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经过一年的净赎回,“固定收益+”基金规模终于止跌回升,今年二季度迎来净买入。
根据二季报最新统计,“固收+”基金二季度净买入约562亿元。 一季度迎来净买入,近两年饱受争议的“固定收益+”基金终于出现企稳迹象。
规模回升
在股市波动、债市复苏的背景下,今年二季度,“固收+”资金规模终于止跌回升。
据国海证券研报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市场上共有1814只“固收+”基金,总规模2.19万亿元,较3月31日增长2.63%其中,新产品方面,2023年二季度共发行“固定收益+”基金43只,对应季末规模271.7亿元; 股票产品方面,现有“固收+”基金二季度净申购规模为290.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固定收益+”基金在长达一年的净赎回后首次出现净买入。
一年前的2022年第二季度,“固定收益+”基金因普遍大规模回撤,净赎回规模超过1500亿元,赎回比例为8.56%。 这是2019年以来“固收+”基金首次出现净赎回,且此后连续三个季度“固收+”基金规模持续萎缩,直到2019年拐点才出现。今年第二季度。
具体来看,“固收+”基金虽然二季度迎来净买入,但内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一级、二级债基规模大幅增长,而部分债型混合基金和部分灵活配置基金规模持续下降。 同时,从整个公募基金市场来看,纯债基金规模环比增长最快。
基金产品方面,何家奇管理的华夏鼎利二季度增仓66.78亿元,成为规模增幅最大的“固定收益+”基金; 此外,张挺管理的华泰宝兴尊和、周珊珊管理的交通银行固收基金规模增加超过50亿元。
减少股权头寸
那么,面对“股债拉锯”效应明显的二季度市场,“固收+”基金做了哪些应对呢?
首先,在股票仓位方面,由于二季度股市的波动和分化,出于稳健配置的目标,“固收+”基金普遍选择减仓获利了结,减少了整体股权头寸。
据浙商证券研报统计,如果以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的头部“固收+”基金作为分析样本,今年二季度,“固收+”的股票仓位+”基金占比从13.35%下降至12.97%。 可转债平均仓位由14.23%下降至14.10%,权益总仓位(股票仓位和可转债仓位)下降0.51个百分点。
具体到行业,与一季度相比,排名靠前的“固收+”基金主要对出现阶段性回调的计算机板块进行大幅减持,同时对食品饮料、煤炭等板块也进行了减持由于需求不足,其价格持续下跌。 略微减少分配; 同时,建筑装饰、有色化工、机械设备仓位有所增加。
其次,从固定收益仓位来看,随着二季度国债收益率的下降,“固收+”基金整体加大了利率产品的配置,通过拉长期限获得资本收益。投资组合的久期,并在降息后以利润出售它们。 信用债头寸较高。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固收+”基金持有的利率债、金融债、信用债仓位分别为17%、24%、42%。其中债券利率较一季度末有所上升。 与一季度末相比,信用债务下降2个百分点。
下半年如何配置?
经过二季度减仓、拉长债券久期操作,展望下半年,“固收+”资金该如何配置?
交银施罗德宏光一年期控股基金经理陈俊华、余海英分别从股票和债券角度分析预测:
股票方面,两人持谨慎乐观态度。 第一,因为恢复需要时间,但方向是确定的; 预计会有所缓解; 第三,由于二季度汇率快速调整,随着经济复苏逐渐明朗,预计汇率波动将减小,相关高股息蓝筹股也将受益。 因此,基金将维持中心股仓位,并择机精选个股加仓。
债券方面,两人认为国内政策边际变化和经济复苏步伐将成为影响债券市场的主要因素。 第三季度债券市场可能会出现波动。
相比之下,华安千羽基金经理邹维娜等人的看法更为乐观。 他们认为,考虑到基本面的缓慢复苏以及总量和产业政策出台的可能性,结合目前的估值水平,未来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价值或将更加凸显。
因此,在个股方面,基金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持股结构,重点关注与安全、高质量发展、经济恢复等相关的板块; 一是关注货币政策和资金情况,灵活调整期限和杠杆。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