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国庆假期人们出行热情高涨,显示出我国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将有力提振下半年消费市场。 但大流量也会带来大考验,不能掉以轻心。 要提高供给质量、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服务模式,让消费者和旅游目的地“相视”“再回头”。
继最火爆的“五一”、最火爆的暑假之后,近五年来最火爆的“国庆”又将接班。 距离中秋、国庆假期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超级黄金周”的火热已经来临。
从一些初步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旅游的热情不断高涨。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9亿人次。 9月15日,长假首日火车票销量达到2287.7万张,创下单日车票销售历史新高。 民航方面,预计假期期间飞行旅客将超过2100万人次。 飞猪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近6倍,出境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20倍。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共八天。 金秋天气宜人,出游、度假、家庭团聚等出行需求旺盛。 各地都在积极准备推出精彩的旅游产品。 例如,天津计划围绕“洋楼、江海、山山、烟花”5大核心文旅IP推出约300项“多彩天津”文旅活动; 贵州推出了“乡村BA”、“乡村超级”等数百条优质旅游线路。 不少城市还发放了新一轮文化旅游消费券。 随着第三批恢复出境游的国家和地区公布,国庆假期出境游也有望迎来高峰。
旅游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开放程度高、带动力强,具有“一业兴、万业兴”的倍增效应。 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消费企稳反弹强劲,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消费持续扩大,成为消费复苏的重要支撑。 国庆假期旅游热度持续不减,展现出我国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将有力提振下半年消费市场。 但大流量也会带来大考验,不能掉以轻心。
问题一:业态一定要新,质量一定要高。 旅游供给如何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旅游新形式、新体验、新表现形式的需求日益强烈。 “城市漫步”、“带课本旅行”、“邮票式旅游”等个性化旅游受到人们青睐。 研究表明,当前旅游消费呈现出几个新特点:打卡目的地由“大众主流”转变为“小众特色”,旅游动机由“旅游”转变为“自由放松”,出行计划由“旅游”转变为“休闲”。 “详尽细致”变成了“未知惊喜”,旅行体验从“来到这里”变成了“深入到位”。这也意味着一些中小城市或将成为“网红”只要激发消费者的兴趣点,面对文旅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各地要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消费场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狭隘的“门票经济”思维,充分挖掘和整合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问题二:服务要好,管理要好。 消费环境能否让游客感到舒适、安心?
出行时,没拿到票的人着急,拿到票的人也着急。 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 短时间内集中消费带来的供需变化可能会让问题更加突出。 比如,酒店价格“节假日就会上涨”,有的酒店甚至恶意毁约; 诱导跟团旅游、强迫购物,“不买不让走,买太少又挨骂”; 餐饮和购物价格虚高且偏低。 总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又比如,一些景区售票超出接待能力,人满为患影响体验; 有的景区收费“套娃”式,班车变成“抢客车”……这种现象在旅游旺季时常发生。 文化旅游产业正处于复苏阶段,消费者信心经不起煎熬,城市形象经不起损失。 面对节假日旅客的涌入,如何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将考验城市的管理能力。 近期,多地出台文件规范节日期间旅游市场价格秩序。 要狠抓落实,进一步强化经营主体责任意识,严厉打击旅游市场乱象和突出问题,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更大的考试题是在黄金周之外。 假期总会结束,如何将假期的经济效应延续到平日? 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灵活排班,让消费者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体验。 它还可以帮助平滑淡季旅游的高峰和低谷,避免大起大落。 另一方面,要坚持通过旅游业态、服务方式、消费方式等创新,实现旅游时空多元化,让消费者和旅游目的地不仅“同乐”,更“见”彼此久久“再回头”。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