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1、GDP增长目标5%左右
经济增长目标是一项综合指标,是各界最关心的内容。 2019年经济增长目标为6%-6.5%; 由于疫情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2020年没有设定GDP增长目标; 2021年经济增长目标在6%以上,2022年经济增速目标在5.5%左右,但受疫情等意外因素影响,全年经济增速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年初。 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左右,最终全年经济增速为5.2%,略高于目标增速。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GDP增长目标在5%左右。 原因是:一是5%的目标增速与近年来的目标保持了连续性。 第二,5%的目标增长率与当前潜在增长水平相符,是有可能实现的。 据研究机构测算,“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5.5%左右。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发布的工作文件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至5.7%之间,总体继续保持中上水平高增长。 第三,目标增速的设定还需要考虑中长期规划。 根据此前规划的中长期目标,中国到2035年应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一些研究机构测算,这意味着2020年至2035年年均增长率为4.73%, “十四五”期间增速要力争实现5%左右的增速。
考虑到基数变化,2024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难度将明显高于2023年,财政政策力度明显加大。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预计经济增长目标为5%左右,兼顾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的需要,与“十四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基本实现现代化,又兼顾经济增长。 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的要求。 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并不容易。 需要政策聚焦、加倍努力、各方齐心协力。
2、未来几年我们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首发1万亿。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系统解决建设强国、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计划自2024年起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起,专门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建设方面,今年先行投放1万亿元。
这将是第四次发行特别政府债券。 历史上,中国曾多次发行特别国债:第一次是用于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金。 1998年8月,财政部宣布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期限为30年。 此次募集的资金专门用于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以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要求。
第二次用于购汇并向中投公司注资。 2007年6月,财政部受权宣布发行2000亿美元特别国债购汇并向中国投资公司注资。
第三次用于抗疫等相关费用。 2020年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其中7000亿元主要投资基础设施项目,3000亿元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一般来说,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 其逻辑是,特别国债投资的领域需要产生收入,有稳定的现金流或与其相匹配的资产,并用相应的收入偿还债务。
今年早些时候,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报道,地方政府正在筹划储备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支持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领域。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可投资于上述领域。 后续需要关注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和发行时间。
3、赤字率定为3%
赤字率也是市场关注的一个目标,等于赤字/GDP。 中国赤字率长期低于或等于3%。 2020年,赤字率首次突破3%,达到3.6%。 2021年下降至3.2%。 2022年,剩余利润将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门机构依法上缴,赤字率降至2.8%。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赤字率为3%。 但2023年四季度,中央财政预算在增发数万亿国债后进行调整,赤字率达到3.8%。
今年赤字率计划为3%,比去年下降0.8个百分点; 赤字规模4.06万亿,比上年减少0.82万亿。 但考虑到去年发行的万亿国债大部分将在今年使用,以及今年发行的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国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将比去年更强。去年。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财政收入有望继续恢复增长。 加上转移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4.06万亿的赤字规模和3%的赤字率意味着2024年名义GDP增速将达到7.3%左右。
4、专项债券额度增加1000亿,达到3.9万亿。
专项债券需投资于盈利项目,偿债来源为该项目对应的专项收入或政府基金收入。 因此,特别债券不计入赤字,其规模不受赤字率限制。
特别债券于2015年首次发行,此后额度稳步扩大。 新的特别债务限额2020年首次达到3.75万亿,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为3.65万亿、3.65万亿、3.8万亿。 其中,5000亿余额限额将于2022年首次启动,年度额度扩大至4.15万亿元。 专项债券的大规模发行和使用对于稳投资、稳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也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率的上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 一方面,实现5%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专项债券的发行,而前期启动的专项债券项目还需要资金支持,这就需要专项债券保持一定的规模; 另一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率已跌入警戒区间,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放缓扩张步伐。
5、社会金融和M2的锚点发生重大变化。
一般来说,M2和社会融资增速、GDP增速、赤字率等都作为重要的量化指标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据记者查阅,M2从2009年开始设定量化数值目标,2011年开始将社会融资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设定量化目标。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货币政策基调调整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随后几年又调整为“M2和社会融资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从排名来看,M2位列第一,垫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物价水平相匹配。 这一新基调意味着货币政策必须同时支持物价回升和经济增长回归潜在增长,特别是支持物价回升。
这个说法有两个新的想法。 首先,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排在货币供应量之前,因为该指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二是将此前的“名义经济增速”改为“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预期目标”,能够更好协调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目标要求,强调物价水平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调控目标。货币政策。
在上述要求下,社会融合度和M2增速仍需保持较高水平。 据研究机构测算,“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5.5%左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期物价水平目标主要是CPI,今年约为3%。 按照新的锚定方式,今年社会融资和M2增速将维持在8.5%甚至略高。
