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跨国药企在谈到中国药品价格时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是“全球价格体系”。 那么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创新药如何构建自己的价格体系呢? 多位药企人士告诉澎湃新闻,在美国这样的医药市场,国产创新药的定价通常参考国外市场同类药品的价格,不会受到国内医保价格的影响。 不过,也有药企负责人指出,在东南亚等市场,国内价格将成为当地定价的参考。
同样的肿瘤药,国外价格是国内价格的24倍?
11月9日,和黄医药宣布其合作伙伴武田公司的呋喹替尼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适应症为成人转移性结直肠癌。 呋喹替尼成为上海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原创小分子抗肿瘤新药。 该药物在美国获得批准后 48 小时内就开出了第一张处方。
11月23日,有报道称,武田制药官网显示,武田/Chi-Med合作定价公布:一盒5mg*21片呋喹替尼()在美国售价为美国25,200美元,合计约人民币18万元。
在国内,呋喹替尼第一个适应症于2018年9月获批,2020年1月该药纳入国家医保,并于2022年成功续保。反观国内医药电商平台,5mg的价格*7粒约为2,500元。 折算后,21片国内售价为7500元。 据此数据显示,呋喹替尼在美国的定价约为国内价格的24倍。
2万多的价格是真的吗? 澎湃新闻记者在武田药品官网并未找到相关信息。 11月24日,和黄医药CEO苏卫国向澎湃新闻表示,呋喹替尼和瑞格非尼(注:另一种抗肿瘤药物,适应症包括结直肠癌)在美国的定价处于同一水平。 (国内创新药海外定价)大多参考国外市场同类药品的基准价格。
此前,和黄医药首席商务官陈宏也向澎湃新闻表示,尚未看到国内价格受到任何影响。 该产品主要考虑美国的商业保险环境,产品的功效、安全性、创新性也会相应地体现在价格上。 一些医药行业人士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在国内,受激烈竞争、支付政策等因素影响,国产创新药上市后不久可能会陷入“内卷化”。 美国市场的价格高于中国市场。 这也是为什么药企选择出海的主要原因之一。
某医疗战略咨询公司创始人赵恒告诉澎湃新闻,全球价格体系是国外药企的一种销售策略,主要是为了增加其开拓新兴市场时的议价筹码。 不过,对于国内药企来说,海外市场分为两种定价模式:美国的自由定价和欧洲、日本的套餐参考价。 其中大部分不会将中国药品价格作为参考,因此不会影响海外市场的定价策略。 欧洲和日本通常以多个国家相关价格的加权平均作为基准价格来确定本国的药品价格。
赵恒进一步介绍,由于中国药品定价相对较低,国外企业很难定高价,所以他们就拿出了全球定价体系。 但欧美市场定价昂贵,中国企业不需要“全球定价体系”的说辞。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走向海外,不同市场的定价将如何?
除了近期在美国获批的三款创新药外,更多国产创新药仍在海外市场排队等待测试。
以PD-1肿瘤药物为例,FDA正在审查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用于治疗二线ESCC的新药上市授权申请,预计将于2023年或2024年上半年批准该申请。首个上市产品奥瑞巴替尼(6855.HK)刚刚在中国获批新适应症。 此前,该药已获得 FDA 的四项孤儿药资格和一项快速通道资格。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进入国际市场时,您如何制定自己的定价策略? 君实生物曾在接受澎湃新闻书面采访时表示,海外很多国家的缴费主体相对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缴费,还包括商业保险,患者对药品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药品价格并非由制药公司直接制定,而是由适应症、药物临床数据、支付方等多重因素决定,受全球价格体系影响较小。
百济神州(BGNE.NS;06160.HK;.SH)在接受澎湃新闻书面采访时也提到,一般来说,不同地区和市场的定价取决于监管政策、治疗需求和特点等因素。原理也不同。 百济神州的商业化模式是创新药物不仅覆盖发达市场,还覆盖发展中地区市场,并根据科学计算制定合理的产品定价。 未来,我们将继续根据市场特点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在保持产品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提高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11月23日,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军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欧洲、美国、日本的药品支付限额较高,美国最贵的药品已超过300万美元。 从公司的国际定价体系来看,除欧洲、美国和日本外,大多数国家都会以药品首发国的价格作为参考,比如东南亚市场。
杨大军认为,对于致力于国际化的中国创新药企来说,需要综合考虑全球生物制药定价体系。 从企业角度,我们希望国内支付政策的制定以患者为中心,一方面让患者更容易获得药品,另一方面创新的长期投入和高风险药品也将考虑支持我国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 。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国产创新药海外的意义不仅在于开拓国外市场,还可以进一步反哺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进程。 陈红在呋喹替尼上市发布会上提到,国内医生给患者开呋喹替尼时,患者经常会问是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即使患者一听说是国产药,也会要求医生换药,因为很多患者认为进口药一定比国产药好。 相信随着这款药物在美国的持续使用,将会有更多的应用证据和更多的指南建议,这对于该产品在中国的商业化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