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平日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每次公开讲话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强烈围观。
今天(6月14日),郭树清在2018陆家嘴论坛主题演讲中的一句话在网络疯传。 然而实际情况是,网络上的很多报道和言论都对这句话产生了极大的误解。 句子。 是哪句话?
网络上,不少报道这样套用郭树清的一句话——“财务回报率超过6%,就会打一个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超过10%,你就会做好失去所有本金的准备吧!”
这句话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很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郭树清的话被多家媒体断章取义,没有正确理解郭树清表达的完整意思。
真实情况如何?
事实上,郭树清原本善意提醒广大民众投资收益的话,就是针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投资活动。
通俗地说,就是一些非正规持牌公司打着金融投资的幌子,以高额收益骗取人们财产的诈骗行为,而不是针对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投资产品。
郭树清原话如下: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证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服从和服务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群众不既是金融监管和保护的对象,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活动的重要因素。 参与者并依靠实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发动群众,让群众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自我教育,提高免疫力,同时成长为治乱的生力军。 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力图通过各种方式让群众认识到高回报就意味着高风险。 如果退货率超过6%,就会出现一个问号。 如果退货率超过8%专业投资理财收益,那就很危险了。 如果超过10%,您将准备损失所有本金。 一旦退货率超过6%,就非常危险了。 当发现承诺高回报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公司时,应互相提醒并积极举报,让各类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处可藏。”
可见,上述段落指的是非法集资的庞氏骗局,并非指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
券商中国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郭树清今天上午在论坛上发言时,网络上出现了对该报道的误解。 银保监会新闻办立即通知记者关注该新闻报道的准确表述,提醒媒体“郭树清提醒非法集资风险不理财”。
郭树清多次提醒非法集资形势严重
这并不是郭树清第一次向公众警示公开非法集资的风险。 早在今年“两会”上,他就明确提醒,保本理财无法获得高回报。 这是欺诈!
“现在非法集资、财务诈骗现象很多,听说资金有保障、利润高,就应该举报!” 郭树清说道。 他还提醒媒体谨慎做广告:很多金融诈骗、非法理财都是通过媒体广告来欺骗公众,而且已经欺骗了很多人。 老年人,甚至贫困地区的农民、退休工人。
郭树清之所以多次在公开场合“点名非法集资”,是因为我国非法集资的形势依然十分严重、猖獗。
券商中国记者从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获悉,2017年全国新发涉嫌非法集资案件5052起,涉案金额1795.5亿元。 今年1月至3月,新发非法集资案件1037起,涉案金额269亿元。
当前我国非法集资形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每年非法集资新发案件总数仍处于较高水平,参与集资人数持续上升,大案要案仍处于高发期。
2、筹资方式创新,继续呈现互联网化、金融化趋势。 非法集资与传销、诈骗等犯罪相互交织的特点更加突出,特别是在非法集资“口耳相传”、“熟人拉熟人”的农村地区。 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3.老年人和农民成为“骗子”的目标。 在一些非法集资案件中,一半以上是老年人。 很多人把“养老钱”、“救命钱”投入到筹款中,几乎血本无归。
四、司法部门依法严厉查处非法集资案件。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被判处重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比例不断上升。
据了解,目前,全国范围内新增的非法集资案件几乎遍布各个行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特点。 特别是大量民间投融资机构、互联网平台等无牌机构违法违规从事集资融资活动,占案件总数的30%以上。
从非法集资的表现形式来看,网络化、金融化是主要特征。 不少非法集资依托互联网平台,近期又出现完全依托微信群的非法集资活动,隐蔽性强,风险传播快。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犯罪分子通常会迎合国家政策,打着“金融创新”、“经济新业态”、“资本运作”等幌子,从种植养殖、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犯罪活动。到投资理财、网贷、众筹等,融资、期货、股权、虚拟货币的转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金融互助”、消费返利、养老金投资等新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互联网+传销+非法集资模式案件频发。
公安机关还总结了十大情况,提醒公众如遇到以下“投资”、“理财”项目需提高警惕:
一是打着“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等幌子;
三是打着投资养老产业可以获得高回报或“免费”养老的幌子;
四、假借私募股权投资、合伙经营等名义,未经工商登记的;
五、打着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幌子;
六、打着“扶贫”、“慈善”、“互助”等幌子;
第七,在街头、超市投放广告;
八是通过组织考察、参观、讲座等方式招募老年人;
第九,“投资”和“理财”公司、网站和服务器均位于境外;
十是要求投资资金以现金支付或存入个人账户或海外账户。
在正规金融机构理财真的完全安全吗?
虽然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即使市场上一些闻所未闻的“山鸡”公司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可能并不靠谱,但购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始终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赚钱而不赔钱。
过去一年来,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金融机构资管产品的快速发展,实际上给了投资者一种保本盈利的“假象”。 在刚性兑付和资金池运作的模式下,金融机构即使资产出现损失,也会“拆东墙补西墙”,保证投资者的收益。
然而,这种“好事”一去不复返了。 今后,如果即使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向你销售金融产品,并承诺保护你的资金和利润,你不仅要小心,甚至可以举报该机构的违规操作。 !
4月底正式发布的资管新规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可以向央行、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举报。管理部门。 经核实属实,报道内容不存在关联。 部门掌握的,给予适当奖励。
资管新规还强调,资管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必须纳入金融监管。 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主要指发行、销售私募基金)。
因此专业投资理财收益,发行、销售未经金融监管机构许可的金融产品(如互联网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属于违法行为。
不过,虽然银行理财已经不能保本保收益,但为了打破刚性兑付规则,资管新规还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管理,改变留存超额投资收益的做法。 ,并投资于管理费以外的投资。 所有收益均应交给投资者。 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购买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投资成功的话,其投资回报预计会增加。
也就是说,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最终达到6%以上的回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一开始就向投资者承诺丰厚的回报,那就要小心了!
数百万用户正在观看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的新媒体。 券商中国拥有平台上发布的原创内容的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ID:
温馨提示: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和简称,即可查看个股价格及最新公告; 输入基金代码和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有一个美丽的习惯叫读后喜欢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