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此前,11月24日,极氪科技更新了美股招股书。 2023年前三季度,极氪科技营收达353.15亿元,同比增长91.22%,已超过2022年全年营收。
尽管极氪的营收实现了大幅增长,但仍处于亏损阶段。 招股书显示,极氪科技2020年至2022年三年间净亏损超过120亿元。有人认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旗下多个品牌需要高额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他们还不具备“造血能力”,需要上市解决资金需求。
姬氪营收实现“翻倍增长”
2023年2月13日,极氪科技宣布完成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5亿元)A轮融资。 本轮投资方包括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新安智造基金。 投资后估值为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7亿元)。
8月25日,证监会官网披露,极氪科技境外上市备案信息得到确认。 根据境外发行及上市备案公告,极氪拟发行不超过9.26亿股普通股并在纽交所上市。
11月10日,极氪科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极氪科技分别实现营收31.85亿元、65.28亿元、318.99亿元,三年累计营收超过416亿元。
然而极氪的净利润却与营收相反,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2020年至2022年,极氪科技分别实现净利润1.04亿元、-45.14亿元、-76.55亿元,三年净亏损超过120亿元。
11月24日,极氪科技更新了美股招股书,披露了今年前三季度的最新业绩。 招股书显示,极氪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3.15亿元,同比增长91.22%。 其中,汽车销售收入233.19亿元,同比增长115.52%。
招股书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得益于规模效应提升,极氪汽车毛利率将达14.80%,较上半年的12.3%进一步提升2.5个百分点。 此外,极氪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49.84%。 这意味着极氪自2021年成立以来,截至2023年9月底,极氪累计研发投入已达138.13亿元。
屡次降价加入行业价格战
销量方面,吉氪今年10月交付量达到1.31万辆,同比增长29.2%。 从1月份的3116台发货量到10月份的13100台,姬氪的发货量持续攀升。 前10个月,姬氪的总交付量为9.2万辆,距离全年14万辆的销售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促进销量增长,吉氪今年也加入了汽车行业的价格战。 今年8月11日,极氪对极氪001推出限时价格政策:即日起(8月11日)至年底,新用户可享受限时优惠3万元至3.7万元,起售价降至26.9万元。
10月16日,极氪宣布,10月16日起至今年年底,订购极氪001即可享受限时购车福利,包括“即时价格优惠高达3.7万元”、“产品最高价值63000元”电力升级、金融、充电等两项福利二选一。 另外,极氪最大折扣
国金证券研报称,“金九银十”刚过,车市继续表现强劲。 11月车企继续利润,油车经销商继续利润不变; 零跑汽车、比亚迪海网、吉利领克、极氪等电动车企业不断推出降价或其他福利来维持市场热情。
几个新能源子品牌需要“输血”
对于吉利控股来说,吉氪只是其新能源领域品牌矩阵中的一员。 目前,吉利控股已拥有几何、极氪、极星、星光、瑞兰、吉利银河等多个新能源品牌。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吉利凭借完整的品牌矩阵覆盖各个细分市场。 随着新几何G6、星越L8AT、极氪001高性能版、领克08、银河新E8等新车型的陆续发布和上市,吉利进一步完善了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矩阵,带动了吉利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公司新能源销售比重进一步提高。
然而,不少新能源品牌还需要“输血”,尚不具备自己的“造血”能力。 新能源转型也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来驱动。 比如,2020年至2022年,极氪累计净亏损超过12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极氪的研发投入超过52亿元。
吉利控股的财务压力也在持续加大。 根据吉利控股2023年第三季度主要经营情况自愿披露公告,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吉利控股总资产6403.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22% 。 负债总额4415.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05%。
总负债增速超过总资产增速,也导致吉利控股资产负债率上升。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吉利控股资产负债率达68.95%,较上年末上升1.09个百分点。
11月17日,吉利控股宣布减持沃尔沃汽车约1亿股,减持比例为3.3%。 按目前股价计算,吉利控股将套现约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 交易完成后,吉利控股集团仍将持有沃尔沃汽车78.7%的股份,交易获得的资金将用于支持集团子品牌的全球发展。
吉氪等新能源子品牌的上市,将有助于缓解吉利控股的“输血”压力。 为了增强盈利能力,增加全球销量,极氪科技也在积极推进海外计划。 目前,极氪已宣布进军荷兰、瑞典、德国等海外市场的计划。 此前,极氪曾表示,除中国国内和欧洲市场外,极氪预计2023年将进入8个主流国际市场和地区,未来全球足迹将进一步扩大。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