六、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减债计划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化解和稳定发展地方债务风险,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减债计划,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发债务风险。
去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减债计划。 记者了解到,去年地方政府制定了“1+N”的减债计划,其中1为总体减债计划,N为减债分项计划。 不过,各地的子计划不同,数量也不同。 今年的重点是落实。
市场高度关注专项再融资债新额度是否发放。 从历史上看,特别再融资债券额度源自余额限额。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3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亿元,限额结余空间1.43万亿元。 由于专项再融资债成效明显,市场预计今年新的专项再融资债额度继续获批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如何进一步优化金融债务措施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中长期改革方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健全全方位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转变政府债务管理方式。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建设。
记者了解到,与2018年8月债务监测体系建立时相比,虽然隐性债务没有增加,但关注类债务和经营性债务增长较快。 平台公司实际上以新增经营性债务的名义偿还隐性债务本息,但该经营性债务很难满足监管要求,即对应经营项目、经营资产和经营活动涵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 收入。
因此,地方债务监管不仅要包括隐性债务,还要包括经营性债务,这在一些地方已经有所实践。 江苏省表示,2023年将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启动地方债务综合监管体系,统筹推进政府债务、隐性债务和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全面管理,形成地方债务综合监管体系。工作闭环。
七、优化房地产政策
去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及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充分利用针对城市具体政策的政策工具箱。 此后,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多个城市逐步放松房地产限购,但市场反应并不乐观,房地产市场仍面临压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房地产政策,平等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市场预计今年房地产扶持政策将会出台。 例如,今年年初,监管部门推动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为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需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完善商品住房相关基础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元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此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房地产市场已经从“能不能买”的阶段转向“能不能买”的阶段。主要是“好不好”。 过去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要求,构建新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具体来说,在理念上,要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在体制机制上,要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 从科学配置要素资源出发,住房由人决定,土地由住房决定,钱由住房决定,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仍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 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多种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要把加快农民工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农民工有意愿落户城镇,促进农民工进城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八、信贷盘活存量、提高效率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整,盘活存量、提高效率,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社会融资综合成本企稳下降。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止资金闲置。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之所以要盘活存量贷款,是因为增量信贷不仅可以支持实体经济,盘活低效存量贷款也可以帮助经济增长。 目前,信贷资金存量远大于年度增量,存量贷款形成的企业资产和衍生货币资金在经济循环中持续发挥作用。 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会体现在贷款增加上,但也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国的货币信贷存量已经很大,存量资金的流通对经济增长也起到了作用。如果充分利用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的存量资金,即使新增贷款和货币增长较慢,它们可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
央行表示,盘活存量贷款需要增减信贷结构。 其中,房地产贷款、融资平台贷款占比下降,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趋于增加。 1月24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大条相关工作。
九、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凸显就业优先导向
在城镇新增就业指标方面,2004年首次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 从那时起,这个目标就从未缺席过。 2017-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100万人以上,2020年为900万人。2021-2022年上述数字将恢复到1100万人以上,并提高到1200万人左右2023年新增就业目标是1200万人以上,目标略有上调。
城镇调查失业率涵盖了农民工等城镇常住人口,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就业状况。 2018年至2019年,目标约为5.5%。 2020年约为6%。 2021年至2023年,年均增速约为5.5%。 今年调查失业率目标也在5.5%左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是人民最基本的民生。 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强化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稳定就业,加大促进就业专项政策力度。 落实和完善稳岗返利、专项贷款、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大对就业容量大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措施,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
十、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生产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生产力。 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新的飞跃。
新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引领,脱离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道路,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状态。 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主要方面是,新生产力是通过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高效的生产力水平。 创新驱动体现在新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