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8-05-21 09:00:39(原标题:期货私募生存大调查: 八成挣扎在“温饱线” 多家公司忙保壳)
编者按:专业、小众的期货业在普通人的眼中颇具神秘色彩。伴随市场的大涨大跌,总会传出有人一夜暴富或倾家荡产的真假难辨的故事。那么,期货私募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期货配资是否已经绝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报分上、下篇予以刊发。《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多家私募和期货公司,本篇试图从一个侧面管窥期货私募的发展现状。
■本报见习记者 王宁
“苹果红了!”——只是这个“苹果”是苹果期货。自3月份以来,苹果期货涨幅超过50%。苹果期货暴涨的推手不乏期货私募、产业资本以及游资,于是,期货私募一夜暴富的传闻又开始流传。
实际上,在加杠杆的期货市场,每当出现大的市场波动,总会传出期货私募瞬间暴富或血本无归等真假难辨的故事。那么,以神秘、隐晦为特征的期货私募,生存状况究竟如何?日前,《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多家私募和期货公司,试图从侧面管窥期货私募的发展现状。
总体看,期货私募马太效应更加明显,洗牌正在加剧。一家专注于服务私募的第三方机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公司90%以上的私募客户都未有实际业务开展,有很多机构热衷于“保壳”,持私募牌照待价而沽。
据了解,目前期货私募呈现二八分化格局,八成处于“保壳”或“空壳”状态;管理规模在1亿元至2亿元的期货私募基本挣扎在“温饱线”上。
期货私募数量不超5000家
小公司难以撑过三年
从公开数据来看,全国有2万多家备案的私募公司,但专注于期货投资的却不多。即便如此,在这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行业中,马太效应仍然较为突出,二八分化格局明显。
北京市大兴区H私募公司创始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私募机构数量方面来说,目前基本处于二八分化格局,即只有两成公司有实际业务,八成处于“保壳”或“空壳”状态;从私募管理规模层面来看,管理资金在2亿元以下的偏多,10亿元以上的少之又少。
据了解,H私募公司在2015年创立之初仅有2000多万元交易资金,截至目前,交易资金已高达8亿元左右,这些资金都是在过去三年间交易所得,且只专注黑色系商品。这位创始人表示,期货私募能撑得过三年的其实并不多,更别提只专注于几个黑色系品种上。
事实上,能够与H私募公司管理资金规模相当、且存活时间超过三年的公司确实不多。H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产业背景私募,股东为一家焦化厂的老板。正是由于有深入的产业的背景,H私募公司在期货市场上才能够把握较准确的投资机会。
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公司高管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不管是以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合伙期货基金,还是以“期货工作室”名义的期货私募,整体数量不超过5000家,而这其中只有不到1000家公司有实际业务开展,且其生存状态并不乐观。
据记者了解,一般来说,一家私募每年的经营成本应当在200万元以上,目前私募向投资者收取的管理费和通道费加起来如果按照2%计算,管理资金规模应当在1亿元以上;而实际情况是,80%的期货私募管理规模在1亿元以下,1亿元至2亿元的期货私募基本挣扎在“温饱线”上。
具体而言,这200万元成本包括场地租金、基金经理的资料费、产品通道费、第三方外包费用等。其中,找券商或期货公司支付通道费用较高,基金经理的“聘用”费用也较高。
一家专注于服务私募的第三方机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公司90%以上的私募客户都未有实际业务开展,大多数公司都是入不敷出。即便是这种情况,仍然有很多机构热衷于“保壳”,或继续申请私募备案,其目的在于等待私募牌照待价而沽。
“目前我们帮私募出具的内控制度、法律意见书、尽调报告等一套法律服务,收费在1万元至10万元不等。”这位第三方服务公司人士说,私募公司拿到这些材料后,还需要找券商或期货公司买一套基金材料,最后,拿着这些材料去中基协网站备案,完成这个流程才算是“保壳”成功。
期货私募市场四足鼎立
海归系渐受欢迎
《证券日报》记者日前走进了一家以投资期货为主的私募公司,在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员工不过10人。据悉,该公司成立3年左右,发行过三只产品,从目前收益来看相对一般。
“公司股东是以房地产起家的,对金融投资并不了解,尤其是期货投资,这与有产业背景、期货或其他金融公司背景的私募相比,确实没有竞争力。”这位公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还存在募集资金困难、经营成本较高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资管新规对私募机构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业内一般将期货私募按照两种情况划分:一是按照交易策略来区分,例如基本面、技术面、量化等;二是按照股东背景来划分,这就呈现出“四足鼎立”格局,即:期货系、产业系、金融系和其他系私募。
“按照股东背景来划分期货私募是其特殊性导致,虽然期货市场发展迅猛,但市场规模并不高,期货私募容量还较小。”固利资产董事长王兵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很多衍生品工具还不够丰富,期货市场波动幅度又很大,所以大部分机构都是相关业内人士建立的基金。
