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主流产品自然是行业新规下预定利率为“3.0%”的增量型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
人寿保险的另一大类健康险,尤其是多年来一直被视为最保值的长期重疾险,却因为保险公司忙于“暂停投机”、适应新形势而几乎被人们遗忘。新规出台半年多了。 。
但它并没有消失。 反而在互联网渠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网红产品频频上线。
尤其是下半年,君龙人寿旗下网红重疾险产品,从《超级马里奥9》、《儿童重疾小青龙2》,到目前市场热门话题的《守护者6》,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众多互联网平台和评价媒体。 常客。
在全行业全力备战2024年、“3.0%”路径依赖的环境下,以及当前产品切换和新渠道监管的窗口期,这一互联网重疾险的产品策略显得尤为独特。
因此,不少人认为,随着重疾保险转向互联网,针对更有保险保障意识、有保险消费能力的客户群体,在本次利率切换和市场调整之后,重疾险产品将重获青睐。在市场上。 ,这个行业窗口期将是重疾险开启扭亏为盈的绝佳机会。
不过,虽然确实有一些保险公司在这么做,但参与前几代网红产品的保险公司在后续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和精力,甚至还献出了互联网铁一般的重疾保险IP。名人、成功的中小型保险公司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是这样? 而网红产品能买得起重疾险吗?
-今天-
银保渠道的“羊头狗肉”
和
主要渠道个险负增长
应该说,围绕2023年预定利率的炒作和暂停销售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健康险保费增长。 毕竟,预定利率的调整涉及所有保险产品的定价,包括延期终身寿险等一些“伪长期”保险产品。 对于寿险占比较低的外资保险公司来说,面对价格上涨,其个人保险营销人员纷纷利用个人平台圈子推广其重疾险等健康险产品。
中国保险协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健康险保费收入6231.92亿元,同比增长3.28%,新增健康险保费733.72亿元,同比增长3.28%。年增长6.39%。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订单的增长主要来自银保渠道,保费增幅超过一倍。 然而,今年银保渠道不少健康险产品将“现金价值”与“护理费”混为一谈,紧抓长期保险“羊头”推销“狗肉”等延长寿命的产品。 事实上,作为个险主要渠道,健康险保费仍在负增长,新订单同比下降超过20%,这意味着长期重疾险的形势不容乐观。
作为寿险行业价值的绝对主力,重疾险的新业务价值能力堪称保险产品的天花板。 巅峰时期超过60%的价值率一度撑起了多家老牌保险公司的基础市场,让销售人员得以立足。 行业佣金收入也成为各家企业经营中追求的重要目标。
可以说,当前行业内提出的价值转型、打造高价值公司的口号,与重疾险保费规模不断下滑密切相关。 个险主要渠道人力资源断崖,重疾险销售难以为继,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萎缩。 这些都是近年来不少保险公司经历的商业大戏。 但大公司还是有基础支撑的,很多个险薄弱的中小保险公司也不得不另谋出路。
-今天-
互联网重疾产品应运而生
和
中小企业难得的发展道路
中小保险公司找到的出路之一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实现大病保险经营价值的突破。
事实上,近年来,尽管重疾新规调整,以及绝对主力销售渠道个险的深入调整,重疾保险市场规模却持续下滑。
但通过与互联网中介平台合作,产生了很多网红重疾保险IP,如超级马里奥、大黄蜂、小红花、守护者等。 许多中小保险公司,如信泰人寿、瑞华健康、国福人寿、北京人寿、和泰人寿等,通过这种经营重疾保险的方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声誉。
互联网渠道相比个人保险渠道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 如果将一些公司福利降低给客户,很多这样的重疾险推出后确实会获得一定的市场关注度和知名度,有的会立即成为网红。 产品。
部分保险公司精算师表示,在新的预定利率环境下,调整后的重疾险产品价格预计普遍上涨15%至20%。 大部分产品仍能保持较高的性价比水平。
对于很多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这种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高性价比产品是吸引客户、获得与大公司竞争的竞争优势的少数途径之一。
按理说,如果这条认真的互联网发展道路真正适合中小型保险公司,那么很多这样的公司将会继续在互联网上投入并建立独特的价值产品运营。 如果真是这样,可以推测,当前的产品调整窗口正是正确的起点,这些企业甚至可以一举形成行业梦寐以求的差异化业务结构。
-今天-
重大疾病保险的两大价值陷阱
价格战
和
重病恶化
当下,真正风头正劲、呼声很高的企业,是那些产品价格优势明显的企业。 一些企业甚至试图用一波“别人提价我降价”的操作,即通过“价格战”一举占领市场。 坚守阵地。
事实上,随着价格战的持续,平台费用实际上正在上涨。 可以预见,在中介渠道全面“与银行统一”、手续费受到严格监管之前,价格战必然成为不少企业发展所谓“长期价值”业务的最后手段。
不过,虽然很多中小型企业几年前就已经这么做了,但在这个所谓的机会窗口期却没有太大动作。
一家近两年推出网红重疾险的公司策划负责人表示,今年的销量明显不如价格战更激烈的公司,现在看来等待对于这种产品将会对公司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实管理上也不好说。 “保险期限太长,后期赔付,谁也无法预测重病恶化的程度。”
事实上,重疾恶化已成为医保运营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据相关研究显示,近10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保持每年约3.9%的增长,死亡率保持每年2.5%的增长。 增加。
