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作为人工智能生成的会话搜索引擎的新兴用户,您可能已经看到 Kimi 说“有点累了”。
通常情况下,如果您耐心等待十秒到一分钟并向 Kimi 重新发送问题,那么这个短暂的滞后场景将被跳过。 不过从这两天开始,Kimi的一些重度用户可能会得到新的选择。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目前少数用户在高峰时段遇到问题时,Kimi在提示算力不足后会弹出新的对话框:“急需Kimi?‘点这里’加油”高峰时段将优先使用。”
用户点击链接后,会弹出一个新页面,其中包含不同价格和相应时长的“奖励计划”,包括5.2元/4天、9.99元/8天、28.8元/23天、49.9元/ 40天、99元/93天、399元/365天。
这些充值计划对应的奖励词也比较有趣。 与普通产品相比,它们更贴近用户的生活,强调交互性。 上面写着“送kimi一朵花”、“送kimi鸡腿”,还有买咖啡、充电、买饭、一起去月球。 除“登月”外,这些场景描述都对应于与计划价格相匹配的消费。
根据页面描述,只要用户选择充值,即可获得“高峰期优先使用权”。 在对话页面底部的“Kimi支付协议”中,Kimi解释了“高峰时段的优先使用权”,即当Kimi在高峰时段算力不足时,该产品将在Kimi实际可调用的范围内优先使用推理计算能力。 服务于用户的推理计算能力。
因此,虽然打着“奖励”的幌子,但该页面的本质是为拥有算力保障优先权的会员订阅的。
以“长文”定位一炮而红,甚至在资本市场拥有自己的概念股板块的创业公司Kimi,要开启C端(用户)支付业务模式? 答案是,它很可能还没有正式走到这一步,但它确实已经开始尝试探索C端商业化路径。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高峰时段弹出的新对话框并未针对所有用户。 一位大模型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称,这很可能是一次小规模的灰度测试,主要针对需求迫切的重度用户。
“这应该是尝试看看用户有什么反馈。”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因为如果现在开始大规模推向C端,‘高峰期体验优化’的产品概念其实很模糊,用户不一定会买单。”
这种探索方式从产品层面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一位关注大模型领域的投资人表示,其实“打赏”的方式在开源软件中很常见,是对用户层面的友好测试。 Kimi的新举动的意义比商业化更重要。
“如果只是包月,数据可能很难看,但这种方式可以直接筛选出真正需要的人,让他们感觉很人性化。” 该投资人还表示,这种货币化带来的收入与支出相比肯定微不足道,只能初步验证货币化概念。
另一个重要的判断是,与之前出圈的长文定位类似,Kimi的产品风格让人感觉“年轻”。
国内大模型行业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底层大模型能力无法拉大彼此之间的差距。 对于普通C端用户来说,产品体验是能够更好保持粘性和使用频次的切入点。 至此,业界不得不承认Kimi的产品团队拥有更为新颖的用户视角,使其现阶段日活用户达到百万。
现在值得研究的是这种打法能否带来有效收入?
除了尝试C端支付路径的Kimi外,其他同类型的大模型应用,如字节跳动豆宝、腾讯混元、阿里巴巴统一钱文、科大讯飞Spark等底层大模型都有着相对明确的目标B端客户。 API接口授权收费,但C端产品尚未启用收费。 此外,零一全知、踏星、海螺AI等产品尚未做出类似举动。
目前国内只有百度文信明确制定了C端支付规则。 后者去年11月推出会员订阅“文信大模型4.0工具版”,售价59.9元/月,连续包月订阅价格49.9元/月,连续包年订阅价格588.8元/年。 并推出文信大模型4.0工具版。 心意言、文心意格联名会员价格为99元/月。
与每月 20 美元和每月 8 美元的文本转图像模型会员费相比,文心一言的定价在当时显得并不高,但这也导致了此时大规模模型应用的不成熟以及过于商业化。 等待批评。 同时,也有一些意见支持闻心一言尝试付费模式。 毕竟大车型的研发成本是出了名的高。
外界无从得知文心一言从C端用户身上赚了多少钱。 百度去年公布第四季度财报后,李彦宏表示,近期已开始从文心一言获取增量收入,预计2024年这一增量收入将增至数十亿元。不过,他指出,这主要来自广告和人工智能云业务。
这些言论回避了C端商业模式的贡献,对于Kimi正在进行的尝试来说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事实上,《温心一言》对于Kimi来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参考。 2023年11月,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闻心一言的日活为155.4万,与Kimi的日活相当。
但定性比较变得困难的是,Kimi现在的测试范围更小、更垂直。 文心一言的付费版本包括更长文本输出、高分辨率图像生成、一次生成多张图像等更清晰的权利,并涉及多模态能力。 Kimi目前的尝试仍然集中在优化高峰时段的体验。 两者的价格相比,Kimi的定价比温心一言高出60-70%左右。
因此,对于用户来说,如果不是Kimi的重度用户,确实很难区分“高峰时段体验优化”的价值和价格。 难怪Kimi现阶段必须通过小规模测试来测试用户的反应。
不过,无论如何,Kimi的前进一步都是对大型模型应用的一次有效尝试。 在用户层面,可以找到自己更精准的付费群体,有针对性地打磨下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对于产业和资本来说,在无法控制的烧钱强度下,能为这个领域的成功做出多少贡献? 商业化之路上的迷雾已经渐渐消散。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