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美国通胀压力持续缓解。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通胀数据显示,美国7月CPI同比上涨3.2%,略高于此前6月3%的涨幅,呈现小幅反弹走势,止步于“12连跌”,但低于预期的3.3%的涨幅。 7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4.7%,延续回落走势,涨幅低于预期0.1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美国7月CPI涨幅低于预期,表明通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对于市场和近两年来一直忍受高价的消费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好兆头。
通胀数据公布后,美国三大股指全线小幅上涨,道指上涨0.15%,标普500指数上涨0.03%,纳指上涨0.12%,显示市场保持稳定乐观。
开元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何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美国目前的通胀数据来看,整体通胀和核心通胀的环比增速与6月份相比没有增加,这可能反映出当前美国通胀反弹的力度相对较弱,美联储的去通胀进程仍然比较顺利。 但何宁也提醒,随着后续高基数效应持续减弱,美国通胀将持续反弹。 这也意味着美联储距离通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两个月美国通胀可能会继续反弹,但其环比增速已基本回归正常节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通胀可能会持续反弹。届时,同比增速也将逐步回归。 正常水平。 “总体而言,美国的通胀压力正在普遍缓解,”贝尔帕克说。
美联储通胀目标尚未实现
美国通胀似乎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许多美国人仍然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
从美国7月核心CPI主要分项来看,通胀增长大部分来自于住房成本的拉动。 其中,7月份居住费用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7.7%。 虽然与之前相比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缓慢,说明该分项仍较为顽固。
首席经济学家詹姆斯表示,CPI报告“好于预期,但最大的担忧是住房成本持续强劲增长”。
除住房费用外,熊源指出,环比涨幅大于整体CPI的分项还包括:燃料油(3.0%)、天然气(2.0%)、医疗保健品(0.5%)、交通(0.3%)和家庭食品(0.3%)。
面对普遍存在的长期高通胀,数百万美国家庭的财务状况仍然“捉襟见肘”。
首席金融分析师格雷格指出,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影响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生活必需品的支出。 例如,每月的住房、电费、汽车(包括油价)等固定开支继续给居民的钱包带来巨大压力。
结果,美国居民储蓄余额持续下降,信用卡债务上升。 随着利率上升,偿还这些债务也变得更加困难。 纽约联储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现已首次突破 1 万亿美元。
穆迪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表示,美国通胀正在放缓,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但他补充道,“(我们)不应该太兴奋,因为目前通胀对于美联储的目标来说仍然太高。如果一切顺利,到明年这个时候,通胀将回到美联储的目标范围。”
何宁还指出,随着高基数的逐渐消失,短期内整体通胀水平可能会继续反弹; 7月份的通胀水平可能是今年以来的最低点。 “美联储的通胀目标尚未实现,”何宁表示。
加息预期持续降温
CPI这个市场期待已久的数据,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美联储后续的货币政策走向。
7月利率会议上,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5.25%至5.5%之间,强调其首要任务仍是实现2020年的目标。 %通胀目标。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政策制定者将根据后续一系列经济数据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加息。 不过,部分美联储官员表示,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已接近尾声。
2022年3月以来的12次利率会议中,美联储为了对抗通胀,已加息11次,累计加息525个基点。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轮加息周期极有可能在9月份结束,后续是否结束或再次加息还有待观察。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表示,美国通胀数据公布后,9月不加息的概率跃升至90%,表明暂停加息已成为普遍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位官员的表态显示出一些意见分歧。
近日,纽约联储主席约翰和费城联储主席均表示,可能会看到加息周期的结束; 美联储理事会成员认为美联储有望继续加息; 而美联储理事会成员则认为未来可能需要继续加息。
旧金山联储主席玛丽·戴利在7月CPI数据发布后警告称,美联储仍有“更多工作要做”以实现通胀目标,不应过早预测美联储未来的行动。
对于美联储后续政策走向,何宁指出,从目前通胀数据和就业市场情况来看,劳动力市场缓慢有序改善和核心通胀水平持续降温,是相对积极的信号。美联储。 考虑到后续通胀意外反弹的可能性较低,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动力大概率会减弱。
何宁认为,美联储一些官员发表强硬表态并不奇怪。 她解释称,目前美联储去通胀的重点可能是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因此大概率不会说停止加息,以防止通胀预期上升幅度超过预期。
展望未来,除了7月CPI报告外,美联储9月会议之前还将公布非农报告和8月CPI报告。 届时,这些数据的走势也将为市场对美联储后续货币政策的预期提供更多线索。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