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21-04-27 16:31:09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海晴
业内人士认为,资管机构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在打破刚兑、无风险收益率下行的大背景下,赚钱效应凸显的公募基金已成为居民财富投资的新方向。在这场资管浪潮中,小基金公司该如何走出困境,能否借时代东风而成长壮大,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公募基金已迈入21万亿元时代,但在行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是愈演愈烈的马太效应。
有人一路高歌,成长为资管巨头;有人深陷低谷,如华宸未来基金,虽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仍停留在个位数,10亿元成为其难以迈过去的门槛。
业内人士认为,资管机构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在打破刚兑、无风险收益率下行的大背景下,赚钱效应凸显的公募基金已成为居民财富投资的新方向。在这场资管浪潮中,小基金公司该如何走出困境,能否借时代东风而成长壮大,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马太效应显著
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从非货币短期理财规模(即剔除货币市场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之后的规模)来看,排名前30的基金管理人合计管理规模超9万亿元,占全市场管理规模的73.61%,该比例较去年底有所提升。
各大基金公司间的差距颇大。有37家基金管理人的非货币短期理财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银华基金、景顺长城基金、鹏华基金等20家头部基金管理人的规模超2000亿元,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夏基金等4家基金公司更是跻身5000亿元俱乐部。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部分小型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甚至不到上述基金公司的零头。据统计,共有33家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低于50亿元,其中10家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只有个位数。
头部效应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上发挥得格外明显。权益基金规模排名前30的基金公司合计管理规模占全市场管理规模的82.33%,去年底该比例为81.58%。
资金越来越向绩优产品集中。广发证券统计发现,无论从基金产品还是基金经理维度来评估,公募基金的头部化趋势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基金产品来看,截至3月底,存量超过百亿元的主动偏股类基金数量为73只,规模排名前5%的基金产品占据了接近50%的基金总规模,规模前10%的基金产品占了总规模的约四分之三。
目前,仍有超过2800只左右的基金产品规模不足10亿元。相较于去年底,基金规模前5%、前10%、前20%的集中度均出现比较明显的提升,头部化程度继续加深。
从基金经理来看,A股权益口径下“百亿级基金经理”约有119人,管理市场75%的市值规模,而去年底,这一比例为67%。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市场主动偏股型基金经理的数量超过1000位,而管理规模前50名的基金经理管理了近一半的规模,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易方达基金张坤的管理规模均超过千亿元,相当于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权益管理规模。
沪上某基金研究员表示,明星基金经理越来越受追捧,而这些明星基金经理一般属于大型基金公司。“今年基金明显出圈了,但是火的是一小拨人,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新基金基本发一个火一个,小型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发行并没有享受到这股行业热度。”
小公司的艰辛
10亿元正成为部分小型基金公司迈不过去的槛,部分基金公司已经沦为迷你型基金公司。
以华宸未来基金为例,经过长达9年多的发展,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在管基金规模已不足2亿元。梳理华宸未来基金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2012年3月21日华宸未来基金获得中国证监会批文,由华宸信托有限责任公司、韩国未来资产基金管理公司、咸阳长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3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
2013年,华宸未来基金相继推出华宸未来沪深300指数增强、华宸未来信用增利债券2只发起式基金。不过,在基金成立后不久,华宸未来基金公司旗下的资管子公司在2014年被曝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陷入实质性违约。证监会发布公告,包括华宸未来基金在内的3家公募基金公司因其各自子公司存在合规性问题,分别被处以暂停新业务3个月的处罚,暂停业务范围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
失去发新基金的机会,基金公司要想实现发展,只能做好老基金的持续营运工作。可是,2016年,华宸未来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由于规模太小被清盘。直到2019年11月,时隔6年之久,华宸未来基金终于发行公司的第3只基金——华宸未来价值先锋混合型基金,该基金成立规模为8000多万元。
遗憾的是,新基金也未发展起来。截至今年3月底,华宸未来价值先锋规模只有2500多万元,另一只华宸未来稳健添利债券(华宸未来信用增利债券转型而来)规模也不足9000万元。
多年发展止步不前的背后还有核心人员的频繁变更。一方面,从高管层面来看,自2014年至今的不到7年的时间里,华宸未来基金经历了多任董事长,包括刘晓兵、向旭平、于建琳、赵澍堂。今年1月,赵澍堂退休离任,宋小龙接棒成为新董事长。该公司总经理也频频变更,例如,杨桐被免职,阙水深因个人原因而离职,许春华因任期届满,不再被聘任。
另一方面,从基金经理来看,独孤南薰管理了华宸未来价值先锋混合型基金1年,今年因个人原因离任,张翼翔开始接任基金管理。
同华宸未来基金较为相似,国融基金也沦为迷你型基金公司。截至3月底,国融基金旗下共有6只基金,合计规模只有1.17亿元。
国融基金管理规模大幅下降的背后同样是核心人员的流失。2018年,国融基金成立了第一只基金,不到3年的时间里,董事长丁险峰、副总经理黄向武、总经理李宇龙、投资总监田宏伟等先后因个人原因离职。
对于小基金公司而言,1亿元的资本金早已不够“烧”。2019年9月,国融基金宣布将公司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1.3亿元。但颓势难挽,2020年7月,国融基金发布公告称,注销国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国融基金还是华宸未来基金或是其他规模迟迟发展不起来的基金公司,核心人员频繁变动成为他们发展中的痛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公司最关键的是人才,如果不能保证核心管理层的稳定,基金公司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实现长足的发展。
路在何方?
华宸未来们是否还有未来?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基金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财富管理市场迎来蓬勃发展,基金行业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当前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小基金公司突出重围的难度原来越高。
在这条小基金公司逆袭之路上,也有人信心十足。沪上某小型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表示,保证核心人员的稳定颇为重要。“去年我们的基金管理规模不足10亿元,到了今年3月底,规模已超过60亿元。公司一半以上都是投研人员,我们的想法很简单,给基金经理最好的激励,将其留下来。现在互联网平台也给了我们更多的露脸机会,我们的几只产品表现颇为亮眼,在互联网代销平台上有很多投资者主动申购。”
也有人愁容满面。“小基金公司很难留人,大公司有更好的平台,更强的激励措施。现在类似于创业阶段,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心血。”在另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董事长看来,公司的发展需要时间,长期优秀的业绩是基金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
部分年轻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实现了快速跃升,其经验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以永赢基金为例,成立时间稍晚于华宸未来基金,截至3月底,非货币公募管理规模超过1400亿元。
永赢基金董事长马宇晖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管理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市场提供天时,二是员工价值观相符,三是股东层面的支持。“首先,我们是主打固定收益投资的公司。2018年5月布局第一个权益产品,之后的2019年、2020年权益投资表现突出,所以是市场给了我们机会。其次,整个公司刚开始只有40多人,到现在有近280人,我们寻找到了一批价值观相合的同事。最后,公司股东对公司的长期战略投入一直很支持,也没有给我们过大的短期绩效考核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