私募排排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按照期货系、产业系、金融系和其他系私募分类,虽然还不足以将期货私募分类整体明细化,但也相对准确。不过,当前还有一类应当提及,即海归系私募,这类私募机构的主要特征是量化CTA,其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受到不少投资者追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按照交易策略划分也能够体现出期货私募的特征。天津祈福投资董事长韩伟表示,从操盘策略划分来看,可将期货私募分为基本面、技术面和量化等类别。因为资金来源和股东背景总是多变的,而从交易策略的角度来划分,一般情况下由于操盘经验、习惯及专业性角度考虑,大多数私募只按照量化、多频、基本面等操作。
管理规模参差不齐
超10亿元私募屈指可数
据记者走访了解,目前期货私募机构数量相对较多,而在管理规模上也参差不齐,超过10亿元的期货私募机构算是在业内排名居前,规模在5亿元至10亿元的算是第二阶梯,规模在1亿元至5亿元的算是第三阶梯,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基本处于“保壳”状态。
中基协日前公布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情况,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3559家,较3月份增长0.68%;已备案私募基金72500只,环比增长2.06%;整体管理基金规模为12.48万亿元,环比增长3.72%。?虽然报告未对期货私募更多详细的说明,但从私募基金整体管理规模上可见一斑。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在100亿元及以上的有222家(含股票、债券等),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元至100亿元的有268家,管理基金规模在20亿元至50亿元的有645?家,管理基金规模在10亿元至20亿元的有827家,管理基金规模在5亿元至10亿元的有1057家,管理基金规模在1亿元至5亿元的有4170?家,管理基金规模在0.5亿元至1亿元的有2193家。
“期货市场是一个小众市场,目前整个市场保证金规模将近6000亿元,对于一个期货类私募而言,上规模明显要比权益类私募难。”兴证期货资管部总经理夏威告诉记者,目前管理规模超10亿元的期货私募相对较少,绝大多数的期货类私募管理规模都不超过5亿元。
私募排排网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期货市场的资金存量有限,与股市的资金存量相比较少,这就注定了期货私募的管理规模难以扩大到20亿元以上。另外,在交易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原因,例如期货市场有限仓制度,单个账户持仓达到一定量后就不能再开仓,且要向交易所报告持仓动机;高频交易对盘口的交易量很在意,这也限制了部分私募规模扩张;期货主力合约每年都会更换三次,有色金属每年更是会有十几次的换月,持仓过重导致在移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逼仓风险等。
“期货交易的高风险性,注定了不合适普通投资者参与。”该相关人士说。不过,从实际产品业绩来看,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未必全部是在“保壳”状态,规模在1亿元左右、年化收益能够保持在30%以上的期货私募产品还是存在的。整体来看,规模超过20亿元的期货私募机构凤毛麟角,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也屈指可数,大部分期货私募管理规模在2亿元以下。
私募市场不乏传奇故事
整体业绩难言乐观
虽然私募市场不缺乏传奇故事,但期货私募的战绩却不够乐观。深圳一位期货私募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期货私募主要是在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则实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期货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天然具备杠杆性和双向交易功能,期货交易的盈利比例相对较低,期货私募的生存和发展相对较难。
根据私募排排网向记者提供的报告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期货私募产品实现正收益的数量占总产品数的比例来看,在行情最明显时,比例也只有75.8%,依然有四分之一的产品未能获得正收益;统计数据显示,最糟糕的月份是2016年1月份,当月只有27.20%的期货私募产品获得正收益。2016年1月份至2018年4月份统计数据显示,获得正收益的产品只有52.55%。也就是说,在过去的28个月中,有将近一半的产品未能获得月度正收益,可见期货私募管理业绩并不乐观。
银河期货财富中心总监陈翰洵表示,私募机构发展除了业绩之外,当前的生存业态也比较困难。“期货私募普遍遇到的难题是募资难问题,资金方都认为投资期货风险太高,结构化产品又存在监管制约。此外,期货私募还缺乏专业的交易人员,缺乏专业的运营人员。”
期货私募市场经历了将近10多年的发展,目前主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募集资金成立投资管理公司,一般由期货经纪公司、期货公司离职高管或资深交易员发起成立;另一种则往往不成立公司,在期货公司里租几个房间就成立了团队,称之为“期货工作室”。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未来后者将会逐渐消失。
韩伟表示,很多期货私募包括一些“期货工作室”都有通过有限合伙制的形式成立期货私募基金的准备。但是,目前期货私募是否会大规模复制有限合伙人模式还需要观察,期货私募的阳光化之路或许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