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8-05-16 09:34:05多位接受采访的区块链相关人士都提到,建立有效的行业联盟是区块链技术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但目前行业内对区块链技术还难以取得共识。
【摸底区块链】
区块链如此神秘,又如此诱人。它到底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本期继续深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情况,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也许将成为最早落地的两大领域。在金融机构系统内,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于金融扶贫、跨境支付、国际信用证、资产托管系统等一些低频次、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场景中。而应用的广泛扩大还需要在效率、数据保密性、异常管控能力等方面突破技术瓶颈。(曾芳)
随着数字资产的火爆,区块链技术也成为了金融业的香饽饽,各大金融机构争相入驻。但自2016年各家金融机构加大力度引入区块链技术以来,饱受关注的区块链技术在究竟是如何在银行落地,是否对金融行业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如花旗银行、浙商银行等多家接受采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际上,火爆的区块链概念还没有对金融机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多数金融机构是把它作为前沿的课题开展研究和试验。
“实际上,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征之一,即‘去信任、去中心化’这个属性,本身就与金融机构的中介属性有本质矛盾。”工商业银行科技部技术管理处副处长赵开山表示,“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中介,有效降低了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区块链技术仅仅是从技术上提供了一种增加互信的解决方案,绝对的去信任、去中心化不可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多节点、难以篡改、可跟踪追溯等特性,则可以给系统提供更高的稳定性和信任度,从而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即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是多节点连接的,即使一个节点出现了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此外,多节点的连接方式也保证了数据难以被篡改,增强信任度。
低频的银行场景应用
虽然区块链技术有以上诸多优势,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家金融机构了解到,目前金融机构真正落地的应用数量并不算多,已有应用也主要落地在供应链金融、金融扶贫、跨境支付、国际信用证、资产托管系统等一些低频次、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场景中,目前对现有的金融体系颠覆性较小。
工商银行对区块链技术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是在金融精准扶贫方面。据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和贵州省政府、贵民集团联合共建了脱贫攻坚基金区块链管理平台,该平台连接了扶贫对象、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银行。因此,平台上的每一方都可以看到每笔扶贫资金用于了哪个项目、审批到了哪个流程、各流程负责人是谁。这让扶贫资金的审批信息和实际支付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完成了资金全流程的封闭管理,实现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精准投放”、“高效管理”和扶贫资料的不可篡改,有效杜绝挤占挪用。
“这项技术虽然解决了扶贫项目资料被篡改、资金被挪用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源头信息真实的问题。”赵开山说,“还是需要配套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区块链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必须与管理相结合才行。”
而浙商银行则将区块链技术首先落地在了数字汇票和供应链金融领域。2017年8月,浙商银行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应收款链平台”,该平台打通了产品供应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供应链上的收款企业可以在平台上使用经付款企业确认过的应收款,进行采购支付或转让融资,有效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的真实性确认、快速流转等问题。而数字汇票则可以为客户提供在移动客户端签发、签收、转让、买卖、兑付移动数字汇票的功能,并利用区块链技术防止信息丢失、篡改,具有更强的安全性和不可抵赖性,解决了汇票防伪、流通、遗失等问题。
花旗银行中国财资与贸易金融部总经理裴奕根表示,根据区块链技术和金融体系的特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一是会被较快的应用于银团贷款、贵金属及金融交易操作报告等金融和证券市场业务,如花旗集团在2017年5月与NASDAQ合作推出了帮助证券交易所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证券交易的解决方案;其次是境内结算、跨境支付结算及贸易融资等财资与贸易金融业务;然后是回购、数字化结算和智能合约等金融和证券市场业务。
此外,如邮储银行则将区块链技术首先落地在了资产托管领域,即通过区块链技术连接资产委托方、资产管理方、资产托管方、投资顾问和审计方,可以实现资产托管信息多方实时共享;建设银行在探索“区块链+贸易金融”技术;招商银行则探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如跨境直联清算、全球账户统一视图以及跨境资金归集等跨境金融领域。
效率与合作难题待解
随着比特币等数字“货币”、ICO等火爆,区块链技术也一时风头无两。但为何两年多过去,具有可追溯、难篡改等优势的区块链技术还不能被大规模应用,甚至陷入“拿着锤子找钉子”的状态?
浙商银行信息科技部臧铖博士认为,目前区块链技术处于可用阶段,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如在效率、数据保密性、异常管控能力等方面还需要业界不断努力,使得该技术更加满足行业应用需要。金融行业出于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探索,并结合自身业务的稳定性考虑,当前主要还是在点上探索、突破,尚不会全面铺开应用。
其中,效率问题也是目前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瓶颈之一。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发起一笔账,目前银行自身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实现实时到账,但如果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则需要把你的这笔转账录入到系统的每个节点上后,才能完成转账交易,处理速度自然会降低。如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某银行区块链技术的处理能力为每秒钟3000笔左右,但综合业务的每秒钟业务量会高达10000多笔。
“就目前工商银行实践情况来看,区块链技术适用于跨机构业务合作及数据共享的业务场景,如采用平等开放的联盟链应用模式,可以降低研发成本,有利于业务推广及生态环境的建立。在应用场景探索及试点过程,可选择并发度不高、吞吐量较小、信息敏感度低的轻量级信息的业务场景,后续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持续发展,将有可能适用其他业务场景。”赵开山说。
此外,多位接受采访的区块链相关人士都提到,建立有效的行业联盟是区块链技术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但目前行业内对区块链技术还难以取得共识。
“作为一个分布式多节点去中心的技术,区块链要在行业联盟链的形态下才最能够发挥自身全部价值。但目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未能形成有效的行业联盟,这也是目前该技术对金融业生态影响有限的重要原因。”臧铖表示。
虽然中国目前已有一些银行开始采取联盟策略,如招商银行加入R3金融区块链联盟,微众银行、平安银行、招商证券等成立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但这些联盟在覆盖面、推广速度、连接紧密度上都还有待加强。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只是在一家银行内部进行区块链技术应用尝试,那其实我原来的技术就可以,何必使用区块链技术呢?如果你要用区块链技术把多家银行、支付机构等连接起来,那规则要如何制定,权利义务、利益该如何分配?此外,如果全部直连了,那银联、网联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北京地区某银行科技部工作人员表示说,“至少目前监管要求各银行之间是不能直连的。”
虽然目前对区块链应用的探索还不成熟,但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金融从业者都认为,这项技术未来对于金融业一定是有重大影响的,一些金融机构的中介角色将被替代,监管部门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金融系统中的一些中介角色可能被替代,尤其是在支付结算、交易单证操作等领域,原先金融机构作为中介角色获得的收益因此减少。但同时,客户也会产生新的需求,这些都需要机构去挖掘。”花旗银行中国财资与贸易金融部总经理裴奕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