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概括
【不欢迎看到! 自然人股东背景怎么了? 个人公募“丛林生存”渴望阳光和雨露】一位个人公募高管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个人公募遇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能轻易把困难推给别人外部环境。 自身必须艰苦,需要奖励持续稳定表现的持有者,以克服困难和障碍; 另一方面,个人体系的公募也期待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赋能和帮助,进一步优化监管环境,让个人体系的公募享受到更多公平准入、平等竞争的阳光和露水。
设立公募基金是怎样的体验?
“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了原来的想象!” 这是一位个人公募创始人向券商中国记者给出的答案。
八年前,在监管鼓励民间资本和专业人士发起公募基金的背景下,第一支个人公募基金登上了历史舞台。 此后,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社会资本怀着雄心壮志加入公募创业浪潮,希望搭上公募基金的高铁,取得突破。
八年后的今天,自然人背景已成为个人公募发展的一大困境。 一方面,政策窗口期很快过去。 为严格防范自然人股东风险和倒卖牌照乱象,个人公开发行面临更高的要求,客观上增加了个人公开发行维持现金流和补充资本的难度; 一方面,以银行为代表的销售渠道开始对自然人背景的公募基金有所“保留”,合作态度趋于谨慎,个人公募基金举步维艰。
一位个人公募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个人公募遇到的问题,首先需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能轻易将困难推给外部环境。 只有奖励持有者,才能克服困难和障碍; 另一方面,个人公募也期待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赋能和帮助,进一步优化监管环境,让个人公募享受到更加公平的准入、平等竞争的阳光和雨露。
60%未能实现收支平衡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我必须含着泪水坚持走自己选择的路。” 近日,一位个人公募公司创始人面对券商中国记者,语气中既有痛苦,又有坚韧不拔的坚持。
几年前,他从一家顶级公募公司辞职,用大部分积蓄创办了这家个人公募公司,但连年亏损。 “虽然预计创业会很困难,但很多事情都超出了预期。比如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本来想通过个人公募机制,做一些长期发展的事情,但现在连生存都困难了。”
像上述那样,还有很多个人公募在艰难生存。 据统计,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市场上共有24家个人公开发行公司,其中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公司有14家,占比约60%。
“100亿是一个盈亏门槛。” 华南某公募总经理对某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对于公募基金公司来说,权益类基金的综合收益基金至少要达到100亿才能实现盈亏平衡,因为股权很难计量。”债券基金的管理费很低,50%的尾随佣金都分配给渠道,留给公司的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了。
另一位个人公募的创始人也基本认同,“这可能和定向增发有很大不同,如果是定向增发,业绩还不错,一二十亿也能过得舒舒服服,但公募的运营成本却非常高。”比如一个硬性指标是员工数量至少要30人,还有巨额的销售服务费、系统建设费、律师费等一系列成本,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净收入至少需要3000万才能消化各种成本。”
他进一步总结了个人公募普遍面临的困难:一是与机构公募相比,个人公募股东资源先天不足,业务合作资源较少; 拓展渠道; 三是个人公募产品和业务类型单一,不利于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捕捉增长点; 第四,投资者对个人公开发行的担忧较多,获得市场认可还需要较长时间。
一位负责公募市场的副总经理向记者表示,由于新主体启动时没有历史业绩,公司很难进入渠道和机构的准入名单。最初的几个产品必须以赞助资金的形式筹集成立,而且渠道往往会收取较高比例的尾随佣金,这给公司成立初期的业务拓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多数个人公募初期资本金仅为1亿元左右,公募资金并不充裕,成本控制也将制约长期发展。 他提到,“随着运营成本的增加,基金公司的盈亏平衡点越来越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初创个人公募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确实,几家个人公募积累了一定规模,要么是因为成立早,享受了时代红利,要么是因为实现了创始人的流量变现,但能够应对所有人的新公司成立之初的只有少数,大部分都还很艰难,只能一步步前行,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环境还很激烈,如果盈亏不平衡,一切都还很困难。一年到头,他们最终都会被淘汰。” 上述个人公募基金创始人表示。
渠道与个人公募谨慎配合
当然,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自然选择。 没有一个行业可以让所有公司都赚钱,即使是有牌照奖金的公募基金行业。 近年来,公募行业越来越市场化。 个人通过公募生存下来并不容易。 近两三年,市场没有有效赚钱,行业增速放缓。 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生存压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个人公募向券商中国记者反映,近两年,个人公募因股东背景而在各个维度受到不待见,生存状况愈发严峻。难的。
个人公募陷入困境,最明显的就是来自渠道的反馈。 众所周知,渠道资源是个人公募的劣势,但近两年,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储备”自然人背景的公募资金,合作态度趋于谨慎。
上述华南个人公募总经理透露,目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与个人公募合作时往往设置不少障碍。 例如,一些国有银行将基金公司股东性质作为重要指标。 那么该项目的得分为零,这使得个人公募基金在同等条件下开展业务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公募基金。 有的银行甚至明确要求不得与个人公募基金合作开展业务。
“以某大型股份制银行为例,2016年至2020年,该行一度非常重视与小而美公司的合作,并支持了多次个人公开发行,但从2020年开始,该行开始注重风险控制。Angle拟控制单一基金公司的代销规模,2021年,由于核心资产风格大幅下滑以及个人公募部分风险事件频发,银行将对于个人公开发行的合作更加谨慎。” 一位个人 一位渠道销售人员表示,他是公募。
该渠道销售人员从公司和代销渠道两个维度分析了个人公募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从公司角度来看,他认为个人公募的产品风格普遍过于单一,很容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行业内有少数以主动股权着称的个人是公募,其投资风格普遍偏向核心资产。因此,近两年在中小盘风格下,业绩不佳,让投资者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能力产生质疑,此外,这些个人公募大多是顶着创始人、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起步,规模增长较快,遭到强烈反对。更大。”
