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看来,因应“年约”而问题频发的短期健康险业务,今年再次迎来整改。
7月底,深圳市金融监管局向辖内各财险公司发文,要求其不得开展“魔方业务”。
据了解,涉足此类业务的机构并不多。 最重要的是一家科技公司与一些大中型财产保险公司联合开发的一系列产品。 因此,该类业务的暂停不会对市场的整体发展产生任何影响。 影响太大了。
值得思考的是,这并不是短期健康险业务第一次被监管叫停。 从2021年的“首月0元”,到2022年的“药品转移保险”,再到如今的“魔方生意”,短期健康险始终走在互联网时代创新的前沿,但它也曾引起争议...
01
魔方业务暂停,深局列出四大问题和风险,退保率高出超30个百分点
7月底,深圳市金融监管局向辖内各财产保险公司下发《关于个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知》,要求辖内财产保险公司不得开展个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任何短期保险公司的模式均涉及《通知》。 健康保险业务。
深圳市金融监管局发现,辖区个人财产保险公司为了发展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将低保费、低承保范围、高免赔额的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或低承保范围的赠品纳入其中。和高免赔额。 以疾病险作为“引领”保险计划获取客户,进而引导其“升级”申请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 此类业务主要与与其相关的经纪公司及技术服务公司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广告推广的形式进行销售。
此类业务业内一般称为“魔方业务”。 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搜索“免费保险”,有600多条投诉,涉及多家企业。 从消费者的相关投诉来看,保险公司通常在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与网络平台合作,向客户免费“赠送”。 如果客户不要求撤销保单,销售人员会联系升级保障,或投保其他产品。
更有什者,免费试用期结束后,平台未与消费者确认保险条款等内容,也未电话、短信通知,平台自动开通续保费用并自行扣除保费。
对于该类业务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监管机构指出,主要有四点:
1、产品开发管理不合规。 包括产品设计不符合开发要求、速率判定不准确、开发人员表现不够等。
2、营销宣传不规范。 包括重要保险信息未充分告知、退保率高、利益相关者风险等。
3、企业管理粗放。 包括总公司未能统一管理互联网保险业务、丧失承保自主权、风险控制不足等,导致经营数据异常波动。
4、成本问题极为突出。 包括变相支付超额手续费、支付不合理的保证金费用等。
可以看到,除了海量消费者投诉外,监管机构还表示,该类业务的退保率比其他普通短期健康险业务高出30个百分点以上,很容易导致大量投诉举报甚至涉及群体稳定的事件。
《通知》要求,自文件印发之日起,辖区内财产保险公司不得开展上述或类似模式的短期健康保险业务。 已开展此项业务的企业将进一步开展自查整改,严格内部责任追究。 对于自查整改不到位的,深监局将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并要求企业于8月31日前以正式文件形式报告自查整改和问责情况。将表格提交至深圳市监察局.
02
“首月0元”升级版?魔方业务被叫停,根本原因是流程不当引发大量投诉
据了解,业内开展“魔方业务”的机构并不多。 主要原因是某保险科技公司正在与一些大中型财险公司合作,并陆续在互联网上推出了一系列产品。
深圳局叫停魔方业务,让不少业内人士想起了2021年监管对“首月0元”产品的大力整治。 甚至有人认为,魔方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是“首月0元”。 “升级版”。
“首月0元”是2021年短期健康险频频见诸媒体的热门话题,也因负面消息过多、投诉频发,监管部门大力整改。
继多次批评安信财险等相关保险公司和平台涉嫌以“首月0元”等宣传欺骗投保人后,2021年监管将大力规范整顿短期健康险业务。 2021年8月,监管机构要求各保险机构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整改工作,全面下架首月N元等问题的互联网健康保险业务。 2021年11月,水滴保险经纪、微医保险经纪也被监管处以100万元罚款。
对于消费者来说,监管也多次发出风险提示。 “首月0元”、“零首付”、“免费保障”、“抽奖”等互联网保险产品广告属于营销引流模式,存在诱导营销、信息披露不当等问题。 提醒消费者清醒地认识到,“免费”是一种诱因,很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
监管部门表示,这种所谓的“首月0元”,实际上只是将首月应收取的保费分摊至随后的11个月,实际上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利润; 同时,保险公司和平台的此类行为还涉及“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
“魔方业务”被认为是科技公司和保险公司在“首月0元”暂停后开发的新引流方式,避免了“首月0元”违法部分增加保费通过批量增加保额/保险责任。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业务很多时候并不违反产品设计原则。 被深圳局叫停的最直接原因是销售过程过于急功近利,消费者知情不充分,导致投诉率高。
与这一说法相对应的是,目前,在某领先的保险销售平台上,仍然可以看到标有“前30天免费”的保险产品在售,与“首月0元”类似。 ,但仍开放出售。
业内人士指出,此类产品虽然看似首月免费,但并没有将首月保费分摊到接下来的11个月,而是采用了互联网常用的“先付费,后付费”的模式平台。 因此,并没有违反监管要求,而且消费者告知也比较明确,也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投诉,所以没有被制止。
03
短期健康险问题频发背后:既要把握创新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追求规模和利润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短期健康险一直是创新的热点领域。 仅从产品形态来看,已经出现了百万医疗险、特药险、惠民险等多种产品类型,极大拓展了健康险的想象空间。 但同时,此类业务多通过线上渠道销售,在运营中一直面临诸多纠纷。
除了2021年整改“首月0元”业务外,2022年8月,监管还叫停了部分保险公司与第三方合作的“药品转让”业务,如今,魔方业务已被叫停再次。
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促进创新。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更加开放透明的互联网渠道创造了最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因此,市场创新的频率也更高,保险行业也因此推出了诸如医疗保险等优秀的创新产品,但互联网思维和金融业思维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在车险增速放缓、非车险成为财险公司新的增长极的情况下,短期健康险早已成为财险公司拓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他们的保费。 在巨大的性能压力下,机芯往往更容易变形。
短期健康险保障期限短,赔付门槛高。 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并获得更高的利润。 从赔付率数据可以看出,短期健康险赔付率一直较低。 2023年上半年,据媒体统计,107家保险公司(其中寿险公司69家、财险公司38家)个人短期健康险业务综合赔付比例较低,赔付比例中位数为38%。 %。 近80%的保险公司赔付率低于65%。
从2022年全年来看,个人短期健康险的赔付数据更低。 据汇宝天下统计,101家保险公司(寿险公司62家、财险公司39家)2022年平均综合赔付率仅为36.11%; 综合赔付率高于50%的仅有8家寿险公司和20家财险公司,占比仅为28.43%。
形式多样、玩法灵活、赔付比例较低,短期健康险业务尤其是不少财产保险公司的短期健康险业务开始“放飞自我”。 对此,有网友评论道:
自从保费低、保障高、保险期限短、承保宽松、不保证续保的健康险产品推出以来,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越来越“亲民”。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也变得越来越“不靠谱”——没有续保保障,产品一旦出现损失迹象就会退出市场。 长此以往,保险产品本身将不再承保,保险市场将更像一个大赌场。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