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近日,华林证券被西藏证监会罚款,被指在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信息披露、关联交易控制、人事薪酬管理等七大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问题严重,华林证券被暂停新资管产品备案6个月。
此前,某券商私募资管曾于2023年6月被处以同样巨额罚款。
受访者分析,券商因私募资管业务被罚款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像华林证券这样大的问题却很少见。 罚款背后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方面,加大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查处力度。 过去侥幸渡过难关的人,今天不改变,也未必能免受惩罚;
另一方面,(准)渠道业务和关联交易在不少券商中仍然普遍存在; 尤其是客户定制(准)渠道业务,对于急需扩大业务规模的中小券商私募资产管理人来说,有时难以抗拒诱惑。 。
私募资管的“七宗罪”
纵观券商收到的监管罚款情况,有的列出的问题比较笼统,有的则分析得比较详细。 受访者告诉记者,后者是一条明显的红线,而且问题往往更为严重。 如果列出的问题较多,处罚也会相对较大。
华林证券日前收到的罚单就属于后者。 根据西藏证监局的处罚,其私募资管业务犯“七罪”,暂停新私募资管产品注册6个月。
据资管资深从业者分析,华林证券犯下的问题既有“新病”,也有“老病”。
“新病”的典型例子包括信息披露遗漏、关联交易控制机制不完善等。 两者分别是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营管理办法》。 《条例》实施后的规定也是当前监管检查的重点,也是证券公司私募资管罚款的重灾区。
《老病》涉及的问题一共有5个,而且类型多样。
首先,华林证券在备受社会关注的薪酬问题上踩红线。 它被指责人员和薪资管理机制不足。
根据规定,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业务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工资递延,递延期限原则上不少于3年,递延收入金额原则上不少于超过 40%; 同时,还需要控制。 激励机制的力度不能过大。
“一般来说,由于延期支付期限和比例有明确的指标,出现问题的概率相对较低。大多数券商的薪酬问题关键在于过度激励,而这不仅仅是私募资管业务,还有其他业务线。” 受访者告诉记者,“过度激励虽然违法,但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了留住人才,一些券商不得不实行较高的薪酬激励机制。此外,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来明确人才的激励机制。” “合理激励的范围。因此,一些中小券商的薪酬激励机制难免会出现越界的情况。由于龙头券商综合人才吸引力较强,过度激励的情况相对较少。”
其次,华林证券还在一些与风控、合规高度相关的领域被点名。
例如,投资标的、交易对手替代库的管理不完善。 根据规定,只能投资库内的产品,替代库必须及时更新以满足投资需求。 如果替代库更新缓慢或不够全面,而投资管理人的合规意识有限,有时可能会发生投资未纳入库的产品的情况。
又如,交易系统风控指标设置存在缺陷; 非标投资久期管理存在缺陷。
此外,华林证券被指让某些资管产品的最终投资者投资相关债券,这些债券具有渠道业务的特征,即渠道业务或准渠道业务。 尽管此类业务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后已被明令禁止,但在行业内仍屡见不鲜。
两类高频、顽固性疾病成为重点监管方向
通过综合采访和研究,记者发现,关联交易和(准)渠道业务是目前私募资管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当前监管的重点。 此类重点调查不仅限于券商,还包括其他机构的私募资管业务。
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5月以来,至少有10家券商私募资管业务被点名。 其中,以关联交易作为处罚理由的公司多达6家。 具体关联交易问题包括关联交易管理制度不健全、关联交易内部审批不严、关联交易管理制度未规定投资托管人等。
为什么这么多人因关联交易被罚款? 受访者告诉记者,关联交易是2023年3月的新要求,要求比较严格。 受以往习惯和留存投资影响,部分私募资管机构尚未完全适应。
根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股权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管理制度,规范关联交易认定标准、交易定价方法、交易审批程序,不得利用资产管理计划资产与关联方从事不正当交易、利益转让、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行为。
“在实际操作中,你需要关注关联交易。比如,如果你打算投资某种债券,首先你需要确保债券发行人、承销商等与你没有任何关系;其次,你需要确保托管银行与你没有任何关系。” 一位受访者告诉记者,“如果相关人员核查关联交易的意识不够强,很容易跨出新规的底线。”
受访者表示,除了关联交易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也是2023年3月起的新要求。与关联交易相比,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执行难度相对较小,执行机构也相对较少。因两人违规而被点名。
值得注意的是,(品类)渠道业务也是私募资管机构的重灾区。
如果说关联交易罚款大多是因为“新要求”,那么(类似)渠道业务则是因为“大诱惑”。
受访者告诉记者,资管新规实施前,渠道业务在不少私募资管机构业务中占比高达70%至80%。 在资管新规下,机构正在向主动管理转型。 但对于很多中小机构来说,向主动管理转型的压力很大; 失去渠道业务后,他们的管理规模数据不太好。 此时,如果客户提出定制渠道业务的需求,私募资管机构可能会采取孤注一掷的手段来扩大业务规模。
“一般来说,银行定制的渠道业务比较安全,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较低,敢于接受这种定制的机构也比较多。其他客户定制的渠道业务可能包括违约债务等,而且存在风险。”被查出的可能性会比较大,风控严格、合规的机构往往会下滑,但也有机构迫于业绩压力接受订单,打包成主动管理产品再投资;这种情况一旦监管严格,他们就很容易被曝光。” 一位受访者透露。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