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长期持有,没什么”、“你不理财,钱就不会离开你”之类的说法,那么长期持有真的没什么吗? 可惜追到山顶后,只能割肉而走? 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拯救自己吗?
废话暂且不说,我们先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
有的朋友可能会认为金额的下降和相应的增加就可以弥补成本,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例如,净值1元的基金下跌10%,对应的净值为0.9元。 这时需要回本,即净值恢复到1元所需的涨幅为11.1%,而且上涨和下跌并不对称。
小U做了一个对比图,可以看出,跌幅越深,收回成本所需的涨幅就越高。 如果你不幸在高位买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 或许,这也是大家抱怨“长期持有,一无所获”的原因之一。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如果不幸高价买入或者暂时亏钱,作为自己荷包的主人,除了等待“牛市”的到来,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先不说同样的废话,我们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
我们以偏股型基金指数(.CSI)为例。 可以看到,近五年来,偏股型基金指数从18月底的低点开始震荡上涨,2021年2月10日阶段性见顶后开始震荡下跌。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年6月28日,指数过往表现并不代表未来,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很多18、19甚至20岁出头就开始购买基金的小伙伴可能都有不错的体验。 市场震荡上行,整体盈利效果良好。 较晚开始进入市场的小伙伴可能会比较煎熬。 市场有波动,有亏损,也有盈利。 小伙伴“高位入局”。
举个例子,如果你不幸在2021年2月10日高位买入,一直持有而不补仓,那么截至2023年6月28日,你已经累计亏损30.66%,还需要再涨44.22 % 来收回您的资本。
同样的例子,如果你不幸在2021.2的高位买入了偏股型基金指数(.CSI)。 金额是一样的,我们来看看这个模型的回测情况。
(注:数据来源为wind,计算方法:以2021年2月10日为基准日,设定每月10日定投,若非交易日则顺延至下一个交易日)截至2023年6月28日,首期定投日为2021年3月10日,最后一期定投日为2023年6月12日,共完成28期定投。指数涨跌幅度为:(期末收盘价-期初收盘价)/期初收盘价,指数固定投资收益计算公式为:(期末收盘价-持有成本)/持有成本,此计算排除交易费用影响,市场数据指恢复后市场,计算期间指数年化收益率固定投资-12.28%,指数年化收益率-14.27%; 该指数过去的表现并不代表未来。 指数计算仅作为投资方式比较,不作为业绩预测或保证。 资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固定投资风险提示请参见文末。)
从计算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固定投资在不断稀释我们成本的同时,也在拉大与指数表现的差距。 据测算,截至2023年6月28日,该指数累计下跌30.66%,已完成28期定投。 该方法下的回撤仅为14.35%,这意味着还本金所需的时间会相对较短。
当然,除了常规投资之外,我们可能还有很多补仓的方式,比如批量补仓、逢低加仓等,但是这种加仓的时机可能因人而异,而且结果也会因人而异。
由于时间和空间关系不大,U也简单地做了一下空头下跌的计算。 还是用这个例子回过头来,如果不幸你在2021.2.10的高位买入了偏股型基金指数(.CSI),然后以这个指数为基础,在指数的阶段性高点之后,每次下跌5 %,该仓位将等额补充。 假设保证金金额与初始申购金额相同,根据计算,截至2023年6月28日,该指数已下跌30.66%,共有14个保证金保证金。 该方法下的回撤仅为14.08%。
(注:数据来源为wind,截至2023年6月28日,计算方法:偏股型基金指数(.CSI)2021年2月10日高点后,取以下点位为本次阶段性高点文章:2021.7.22、2021.12.13、2022.7.4、2023.1.30,持仓在取得阶段性高点后首次跌破5%的时间:2021.2.22、2021.2.26、2021.3.8、2021.7 .27、2022.1.5、2022.1.25.指数过去的表现并不代表未来,指数计算仅作为投资方式比较,不作为业绩预测或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一定要谨慎)
不难看出,无论是定投还是设置预期跌幅来在低位补仓,都可以有效降低我们的持有成本,缩短实现我们理想投资收益的时间。
正如每次精准抄底都是靠运气的小概率事件一样,高位精准买入也是如此。 市场的涨跌难以预测,我们不能保证永远幸运。 正因为如此,固定投资或批量布局等相对稳定的投资方式更为重要。
我们总说投资是一件违背人性的事情。 我们身边发生了太多的追逐坎坷。 平躺归还本钱确实需要决心。 割肉离开市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