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21-07-27 09:19:20百亿私募核心投研大震荡客户赎回产品、私募重新招聘
今年,百亿私募彤源投资、于翼资产出现核心投研人物变动,引发市场关注;同时有多家知名私募都出现基金经理离职。业内人士分析,这背后股权结构、投入产出、发展理念、职业规划等或是重要影响因素,私募行业分分合合比较正常。据了解,目前这几家私募也在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除了临时开放、允许投资者赎回产品,也在招聘一些优秀的投资经理。
多家知名私募投研团队大变动
客户赎回产品、私募积极应对
今年7月14日,沪上百亿私募彤源投资发生了工商信息变更,管华雨不再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取而代之的是薛凌云;同时管华雨也退出了董事备案,新增薛凌云。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彤源投资在代销渠道发行的多只私募产品就修改了基金合同,取消产品份额锁定,新增临时开放日,受理基金份额的赎回,其中包括去年底、今年初成立的一款三年期封闭的产品——彤源同兴系列。有高净值客户告诉记者,他们了解到彤源的投研核心、总经理管华雨未来要离开公司,所以想要赎回产品。
但据了解,出于对客户、销售渠道及公司的负责任考虑,管华雨确认会在彤源投资留任至明年初。同时,彤源投资目前的投资总监薛凌云,其过往投资业绩突出,投资组合管理上比较灵活。
无独有偶,沪上知名私募于翼资产最近也发生了核心投研人员的变动,有客户赎回了产品,“我是在三方平台购买了于翼的产品,之前听朋友告知公司的投研人员有变动,再和我的客户经理确定我买的这支基金的核心经理陈忠要离职后,我就在当月做了赎回处理。”一位高净值客户说。
据知情人士透露,最近于翼资产招聘了新的投资经理,有多个“公奔私”的绩优基金经理加盟公司,包括原嘉合基金骆海涛。“于翼接下来会走类似公募基金的发展模式,有更多的基金经理和产品线。”有私募基金人士称。
某渠道人士表示,“我们得知于翼陈忠可能要离职,第一时间就建议客户赎回了,我们卖得比较早,早过锁定期了,但我们会在出现变动及时提醒客户。至少我们客户投于翼和彤源都赚了不少钱。”
另外,北京某“公募派”私募机构的一位副总经理兼投资经理也离开了公司,据相关人士表示是因为他近几年业绩表现不太好,想要休息调整。上海某百亿私募机构今年也有多位投资经理先后离开,其中有一名女基金经理还创办了自己的私募公司。
股权等问题或是投研离职原因
“和平分手”后各寻发展道路
对于轻资产的私募基金行业来说,投研团队无疑是其核心;而且大部分私募基金都是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核心投研人物的离职,会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记者了解到,部分私募公司今年因为投研人事震荡导致规模缩水非常严重,出现投资者赎回潮。
关于私募投研离职背后的原因,某大型私募市场人士分析,无非是两点,一是钱没有给到位,二是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跟股东方经营理念和想法上有出路,“据我了解,部分私募机构在过去两年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投资业绩,赚得很多;其主要投资经理在市场上也名声鹊起,进入主流渠道视野,他们希望成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私募机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运营。”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核心投研人物贡献了公司主要的资产管理规模,他的利益分配比例也远高于其他人,但是如果这家公司不是由他完全控股,他可能就想走。”
值得注意的是,彤源投资、于翼资产这两家私募机构有个相同的特点是,原来的投研核心管华雨、陈忠都不是公司大股东。天眼查信息显示,彤源投资的股东是自然人李威、王武,分别持股69.67%、30.33%。而于翼资产的股东则是陈忠所在的上海神翼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49%;冯涛掌舵的上海熠麟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东方点石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股46%、5%;冯涛为疑似实控人。
但是,前述私募市场人士也称,核心投研的离开,只能说对私募短期打击比较大,并不意味着这家私募就不行了,“人各有志,和平分手也挺好,对于原来的私募公司来说,核心还是要找真正合适的人。据了解于翼目前招到了不少优秀的基金经理,未来打算走现代资产管理公司道路。”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樊雨表示,近几年,部分市场关注度比较高、规模比较大的私募也都有投研人员出去再创业,出现了我们所谓的“私奔私”的现象。其实这在行业内是一种正常的生态。
私募早已过了单打独斗的年代,股权结构成发展隐患
