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每年年底,上市公司盘点业绩时,一些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已经到了关键阶段。 从目前各ST公司的经营动态来看,今年的“保壳大战”已经悄然打响。
从历年来的情况来看,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纷纷使用各种“自救”战术:有的低价出售资产,有的采用闪购并购,有的成立新公司突然增加收入,有的白送资产免费……可以说他们已经尽力了。 解决方案。 今年也不例外。 在年度审计和财务报表编制的重要时期,一些存在退市风险的公司又开始资产运营,试图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来规避退市风险。
在退市的悬崖边缘,一些上市公司举步维艰,似乎也可以理解。 但如果企业本身缺乏持续经营的能力,炫耀“财务技巧”式的“保壳”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多位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退市风险企业可以通过突击交易在短时间内改善财务状况,但中长期业绩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在当前严厉打击逃退退市的背景下,“保壳”的难度越来越大。 只有真正脱胎换骨,吸纳优质盈利资产,恢复造血能力,才能完成从“保壳延寿”到“养壳”的转变。 优化”改造。
ST公司祭出“保壳策略”
临近年底,在保壳的危急形势下,一些存在退市风险的公司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
近日,*ST通达正式宣布获赠“朗诗系列”资产,引起上交所关注。 据公司公告称,公司与上海春明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崇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朗鹭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捐赠协议》,接受上海朗鹭的无偿捐赠来自上海春明和上海崇创。 绿建科技有限公司合计持有51.02%股权。
同时,为保证本次捐赠顺利进行,公司控股股东信达投资作出无条件、不可撤销的承诺:目标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各类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账面余额将合同期内到期后6个月内无法收回的,信达投资将代其偿还,后续不得向上市公司追偿。
*ST通达因2022年经审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负、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而“蒙羞”。 这是企业“保壳”的关键时期。 *ST通达2023年度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且净利润为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较低者为准),或出具了免责声明的202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显示,公司股票因触及财务退市指标,将于2023年年报披露后退市。
针对这一事件,上交所迅速发出问询函,要求*ST通达披露本次事件的相关事项,包括是否构成一揽子交易、是否构成妨碍公司纳入的重大负面情况等。朗鹭科技在合并报表范围内,还有捐赠。 完成后能否实施控制、对2023年财务报告的影响等。
无独有偶,*ST天沃近期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其持有的中机国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机电力有限公司)80%股权出售给上海横店实业有限公司。 (简称上海横店)售价1元。 。
据悉,上海横店是*ST天沃控股股东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ST天沃表示,通过上述交易,公司将剥离过去几年亏损严重的能源工程服务实体中机电力。 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能源工程服务相关收入将大幅下降。
因2022年经审计净资产为负,*ST天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对于没有退市风险的*ST天沃来说,能否在2023财年结束前成功剥离中国机械动力,是公司“起死回生”的关键一步。
也有一些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通过破产重整程序暂时解决了债务危机,从而实现了“壳式重组”。 但司法程序完成后公司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的恢复情况仍存在不确定性。
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形成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相应的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形成,有序的资本市场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已有45家公司退市,其中强制退市44家,超过2022年的41家。
“退市制度的完善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一些业绩不佳、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如果不能达到资本市场的标准,其继续存在将会给发展带来较大风险。”而那些被迫退市的公司也可以更加注重自身的经营和管理,通过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来争取重新上市。 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退市制度实际上对所有上市公司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鞭策作用。 特别是要坚决打击那些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等害群之马的行为,不仅要强行终止此类公司的上市资格,还要让其面临投资者的法律索赔,让有关方面责任人员承担经济和法律后果,对于维护市场公平正义、奠定资本市场基石至关重要。
随着退市新规的深入实施,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市场清理力度,密切关注上市公司年末的惊喜交易。 “行为是无法隐藏的。
“目前市场上的退市制度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弱化了曾经单一的净利润指标,同时增加了标准化的退市指标,收紧了退市程序。这一系列的调整,让上市公司接近临近退市通过特殊手段实施壳保全的可行性已经下降。” 酷网投资总经理杨如意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新规实施后,上市公司保壳成本大幅上升,且不可逆转。 目前,保壳的意义逐渐下降,投资者也需要仔细审视上市公司的保壳行为,谨慎参与。
退一步讲,即使上市公司有幸通过突击交易等手段成功保壳,虽然解决了公司退市的“燃眉之急”,但也会给市场留下更多隐患。 刘岩认为,除了那些能够通过真正的并购重组能够重生的企业外,大多数质量较差的企业,即使采取一些短期措施,比如突击交易,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无法实现盈利。在中国生存不了。 长期来看,业绩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保壳行为可能只是为了延长公司的生存时间,而并没有真正增加公司的实际价值。
刘岩进一步指出,保壳行为实际上对A股市场的资源配置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它们长期存在,时不时兴风作浪,严重干扰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些空壳公司占据了大量的市场资源,但真正优秀的公司的价值往往难以充分体现。
恢复造血能力是关键
多个历史案例表明,“花式保壳”行为最终将是徒劳的。 只有彻底改革、创新或者转型升级,才能回归可持续发展之路。
黑崎资本首席投资官陈兴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根本逻辑来看,保壳只是上市公司为经营不善而准备的一粒“保命丸”,以避免被退市处罚,并不是长久之计。 归根结底,上市公司需要从本质上改变和优化主营业务结构,筑巢吸引优质盈利资产和业务,并不断扩大优化后的主营业务的市场延伸和盈利能力,以改善财务状况。表现。 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不断吸引一级、二级联动战略投资者形成资本联盟,才能彻底完成从“保壳求生存”到“保壳优化”的转变。
他认为,保壳行为可能是由于公司当前业务面临问题,但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对业务模式和战略进行深刻调整。 企业需要审视自己的主营业务,找出短板,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可能包括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或服务升级方面的变化。 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行动,公司可以获得新的资源和能力,但关键是要确保引入的资产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方向相一致。
“保壳”只是一时之举,但公司更长远的目标应该是追求业务优化和健康发展。 陈兴文表示,这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投入,才能确保公司能够持续在市场上创造价值。
与以往的退市机制相比,注册制使退市更加快捷、高效。 对于业绩疲软、财务状况堪忧的企业,可以更快退出市场,降低市场风险。 这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公司应时刻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公司的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陈兴文表示,更加市场化的退市机制有望激发上市公司更加主动地提升业务水平,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激发市场活力。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