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两年前,宁德时代用一场发布会引发了钠电产业化。 2023年,纳电终于迎来了辉煌时刻。 下午, 宣布子公司签署钠离子电池产品订单。 鹏辉能源近日宣布钠离子电池量产。 上周,第二届钠电池标准发展论坛发布了权威的钠电池评测结果。 蜂巢能源、德赛电池等17家企业产品通过评价。 6月,工信部批准钠离子电池搭载于汽车。 已披露的奇瑞冰淇淋和江铃逸驰车型分别搭载宁德时代和孚能科技的钠电池。 分析人士指出,钠离子电池终于全面商业化。
早在今年2月中旬,在钠离子电池领先厂商中科海纳的新品发布会上,江淮汽车搭载钠离子电池的主力车型四号花仙子,其实就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此外,比亚迪的钠离子电池将于2023年下半年量产并搭载于车辆,并将登陆比亚迪微型车海鸥。 总体来看,目前,鹏辉能源、宁德时代、孚能科技、中科海纳等动力电池厂商,以及奇瑞汽车、江铃集团、江淮汽车等终端新能源汽车企业,在钠离子电池商业化方面已经先行一步。 分析人士指出,龙头企业的布局有望带动钠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发展。 随着其商业化,低端磷酸铁锂电池制造商可能面临挑战。
▌钠电池新技术路线取得突破,米德兰新材料签订普鲁士蓝(白)正极材料首个吨级订单,聚阴离子路线成本预计2025年降至锂电池的70%
从产业链来看,东海证券周晓宇在6月27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相比锂离子电池产业链,钠离子电池产业链最大的变化在于上游原材料端。 许多公司正在积极部署钠电池。 目前,钠电池产业链进展迅速,上游原材料量产迫在眉睫。 各种材料的研发不断完善。
进一步看,钠电池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正极材料路线的分歧。 目前钠电池可选择的正极材料有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和普鲁士蓝材料三种。 招商证券游嘉讯7月初的研报指出,今年钠电池最大的变化在于新技术路线的突破。 普鲁士蓝、聚阴离子等路线的工业化问题相继得到解决,且与层状路线相比,贵金属用量较少,原料成本较低。
从目前的产业化进程来看,国泰君安证券肖杰等7月11日发布研报指出,层状金属氧化物路线由于发展最为成熟、产业化传导路径最为顺畅,是大多数钠电企业的首选路线。 普鲁士蓝路线的成本优势最为显着,主要瓶颈在于结晶水的控制。 由美联新材料、湖南立方、星空纳电共同建设的储能示范项目正式投入使用。 作为全球首个普鲁士蓝钠电储能系统,将为验证普鲁士蓝路线的性价比提供参考价值。 此外,美联新材上周宣布,控股公司孙子汇宏科技已与客户正式签署首个普鲁士蓝(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吨级订单。
从不同路线的成本来看,比亚迪官方表示,根据测算,与锂电池相比,2023年钠电池的BOM成本将分别是磷酸铁锂电池的221%和214%; 预计到2024年将下降至97%和89%; 预计到2025年将下降至83%和69%。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形态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影响了量产速度。 正极的三种材料路线齐头并进,产气、高压电解液等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不同的技术路线也使得钠离子电池的电压平台不同,迫使应用企业选择多型号逆变器来适配和开发更复杂的BMS电源管理系统。
▌券商研报认为,钠电产业链冷启动已完成,碳酸锂桎梏影响有限。 预计2024年进入产业规模扩张期
事实上,在锂电池和钠电池实际应用之前,两者在20世纪70年代同时起步,工作原理非常相似。 但由于电池材料存在一定差异,日本索尼于1991年率先将锂离子电池推向市场,正式开启了锂电池的商业化时代。 直到2021年,宁德时代等锂电池企业全部进入市场,同时各种新兴钠电池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碳酸锂的价格是钠电价值的试金石。 2019年底以来,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每吨价格从最低的4万元左右上涨到2023年最高约60万元。那时,钠电池的枯树正值春天。 近期,碳酸锂的价格一直维持在30万元/吨左右,而碳酸钠的吨价近五年来都没有超过4000元,因为地壳中的钠资源储量极其丰富,地壳中的丰度是锂的1300倍以上。
当前高价碳酸锂腰斩,成本优势不断被侵蚀的钠电池还剩下什么? 据国泰君安证券石岩7月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钠电产业链已完成冷启动,碳酸锂的冲击有限。 近期碳酸锂价格的下跌,降低了钠电池的成本优势。 但考虑到我国锂资源自主可控能力较弱,碳酸钠价格低廉易获得,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大趋势,行业钠电商业化程度不会下降。 预计2023年各种技术路线的钠电产品将逐步推向市场,2024年有望进入产业规模扩张期。尤家勋还指出,今年以来,钠电池新技术路线已取得突破。 即使中长期锂价跌至10万元/吨,对钠电池产业化影响也有限。
石岩指出,虽然钠电仍处于产业化初期,竞争格局尚未成熟,但国内传益科技、湖南立方、振华新材等企业已经从钠离子电池或相关材料产生营业收入,星星之火有望燎原。 随着近期多家企业钠电产品逐步推向市场,储能、两轮车、乘用车等下游产业齐头并进,后续进展有望超出市场预期。 在成本下降速度方面,某电池企业的钠电池研究员曾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钠电池的发展速度很快,去年上半年我们的BOM成本可能在1.5元/Wh左右,现在已经降到1元/Wh以下了。”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钠电池目前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恶性循环,即是先有市场规模再降低成本,还是先降低成本再有市场规模。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钠电池行业订单量较小。 原因包括正负极产能不匹配,正极产能规划大,负极产能少; 缺乏相应的市场数据积累,以及下游客户认证周期长、难以快速申请等。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