《中国人身保险行业重大疾病保险体验发生率报告(2020)》也显示,重大疾病保险理赔体验近年来持续恶化,并呈上升趋势。 而且多家机构的调查显示,几年前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就被严重低估了。 再加上医学、科技、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保险公司不得不考虑自身重疾险的赔付风险。
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总精算师、首席风险官刘曲在2018年对话采访中表示,根据泰康保险近四年来发病率和检出率数据的上升趋势,男性恶化率是每年3%。 5% 女性。
考虑到2018年以来已经有好几年了,如果恶化率继续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那么现在的重疾发病率和重疾险高峰时期显然会有很大的差距。
其他公司也计算了类似的恶化率。 一些领先的保险公司甚至内部预测将超过7%。 他们认为,按照这一趋势,重大疾病保险的价值将因赔付率的上升而不断被稀释,甚至在几年后,还达不到年金保险的水平。
对于拥有大量客户数量和体验数据的大公司来说更是如此。 缺乏足够历史数据、风控、定价经验的中小保险公司显然会更加难以掌控。 加之目前互联网渠道主要关注的性价比和竞价方式,似乎重疾险的价值正一步步成为新的陷阱。
-今天-
逆向选择的大门越开越大
理赔机制增强动力
和
简化流程,让操作更轻松
与医保按协议报销实际医疗费用不同,重疾险确诊后赔付的理赔机制,让投保人更有动力做出不利选择。
按理说,重疾险的承保程序是最严格的,但不少中小型企业却把简化保险承保程序、简化健康告知程序作为重要卖点,通过互联网渠道吸引更多客户。 这为逆向选择打开了大门,成为重疾产品变质、赔付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与医疗保险相比,在重疾险中,带病投保的利润更大、更有确定性,这对于重疾险的运营乃至产品价值来说显然是相当致命的。
由于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模式更接近于以人寿保险的形式节省医疗费用,因此长期重大疾病保险的给付期限往往为20年、30年甚至更长。 如果客户在保险期限内没有投保任何保险,则所缴纳的保费将与总缴费期限相同。 保险金额之间的杠杆并不高。
即使发生赔付,根据一般寿险表中的概率,也主要发生在保险后期,这也是产品盈利的重要底层逻辑。 而如果赔付向前期倾斜,就会破坏产品的可持续性,保险公司所谓的产品价值将不复存在。
确实,保险公司可以运用很多风控技术手段来严格控制理赔和承保,但显然,如果投保了却没有赔付,那么在应诉中极有可能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成本,尽管保险公司可能负责; 如果严格执行承保,大量的客户和保费就会被挡住,保险公司花大量的钱去做业务就没有意义了。
事实上,社会上人们保险保障意识增强的一个显着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寻求保险。 其中,有很多人自知身体不好。 当人们有意无意地选择投保时,一些保险公司和平台工作人员也在为客户自身的业绩着想而帮助投保。
毕竟,很明显,传统重疾保险运营遇到的障碍,在网红之路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地方陷阱更深、障碍更大。
保费、价值、客户、索赔……保险公司显然不可能拥有一切。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获得其中之一,就需要在其他方面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后记
重疾险会被医疗险取代吗?
在经历了2020年底和2021年初重疾新规的调整后,重疾险在同样的炒作和暂停营销后陷入低迷,并持续至今。
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重疾险保费从2020年的4904亿元下降至4574.6亿元,同比下降6.7%,新保保费大幅下降。 不管怎样,目前行业重疾险保费很可能低于4500亿。 如果这个平台规模继续崩溃,将对行业重疾险运营质量产生根本性影响。
理论上,客户仍然需要危疾保障。 某领先外资寿险公司认为重大疾病保险仍有发展潜力,推出非标体重疾病保险。 今年第三季度,还实现了两位数的重疾险新业务价值。 增长业绩。
当然,这也是基于对大量数据经验的掌握和强大的风控技术能力的放松保前体检,并通过一系列配套的健康管理服务帮助客户降低发病率和风险率。 它本身并没有脱离重疾保险的传统逻辑。
对于更多的中小保险公司来说,无论是传统渠道还是互联网,“保护健康人”的大病保险业务思维仍然需要存在。 即使他们继续拼费、让利,重疾险产品的价格仍然会保持不变。 这超出了我们国家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重疾险保单已达3亿份,这意味着就消费能力而言,重疾险已经到了极限。 即使大家都说保额不足需要增加,但保额还是要客户自己购买,保险公司无法提供。
归根结底,尽管人们对保险以及重疾保险的形式和意义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但客户几十年来持续缴纳保费却没有实际“实惠”的情况仍然难以接受。只要他们没有遇到危险。 。
相反,医疗保险这种按实际治疗费用报销的产品,更能发挥风控技术在保险保障中的作用,实现理论上更高的保障杠杆和更高的性价比,也更受高收入客户的青睐除了高收入群体。 这一水平对于更广泛的中国公众来说并不那么容易接受,这让保险公司感到高兴。
当然,不断适应互联网场景的大病保险,也确实吸收了互联网医疗保险的很多特点和优势。 通过不断提升性价比和保障功能,重疾险越来越像“百万医疗险”。 然而,这种看似让广大消费者受益的行为,却触及了这个产品本身的长期商业价值和可持续性,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最有意义的。 看来重疾险也只能受益于这种互联网和持续的利润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它逐渐失去了价值能力。
也许很残酷,但对于很多中小保险公司来说,重疾险挽救公司运营的高价值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