近期,多家大型私募关键投研的离开给投资人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私募早已过了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现在需要团队式的打法。但私募股权治理跟不上私募快速发展,如核心基金经理不是控股股东的模式所带来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也给投资人埋下巨大的投资风险。
股权结构成私募发展隐患
私募的核心是人。然而,近期不少头部机构的关键核心人员却持续传出离开的消息。对此,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丁福直言,核心投研人员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核心,一旦发生核心投研人员出走,很有可能对私募基金管理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投资人很可能会赎回产品,如果没有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发生塌方式赎回。
恒天基金产品研究中心负责人陈啸林也认为,私募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人才密集型行业,投研团队在一起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如果彼此理念实在无法调和,分开是一个正常的结果,若可有效互补,则互相结合对长期发展最有利。但如果是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则会对公司正常运作和经营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一个不稳定的团队必然会导致业绩的不稳定,进而被市场迅速的淘汰。
根据记者了解,除去个人职业发展的考虑,理念不合、激励机制不到位或股权结构不合理,是不少核心投研离开的主要原因。其中,股权结构成为近期私募关注的重点之一。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樊雨把当下私募的组织架构情况分为两种:金字塔型与平台型。金字塔型,简单而言就是组织是以核心人物为圆点,从而向外发散能力。平台型是很多位基金经理的资源集合,风格互补。在她看来,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组织架构,各有优劣。如金字塔型,核心人物自上而下地将权责划分明确,便于管理。但这样的架构相对封闭,“一言堂”,不仅需要依赖核心人物的投资能力,同时也要看他们的管理能力。不是每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是一位好的企业管理者。
而近期出走的核心投研私募,出走的基金经理和大股东都不相同,属于金字塔型结构,而大股东拥有“一言堂”的权利。这种结构的私募,汪丁福表示,在初创期比较有利,这个时候规模小,核心投研只需要专心做好投资,运营及募集交给比较有实力的股东负责。缺点也很明显,核心投研人员占股太少,他们相当于是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一旦公司能发展壮大,这些职业经理人很容易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
某大型私募基金市场人士向记者分析,对私募来说,核心投研人物要控股,而且必须是有控股权的大股东,不然很难。“经营、投资、研究、招人等整套打法都是按照他的烙印的打法。”他认为,现在私募都是团队式的打法,早已过了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私募核心岗位的人最重要的是三观的匹配、志同道合,这是一家私募公司能够走得更远的要求。
业内一资深人士认为,控制权与管理权分离,核心基金经理不是控股股东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公司发展战略不符合投资经理本人意愿,或者控股股东影响甚至控制投资经理的投资操作等,使得投资经理最终还是想要自己创业。
一位私募基金的投资人表示,核心投研与大股东不同缺点在于买了这种基金需要跟踪核心投研人员变动,一旦变动会导致大多数投资人的赎回,投资人认知的主要是投资经理,故这种模式带来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投资人对此是非常敏感的而金融投资这个行业本身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需要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不过,樊雨补充,人员的流动反而也从侧面印证了行业的朝气。
谨慎发行封闭产品
如何维护投资人利益?樊雨指出,对于私募而言,在遇到相应的情况时,会与投资人进行沟通,也会通过适当更改基金合同中的部分条款,给予投资者一定的选择权。同时,自己内部也会再改进相关的制度。而对于销售渠道而言,期望将大部分这方面风控置于事前,事中、事后及时与私募管理人、客户保持沟通,尽力确保三方在这方面的信息无认知理解差异,以投资者的利益为先,预先给予一定的解决预案。
