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提高防范意识,防范欺诈风险
免费游戏装备陷阱
【诈骗套路】
骗子通常会在网络平台发布“低价装备”、“免费皮肤”、“出售游戏账号”等信息,诱导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手机进行私下交易,最终将其拉黑。
【真实案例场景】
吴某(12岁)用妈妈的手机登录QQ群,看到有人免费赠送游戏皮肤,就加了好友,扫码领取皮肤。 对方告诉吴某,其账户被非法盗取,需要联系后台工作人员处理。 否则,须赔偿10万元,并被判处一年徒刑。 吴某非常害怕,按照对方语音提示扫描二维码,支付了6500元。 随后,吴妈妈发现异常,报了警。
红包返利陷阱
【诈骗套路】
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引诱未成年人入群,然后利用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各种借口实施诈骗。
【真实案例场景】
王某(11岁)在粉丝群里看到一条推送,称可以加入QQ群免费抽奖、领取红包,于是申请了。 很快,群里的“工作人员”告诉王某,他在公司抽奖中中了一等奖,奖金6000元。 根据“工作人员”的指点,王某在QQ群里发红包8次,共计被骗5000余元。
【安全提醒】
此类骗局的受害者一般都是年轻人。 诈骗者之所以能成功实施诈骗,关键在于他们抓住了受害人缺乏经验、贪图小利的心理。
如今,微信红包、QQ红包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红包陷阱也随之出现。 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防诈骗意识,不要为了抢红包而加入各种群聊,更不要轻信“红包返利”活动,面对暴利的诱惑,时刻保持警惕。
消除“防沉迷”功能陷阱
【诈骗套路】
骗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借口,利用屏幕共享等技术,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的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骗取钱财。
【真实案例场景】
当谭某(15岁)玩手机时,有人加他为好友,并声称可以帮他取消未成年人手机游戏的时间限制。 谭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视频指示,偷偷用父母手机扫码支付3次,共被骗3800元。
红包返利陷阱
【诈骗套路】
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引诱未成年人入群,然后利用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各种借口实施诈骗。
【真实案例场景】
王某(11岁)在粉丝群里看到一条推送,称可以加入QQ群免费抽奖、领取红包,于是申请了。 很快,群里的“工作人员”告诉王某,他在公司抽奖中中了一等奖,奖金6000元。 根据“工作人员”的指点,王某在QQ群里发红包8次,共计被骗5000余元。
【安全提醒】
此类骗局的受害者一般都是年轻人。 诈骗者之所以能成功实施诈骗,关键在于他们抓住了受害人缺乏经验、贪图小利的心理。
如今,微信红包、QQ红包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红包陷阱也随之出现。 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防诈骗意识,不要为了抢红包而加入各种群聊,更不要轻信“红包返利”活动,面对暴利的诱惑,时刻保持警惕。
假明星的“福利”陷阱
【诈骗套路】
骗子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团,进一步以排名为名进行诈骗。
【真实案例场景】
张某(14岁)被拉进一个出售名人签名照的QQ群,随后有陌生人加他为QQ好友。 对方称买卖明星签名照侵犯明星隐私,要求对其进行调查。 因为张某害怕,所以完全听从了对方的指示。 对方通过QQ视频远程指令他用父母手机在某APP上支付。 共向对方账户支付35笔款项,共计被诈骗15842元。
【安全提醒】
一些骗子会利用青少年粉丝渴望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愿望,以明星名义诈骗未成年人。 由于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和辨别意识相对较弱,很容易陷入“盲目追星”的陷阱。 家长需要教育孩子理性追星,自觉抵制不良“饭圈”文化影响,提高发现和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
不仅给家庭造成经济损失
更严重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警惕骗子向儿童伸出援手
要做到“四个不信任”“两个保护”
反欺诈提示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