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现在越来越多的储户认识到,购买银行理财和银行存款有本质区别。 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可能会比银行存款的利率更高,但实现高利率是有一定条件的。 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不但拿不到高利息,甚至连本金都会损失。 早年,老百姓对银行提供的各类理财产品存在很多误解。 他们可能认为理财产品就等同于存款。 当时银行确实对大部分理财产品发放了现金。 理财和存款是否刚刚支付的背后,其实是银行与影子银行的一大概念差异。
什么是影子银行
对于理财这样的金融产品,很多底层金融产品都是信托、集合资管或者私募基金; 此类产品的机构提供者为信托、券商资管或基金子公司。 这三类机构是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前几年出现的P2P网贷等其他类似业务,也可以视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
所谓影子银行是一些非银行机构,本质上从事类似于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 商业。 这些业务一度让老百姓以为理财就是存款,但本质上,这些理财产品并不是存款,这些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也不是贷款。 因此,此类机构类似于银行而不是银行。 它们被称为“影子银行”。 ”。
影子银行做了什么
在金融监管方面,世界各国对银行的监管是最严格的。 例如,假设一家银行接受 100 万资金(存款)。 各国银行不可能将这100万资金全部用于放贷,其中约20万将用于存款准备金,约20万将用于存款。 万需要购买债券等资产来保证流动性,部分还需要用于拨备和现金等,最终能用来发放贷款的资金只有50万-60万左右。 事实上,对于银行来说,最有利的就是将吸收的存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贷款。 但银行受到严格监管,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比例有限,这就是银行支付的监管成本,也可以称为监管成本。
影子银行不是银行,因此不需要受到与银行同样严格的监管。 因此,在类似上述的情况下,当信托公司或基金子公司等影子银行机构吸收100万资金时,它可以将比银行更多甚至全部的资金投入到该项目中。 例如,当一个人从信托公司购买100万份理财产品时,信托公司实际上可以将这100万资金全部投资到某个房地产项目。 假设房地产项目给信托公司12%的回报,信托公司收取4%后,剩下的收入给了理财产品的购买者,那么信托投资人显然可以拥有8%的收益。返回。
通过这种方式,信托产品8%的回报率远高于普通银行存款,信托公司使用这100万资金的效率也远高于银行。 相比之下,银行拿到100万后,只能用其中的50万-60万来发放贷款赚取收入。 这样,银行的整体收入就会下降。
但影子银行由于监管不严格,一旦项目出现风险,就会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 例如,当上述投资出现问题时,影子银行的100万将全部损失; 而银行的做法会让银行损失40%或者50%。 虽然看起来收入减少了,但这种安排给银行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这是支付额外监管成本后的一张安全网。
为什么我们应该压制影子银行
同样是吸收公众的资金。 严格监管下的银行付出的成本相对较高,而收益相对较小。 但由于监管较为宽松,银行为满足监管所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 看来利润更高。 当影子银行机构和银行做类似业务时,由于影子银行监管成本较低,他们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影子银行监管套利。
影子银行是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新型组成部分。 其业务处理更加灵活,能够满足更多市场主体更加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影子银行的存在有其合理的理由,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是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然而,影子银行之所以被称为影子银行,是因为它也做着与银行类似的借贷业务(贷款业务),但它并不承担与银行类似的严格监管。 这就造成了银行监管体系绕道而行,造成实际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平等。
这种监管套利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 比如,当经济下行或者投资项目出现问题时,如上所述,银行只投资50万到60万元,所以即使项目存在风险,银行吸收的100万存款也不会被吸收。迷路了。 还将保留40万-50万的存款准备金、债券资产等。 对于信托公司等影子银行来说,投入的100万全部,当项目出现风险时,就会导致客户的100万全部损失。 这就是遇到重大风险时严监管和弱监管的不同后果。
2007年,我国影子银行总量仅为1万亿元左右,而当时商业银行信贷总量大约为27万亿元; 我国快速发展总量达到57万亿元,同期商业银行信贷120万亿元。 从占比来看,2007年,影子银行业务余额占银行信贷的比例不足4%,但到2017年,这一比例已达到近50%。 可以说,2017年这个比例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范围。 影子银行的规模几乎是实体银行的一半,也从事与银行类似的业务(贷款)。 不过,由于它们不是真正的银行,因此不需要遵守银行的严格监管。 这样的规模和比例,蕴藏着难以忽视的潜在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是如何减少的?
2017年开始的去杠杆,部分源于我国监管层决心降低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中的比例。
2017年以来,加强监管、去杠杆文件频频出台。 重要监管文件和监管政策包括: 2017年1月,表外财务管理正式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违规、三套利、四不当、十乱”专项治理政策,这一监管组合政策被业界称为“三、三、四、十”监管政策;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确立并定下强化金融监管基调;11月,央行发布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资管新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遏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
2018年3月,《资产管理新规》正式通过。 与此同时,由于外部信贷紧缩,加上当时货币政策并不宽松,非标融资渠道全面收紧。 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下,2018年,以影子银行为主的非标融资下降了近3万亿元。 也正是在这一系列去杠杆政策下,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净融资开始大幅下降,企业信用风险逐渐上升。
到2022年中期,影子银行规模将较历史峰值下降约29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500家P2P网贷机构已全部停止运营。 在去杠杆的大趋势下,P2P这个刚刚兴起的子行业实际上已经被消灭了。
到2022年底,压缩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业务的进程仍在进行中。 例如,2022年12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各类信托业务分类,继续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信托公司业务发展。 事实上,它再次明确了减少影子银行融资业务的坚持。 可见,2017年开始的去杠杆和影子银行清理进程仍在进行中。
影子银行过度发展造成我国经济金融失衡、不可持续甚至混乱。 当时泛滥的、不受监管的流动性也对个别经济部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跨境并购领域。
以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为代表的影子银行造成我国流动性泛滥,而各类影子银行带来的过度融资一度助长了我国的对外并购热潮。 在国内流动性充裕、资金成本相对便宜的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寻求跨国并购的机会。 跨国并购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我国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另一方面也是业务和资源全球化的尝试。
2016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创历史新高,全年出境跨境并购资金达2300亿美元。 2016年的总额超过了此前四年我国跨境并购的资金总额,可见当时的热潮。
但随着2017年去杠杆和影子银行的开始,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跨境并购从2017年开始大幅下降。到2022年,中国企业每年的跨境并购将仅为300亿美元,这个数额只是2016年峰值的一小部分。
在清理影子银行的过程中,不仅跨境并购业务增幅大幅下降,跨境并购资产的存量业务也受到较大影响或损失。 2016年之前,中国企业大量跨境并购都是以影子银行带来的短期资金作为重要资金来源,而被并购资产短期内难以收回,普遍中长期资产。 这种流动性期限错配暴露了后续去杠杆过程中的风险。
我们已经看到,大量大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行大量跨境并购、积累巨额短期债务后,将影子银行作为补充流动性的重要方式,在2017年、2018年或随后几年,无法为现有负债进行再融资,因此出现大量此类公司的破产或重组浪潮。 当年跨境并购的安邦、华鑫、海航等明星企业,要么破产清算,要么重组后易门。
刚刚过去的跨境“抢购”背后,还源于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流动性过剩。 尽管影子银行已经承受了五六年的压力,但影子银行的融资仍有约20万亿元。 这个数额仍然接近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总资产。 客观地讲,虽然影子银行在某些经济时期也能发挥相当大的补充作用,但影子银行规模过大总会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带来系统性影响。
压制影子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薛健是某银行分行行长、中国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ICC CHINA)信用证组、保理福费廷组专家】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