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近年来,不法分子不断创新诈骗手段,让金融消费者防不胜防,对其个人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醒您:树立反诈骗防范意识,谨防新的诈骗手段,提高打假维权能力,保护您的财产安全。你的家人、亲戚和朋友。
骗局一:一系列校园贷计划,欠钱又被骗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近期督查发现,不法分子经常以“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等虚假信息为噱头,诱导学生盲目借贷,故意隐瞒手续费、利息等。服务费、还款期限、逾期补偿等关键信息,导致学生借钱时背负着高额利息。 当学生无力偿还债务时,不法分子又出动,诱骗学生到新平台借钱,以贷还贷,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贷款链条。 一些无良校园贷机构、无良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所还会打着专业培训、兼职实习介绍、就业推荐等幌子,捆绑推荐贷款业务,通过高额诱骗学生缴纳培训费、中介费。 -利息贷款。 或者冒充政府工作人员,以“禁止大学生网贷”、“征信查询”为由,诱导学生将网贷转入所谓“清账账户”,导致借款学生陷入困境。资本和信用的双重危机。
骗局二:眼见为实,“AI换脸”魅力十足
犯罪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通过计算机算法模拟合成受害人亲属、领导、同事、公职人员的肖像、面孔、声音,冒充上述人员的身份实施诈骗。 在获得受害人信任后,他们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套路,向受害人发送银行卡转账、虚拟投资理财、账单返利等诈骗信息,并利用视频通话、语音轰炸等手段,进一步降低受害人的利益。防御性。 受害者常常发现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异常情况。 一旦他们接受了骗子的伎俩,完成了转账,对方就没有任何消息了。
骗局三:白脸狼戴草帽冒充主管诈骗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工作人员,打着“保护资金”、“消除不良信用报告”、“接受投诉”等幌子实施诈骗。 从具体诈骗手段来看,不法分子利用金融监管部门身份,通过短信、快信、互联网等渠道发布虚假“资金保障”信息,诱导消费者缴纳存款作为还款条件实施诈骗; 更有什者,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以“解决投诉”为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进入不法分子制作的诈骗网站或应用程序,从而骗取消费者银行卡号、网上银行等重要信息密码和验证码。 信息并窃取消费者资金。
为保护消费者信息和财产安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醒如下:
一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不提前或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借款。 有借款、理财、保险等金融需求的,应通过具有相应业务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获取金融服务。 不要盲目相信广告短信、未知电话、未知网站地址、街头广告、“专家大师”推荐等非正规渠道。
二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范重要信息泄露。 金融消费者必须认真识别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点。 妥善保管您及家人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地址、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下载不明软件、扫描不明二维码; 参与网上问卷调查、授权手机APP协议、连接公共WiFi热点时要小心; 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勇于向有关部门举报信息泄露情况,共同维护和营造良好的信息保护环境。
三是提高反舞弊意识,学习反舞弊知识。 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文本、声音、图像甚至视频都可能被深度合成。 因此,在进行转账、汇款等金融交易时,必须通过拨打对方手机号码、当面验证等多种渠道来验证真实性。 请务必不要仅基于单一通信渠道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转账。 同时,我们在正规金融机构的指导下,积极参加3月、9月监管部门组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活动,接受反欺诈知识普及。 关注官方网站、公众号、主流宣传专栏等发布的日常反诈骗提醒和真实案例,了解诈骗手段。 手机上下载全国反诈骗APP,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落入诈骗不要惊慌,注意保留证据,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侦办案件,并尽一切努力挽回损失。
四是通过官方渠道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并合理维护。 主动了解、咨询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正常工作流程。 当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时,首先选择金融机构公布的官方投诉受理渠道进行处理。 若达不成协议,您可以向当地金融纠纷调解机构申请调解或向金融监管部门申请调解。 商务部通报,金融消费问题要通过正规渠道合法合理解决,维护合法权益,坚决杜绝“抗拒代理维权”、“信用修复”、“议付还款”、“代理退保”等违法行为。 ”,应当坚决“抵制”。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