对代持等各类灰色业务进行约束;另一方面,近年来不断违约的信用债也让部分评级机构问题浮水,
1月8日,中诚信(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新世纪(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两家债券评级机构被监管警示。
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本不统一的市场,债市开年迎来全方位约束,是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的结果;而该趋势也将对债券承销、交易等固收生态带来新的改变。
早年整肃延续
“目前是协助调查状态,原因以及最终结果还不能确定。”1月9日,一位接近钟泉的券商固收人士透露。
不过,钟泉接受调查似乎与华融证券本身关联度有限。1月9日当晚,华融证券表示,钟泉被调查实属个人原因,与该公司无关。
“前期,警方对我公司原员工钟泉因个人原因进行了调查,公司层面目前未收到要求协助调查的通知。我公司经营运转一切正常。”
1月9日下午,华融证券在其官网、官微发布的声明中指出,“目前,我公司固收团队人员稳定,业务正常运转,未受该事件的影响。”
对此,记者也致电了部分华融证券委托理财客户,对方表示目前与华融证券的合作正常进行。
“公司投资策略和决策由投资决策委员会制定执行,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检验,已经构建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投研团队,个别人员的变更不会对我司业务造成实质性影响。”华融证券同时称。
据记者从上述接近钟泉的券商固收人士处获悉,钟泉被调查可能与其跳槽至华融证券前的供职记录有关。
钟泉个人简历显示,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拥有多年债券投资管理经验。
“目前掌握的信息是,钟泉被调查的原因可能产生于在华融之前更早的原单位。”上述接近钟泉的券商固收人士透露。
钟泉进入华融证券是2014年2月份,此前的2013年,刚好处于一轮债市整肃风暴,彼时万家基金邹昱、中信证券(600030,股吧)杨辉均卷入该案而被带走调查。
“2013年之后,债市监管风暴就一直在持续,还包括一级市场承销腐败。”上述券商固收人士分析称。“因为钟泉在原单位时正好赶上那一轮债券整肃,所以也不排除是上一轮债市打黑的延续。”
从公开信息来看,钟泉债券投资能力较为突出。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其担任管理人的“华融安康1号”曾跻身同类产品前列,2015年10月,钟泉担任管理人的曾以2.5%的月收益率排名同类产品第8名;而在第二年的2月,该产品再度跻身前10。此外,该集合资管计划还一度获得某市场奖项。
交易员面临新局
钟泉被调查恰恰发生在当前监管层严管债券交易违规行为的当口,因此亦被业内人士关注。
岁末年初,有关债市强化监管的事件密集发酵。12月29日,一行三会《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债券交易业务的通知》(银发【2017】302号,下称302号文)规范债券交易。
根据302号文规定,“严禁通过任何形式的“抽屉协议”或通过变相交易、组合交易等方式规避内控及监管要求。”此外,302号文还要求买断式回购交易计入风控指标,统一纳入规模、杠杆、集中度等指标控制。
“这提高了场外代持的成本,同时也压缩了潜在的杠杆和收益调节灵活性。”上述固收研究员表示。“这一政策的落地让之前许多处于灰色地带的操作进一步转正了,但相对应债券交易的收益预期也随之降低了。”
302号文下发不久,证监会方面也发布了配套文件“89号文”,该文件在贯彻302号文的同时,对于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资管机构债券交易行为提出进一步的细化要求。(详见1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证监配套通知细化债券交易监管:管理不得“团队制”,扼住固收高薪冲动》)
例如其中明确提到“债券交易相关部门下设二级部门的,应当授权明确,纳入部门统一管理,不得以‘团队制’替代部门管理。”同时债券交易员薪酬超过百万的,超过部分则需要分原则以不少于两年的递延周期进行发放。
“相比于卖方业务,过去几年债券交易是比较赚钱的,但这些规定出来后可能会影响员工的激励。”1月9日,北京一家中小券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表示,“目前部门人最焦虑的是奖金受到影响。”
“因为公司现在也在考虑上市,所以财务的规范要求也很难为我们避税。”该负责人坦言。“做交易的节奏可能会放慢,而公司则会用更大力度去规范后台和风控。”
剑指债项评级
除了二级市场,债券一级市场也成为监管层关注重点。近两年来,证监会就时常组织针对公司债项目的监管核查,近期监管利剑指向部分评级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1月8日,上海证监局对两家交易所债市评级机构中诚信、新世纪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遭遇监管措施的原因系上述两家评级机构均在债项评级打分上存在问题。例如,两家机构分别在16鸿达债和16鸿商02债的部分环节打分模型中,存在“部分定性指标的调整缺乏充分依据”的情形。
其中,中诚信还在此前陷入违约风波的东北特钢2016年非公开公司债上存在“评级结果的定性调整缺乏充分依据”的问题,不过该债券最终并未发行。
“对未发行债券的评级问题也采取监管措施,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1月9日,华中一家券商固收项目经理表示,“这说明监管层正在更加重视债项评级的严肃性和审慎性。”
上海证监局对此向两家机构提出要求:“应完善并有效落实对项目评级工作的质量审核制度,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强化评级项目质量控制。”
无独有偶,去年三季度,证监会还曾对东方金诚和大公国际采取监管措施,而11月底,交易商协会也在一份通报中对联合资信、新世纪评级、大公国际、中诚信国际等多家评级机构通报批评。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伴随着信用债违约事件的增多,加之种种信号的出现,预示着监管层对债券市场的整体约束正在不断深化。
“近期对债券市场的规范力度比较迅速,既包含一、二级市场,也有银行间、交易所市场;同时多个监管部门正在联动运作,这可能也和去年金稳委设立后发挥的作用有关。”上述固收分析师认为。
“当然,这是信用风险事件增多导致的。”该分析师坦言,“毕竟只有退潮时,裸泳者才会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