从渠道来看,根据他的一线工作经验,近两三年,各大渠道尤其是银行对于个人公募越来越谨慎。 他认为,在基金销售市场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银行目前的合作理念是“抱团取暖”,倾向于凭借自身的流量和资源寻找一些顶级的公募产品,以及选择合作伙伴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我没有说禁止个人线路,但我不会把重点放在合作上。比如近期,上述大型股份制银行都以地铁广告的形式宣传其重点合作的基金公司其中,不存在公开发行具有主动权益的个人线路。
“目前只有券商渠道对个人部门的包容度比较高,所以现在一些个人部门公募已经放弃了银行渠道,专注于券商和电商。” 上述渠道销售人士透露,“有一个明显的趋势,经纪结算的基础越来越多。”
甚至有个人开始淡化公募渠道,专注于直销。 “渠道很难帮我们销售,我们现在直销的比例大概在80%到90%左右,主要来自一些机构的自营资金。” 上述个人公开发行创始人透露。
前端风险防御政策逐步增多
如果说渠道的谨慎来自于一线的动荡,那么去年以来个人公募的各项风险防范政策就是吹向个人公募的“风”。
2022年4月26日,《关于加快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的“审慎有序审批自然人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表明:个人公募准入审批将受到影响。 紧的。
紧接着,2022年6月20日起施行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完善了从“准入——内控——运营——治理——退出”的全链条。 ——监管”对个股公开发行的监管表明监管对个股公开发行自然人股东风险的担忧,严格防范和打击持股、倒卖牌照等违规行为。
“近年来,个人公募发行舆情风险、倒卖牌照时有发生。从防范风险、规范行业的角度来看,加强监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客观上也增加了个人公募发行人的数量。”经营已经很困难了,就是公募生存的困难。” 一位个人公开募股的首席督察说道。
一方面,为了防范自然人股东的风险,个人公开发行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是其他公开发行的两倍。
根据《有关问题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第一大股东为自然人的基金管理公司,计提风险准备金的比例不得低于基金管理费的20%”收入。” 但并非如此。个人公募基金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为10%,是个人公募基金公司的一半。
“20%的风险准备金对于个股公募来说压力很大,如果加上渠道中50%的尾随佣金,意味着基金公司的可支配收入只有30%。虽然这不会影响盈利,但这将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和日常运营。” 上述个人公开发行监察长表示。
督查组认为,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弥补因基金管理人、托管人违法违规、违反基金合同、操作失误或者技术故障等给基金财产或者基金份额持有人造成的损失。 基金或者类似的刚性兑换业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于公募基金主要的纯价值基金产品来说,风险准备金意义不大。 “比如,如果债券基金遭遇雷击,客户赔钱,他们就不能用风险准备金来补贴投资者。” 他说。
上述个人公募总经理也表示,由于管理费收入是公募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公募风险准备金比例的差异导致管理规模相同。 公募发行数量较少,使得个人公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倒卖牌照、实现套利,对个人公开发行股权转让和引入新股东也有严格限制。
《有关问题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为自然人的,该自然人的股权转让对象限于公司其他股东,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员工持股平台;公司第一大股东为自然人的,不得变更为非自然人。” 此外,《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除员工持股平台外,个人为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其他股东”,应当是符合条件的自然人、金融机构或管理金融机构的机构。”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这些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个人通过公开发行倒卖牌照,实现套利。但对于我们正常运营的公司来说,这些限制大大缩小了我们引入新股东的选择范围,资本补充困难。上述个人公募总经理指出,“比如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大多不愿意成为个人公募的第二股东。”
亟待完善分类监管标准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多项意见。民营经济采取诸如“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体系”和“引导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等措施。 作为公募基金行业的私募力量,普遍面临生存困境的个人公募基金该如何发展壮大?
“首先是练内功,业绩永远是基金行业最好的通行证。” 一位个人公募创始人表示,个人公募本身缺乏资源,所以更重要的是用业绩说话。 因此,他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坚持以绝对回报的理念打造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线,并将投资者的实际盈利能力作为基金经理考核的参考指标之一,为投资者赚钱。 。
除了投研维度外,一位公募个人监事还从公司治理、行业监管、政策导向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所有股东都是自然人,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健康的股权结构,一言以蔽之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政策允许,个人公募也可以尝试混合所有制,引入一些国有资本和外资。 相互制衡,比如对国有资产的严格审计和信用背书,对外资的国际化视野和严格的风险控制,这种结构可以各取所长,相对稳定。
其次,从行业监管的角度,他建议基金行业需要向证券行业学习,完善分类和监管标准,而不是根据股东背景和股权性质来区分公司的实力和风险。 “比如个人公开发行五年内没有发生风险事件,风险准备金率可以降低至10%,或者对部分政策支持产品和创新业务给予优先批准。”
此外,从政策导向的角度来看,他认为目前个股公募面临的前端风险防御政策过多,确实不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果多一些激励政策,少一些防御性政策,可能更有利于激发个人公募的活力。
上述华南个人发行总经理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如果从股权渗透率来看,一些机构发行和外资独资发行的实际控制人也是自然人。如果按照分类方法太准确了,不如根据产品对基金公司进行分类、评级和管理。”
“如果把基金行业比作一片森林,那么这片森林里不仅要有参天大树,还应该有灌木丛、野花、杂草,这才是正常的生态。”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