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21-07-04 09:28:077月1日,评级公司穆迪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指出,根据穆迪的统计口径,2021年第一季度广义影子银行资产下降至人民币58.7万亿元,较去年减少5400亿元,加上经济复苏带动的GDP上涨,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在名义GDP中的占比从2020年底的58.3%降至55.4%,成为8年来的最低点。
穆迪称,虽然2020年中国政府因为应对疫情而暂时放松对影子信贷的监管,但未来仍将继续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预计2021年内影子银行资产将进一步缩减。
报告称,常规银行贷款仍是新增信贷供应的推动力,支持了疫情后的经济复苏。2021年1-4月,新增银行贷款较上年同期增长0.2万亿元至9.4万亿元,增幅为2.1%,在新增信贷中的占比也从上年同期的76.8%升至89.2%。与之相比,新增直接融资则降至1.5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下降了45.9%。同样,2021年1-4月核心影子信贷净供应减少人民币0.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万亿元。穆迪指出,下降规模扩大反映了监管机构的政策重心重新回到控制影子银行资产增长。
具体领域来看,理财产品和资管计划对接资产的下降规模最为明显,减少了6000亿元,主要原因是强监管之下证券公司和基金的通道类产品规模快速缩减,其理财产品资产下降。此外,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也合计减少3500亿元。与之相比,低利率环境下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长3200亿元,同时财务公司贷款小幅上升推动财务公司贷款、民间借贷、金融租赁、小额贷款等“其他”类别增长900亿元。
报告指出,由于疫情后经济复苏改善了融资环境,2021年第一季度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依赖性有所下降。商业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净债权余额下降了人民币0.9万亿元,至人民币2.4万亿元,是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穆迪表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主要是中小银行)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稳步下降反映了监管部门决心控制金融系统内的蔓延风险,而其中的主要关注点仍将是减少通道业务和多层嵌套交易的监管套利现象。
此外,2021年初以来中小型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已温和下降,逆转了2020年下半年的上升趋势。不过因为中小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之间的差异扩大,意味着疫情之后融资环境依然有利于规模较大的银行。随着货币政策转向中性立场,穆迪预计今年下半年利率将略有上升。
报告统计,2021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和基建行业的信托投资规模持续下降,其中房地产业的信托资金流出人民币1060亿元,延续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的信托资金流出趋势。穆迪认为,这是开发商信托融资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以及严控信托公司房地产融资额度所造成。同时,随着疫情形势缓和,针对基建投资的政策支持也在逐步减弱,第一季度基建业的信托净资金流出人民币1490亿元,扭转2020年第一季度590亿元的净流入态势。
同时,为了响应政府呼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支持,符合监管导向的标品业务逐渐成为信托公司的布局重点,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债券和股票的信托净资金分别流入人民币950亿元和540亿元。根据中国信托协会的数据,截至一季度末,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占比达到15.22%,超过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占比,成为资金信托投向的第二大领域,而房地产信托占比则下跌至13.60%,同比下降0.97个百分点,降至资金信托投向的第4位。
在6月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言表示,我国高风险影子银行与国外不同,具有典型的“体系内”和“类信贷”特征。经过整治后存量规模依然较大,稍有不慎就极易反弹回潮。要防止金融机构再次通过交叉性金融产品无序加杠杆,对各种“类信贷”新花样必须遏制在初期阶段。要认真落实资管新规,确保存量资管产品整治任务顺利完成。
去年12月,由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和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课题组共同撰写的《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中提到,我国影子银行积累时间长,存量风险较大,相当多金融机构仍然存在规模情结,各类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没有被真正打破,“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尚未真正建立,部分高风险影子银行可能借不当创新卷土重来。该报告表示,影子银行不会消失,将会和传统金融体系长期共存,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的作用和风险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持续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