上述大型私募基金市场人士也强调,渠道尽调应尽责,“这家私募要分家的事情去年已经在传了,渠道应该要跟进去查,他们在尽调方面做得有瑕疵,还发三年锁定的产品,最后被迫开放申赎。”在他看来,股权结构是投研和大股东分开的私募发产品,渠道应该谨慎,不该发长封闭期的产品。
汪丁福指出,当出现核心人员离职的时候,私募和渠道应该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投资者,坦诚相告可能给公司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公司接下来会如何来解决,最后让投资者决定是否赎回。
保持团队稳定性需多管齐下理性看待私募机构人员流动
今年以来,有多家知名私募旗下的基金经理选择自立门户,投研人员流动较大,核心人物“出走”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业内人士指出,对于私募机构而言,公司治理结构、激励制度、团队文化等都是其保持投研团队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保持团队稳定性需多管齐下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樊雨坦言,对于私募公司而言,投研确实是核心,为了保持团队的稳定性,私募其实会采取多种方式留住人才。譬如最简单粗暴的就是多发钱,或者向优秀的基金经理分股权,使其成为公司的合伙人之一,或是招聘工作经验相对没有那么丰富的应届生自我培养,从而提高投研团队人员的黏性。
对此问题,恒天基金产品研究中心负责人陈啸林认为,首先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核心投研人员足够的话语权与公司股权,保证核心投研人员的稳定性才能让公司在一个稳定的框架下运行;其次,激励制度需要匹配投研人员创造的价值,如果相比同行激励落后较多,则不太可能长期保持团队的稳定性;最后,还需要打造一个让投研人员感到舒适的团队文化,让其有充分发挥的空间,适得其所方能让其有成就感,这样才能更好地长期保持投研团队的稳定性。
某大型私募基金市场人士表示,“需要在一开始先解决好分配机制的问题,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才能让投研人员心无旁骛做好投研工作。而对于行业内已经实现物质基础的,要能够给他们更高的追求,比如淡水泉、高毅、盘京,能够给他们一些分仓,做大基金里面小的行业基金经理。”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丁福指出,保持投研团队的稳定性的重点之一便是私募机构要设计比较合理的公司股权架构,让那些有能力且有想法的核心投研人员占有公司的控股权。
“只要老板想把私募基金当事业来做,就会去维持投研团队的稳定,但是如果对短期利益看得太重的话,一定会面临利益上的分配不均,互相扯皮。投资是长期的事情,这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提出更高要求,关系到激励、考核和用人等多方面因素。”某位资深渠道人士向记者说道。
规模越大对管理人的综合要求越高
对于私募投研人员的流动情况,业内人士认为不必过度关注,这其实是随着市场不断发展,私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分析其原因,樊雨称,投资理念的不合、个人发展的诉求、对公司发展前景的意见不统一,甚至是业绩的大幅波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私募分家。
随着私募机构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这也对私募机构的治理结构、投研体系、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汪丁福强调,私募机构的管理规模越大对市场的流动性要求越高,投研团队需要不断完善投研体系。
陈啸林表示,私募基金近些年规模迅速的增长导致其对于投研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他认为,2015年之前A股市场可能还是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资本市场各项制度也相对没有这么完善,机构可能可以利用一些信息的不对称就可以赚到钱。但是如今A股市场随着机构化的不断提升,对手盘可能都是机构,而且市场结构化特征非常明显,对于私募来说,比拼的就是对于个股的理解深度,这就要求投研人员全面的、深度的去研究一家公司,需要在市场繁多的噪音之中保持定力梳理出真正有效的信息。并且当前时代发展速度也非常快,也需要投研人员不断去学习,更新迭代自己对于新兴事物的理解。
樊雨解释称,私募发展到了后期,比拼的可能不再是个人的能力圈,反而是整个团队的赋能,包括团队的管理能力。投资能力可能决定了前期的生存,而公司的管理能力则决定了私募管理人能走多远、走多强。“一般而言,在面临核心投研人员变化的时候,管理人还是以客户的利益优先,与销售渠道保持沟通,提前做好应对的预案,给予客户一定的主动选择权。”他表示。
此外,汪丁福指出,其实对于大的私募机构,其投研团队已经尽量做到了“双机热备”,即使有部分投研人员离职,对公司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