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4月12日,市场迎来公募基金首个季报,第一个就是一只名为南华杭州湾区ETF的迷你基金。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南华杭州湾区ETF股权仓位超过99%,但过往在多个维度的表现却乏善可陈。 事实上,南华杭州湾区ETF作为首只浙江主题ETF和湾区主题ETF,当年并不缺乏关注。 其他公司随后跟进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长三角等区域性ETF,但这些产品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
在ETF竞争激烈的格局下,这成为一个颇为警示的案例:主题ETF的发展要走精细化路线,要直接关注市场容量和投资需求的反馈。 如果盲目跟风,发布“时尚”产品,往往无法快速逃脱。 净化命运。 这些警示不仅适用于区域性ETF,也适用于目前热门的中证800增强策略ETF、理财ETF、国债等产品。
已经跌破5000万了,基金公司也不愿意变现了。
一季报显示,南华杭州湾区ETF成立于2018年12月14日,成立时规模为5.03亿元。 但从规模曲线来看,该基金规模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萎缩,随后逐渐成为迷你基金。
具体来说,该基金规模早在2019年三季度末就跌破2亿元,2020年一季度末仅为4500万元。随后,基金规模继续在100左右挣扎。万元,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一直处于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状态。但即便如此,南华基金也不希望该基金被清算。 该基金一季报显示,一季度该基金资产净值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 根据相关规定,南华基金已向证监会提交解决方案。
南华杭州湾区ETF是完全根据中证杭州湾区指数成分股构成和权重构建投资组合的指数基金。 在跟踪精度方面,该基金表示,力争每日跟踪偏差绝对值不超过0.2%,年度跟踪误差不超过2%。 据中证指数公司官网信息显示,中证杭州湾区指数选取杭州湾地区100只流动性好、盈利能力高、成长潜力大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反映杭州湾地区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截至目前,该指数自由流通市值为1.54万亿元。 权重比例超过30%的前十大个股中,不仅有杭州湾地区的银行股(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还有半导体、新旧能源、医药等。 等行业个股,包括中微、三花智控、华友钴业、熔盛石化、恒生电子、泰格医药、安防龙头海康威视等。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南华杭州湾区ETF股权仓位超过99%。 一季报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该基金近3个月、近6个月、近1年、近3年、近5年均出现负收益,收益率分别为-6.36%、-13.23%、-28.01%、-38.81%、-9.82%。 自成立以来仅实现正回报,回报率为7.61%。 不过,从剔除业绩比较基准波动后的超额收益来看,该基金的业绩还算不错。 上述对应维度的超额收益分别为-0.15%、-0.33%、0.51、1.07%、4.90%、1.60%。
区域ETF整体表现乏善可陈
事实上,南华杭州湾区ETF的上述发展历程是近年来权益ETF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在前几年市场行情良好的情况下,股票ETF在业绩百花齐放的赛道上无法与主动型股票基金竞争; 另一方面,即使近两年市场行情不佳,ETF逆市发展,策略粗糙、只有简单“概念”或“主题”包装的ETF仍然难以获得市场关注。
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南华杭州湾区ETF作为首只浙江主题ETF和湾区主题ETF,在成立之初并不缺乏市场关注。 不仅如此,继南华杭州湾区ETF之后,其他基金公司相继推出专注于区域指数的ETF产品,从而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区域基金”浪潮。 但从迄今为止的发展来看,其他“区域基金”也因长期业绩不佳而沦为迷你基金。
例如,平安粤港澳大湾区ETF成立于2019年9月,是国内首只粤港澳大湾区主题ETF。 成立时规模高达60亿元。 但推出后规模迅速缩小。 2020年一季度跌破20亿元,2020年三季度跌破5亿元,2022年底跌破1亿元,截至2023年底规模仅为64家万元。 从业绩来看,截至目前,该基金近一年、近三年、成立以来三个维度均为负值,近三年亏损甚至接近30%。 同样成立于2019年的方正富邦大湾区综合指数(LOF)截至2023年底规模仅为5000万元,近三年亏损超过40%。 工银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等产品也出现类似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此类基金业绩不佳并非单一地区的情况。 专注于其他地区的ETF产品也表现乏善可陈,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ETF、湖北新旧动量转换ETF,以及中证长三角ETF等产品。
追随“时尚”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从表面上看,区域ETF采取的是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即以新的方式追踪有别于主流指数的区域指数。 但从发展情况来看,该类指数的收益特征并不明显,这使得该类ETF走向衰落。 在谈及ETF发展策略时,业内人士多次向券商中国记者指出存在的问题。
一位大型公募市场人士直言,ETF近年来确实发展迅速,但分化也比较明显。 随着市场教育的不断深入,投资者逐渐接受资产配置理念,并基于“底仓配置”的逻辑选择ETF等工具产品。 尤其是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会青睐流动性良好、指数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的产品。 小众主题产品或许更擅长“讲故事”,但由于能力有限或战略特征不明确,很难获得持续的资金和关注。
“区域是一个地理属性,所以很难成为有效的投资因素。因为同一个区域的企业可以来自不同的行业,甚至某个行业还存在头部企业和尾部企业。我认为不会是对此类指数的完整跟踪。一个很好的投资策略。” 一位中小公募基金内部人士表示,披着地域“外衣”的基金仍属于行业主题投资。 但成渝经济圈、杭州湾等小区域很难成为个股筛选的有效约束。 近年来基金公司陆续推出的区域ETF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区域上市公司的翻版,难以成为有效的被动投资产品,导致其逐渐被清算。
这意味着,基金公司的主题ETF开发应该走精细化路线,进一步捕捉市场的资金配置需求,而不是投入太多资源进行形式或概念包装。 从中国证券报长期跟踪来看,存在规模超过2万亿元后,ETF发展不仅要应对普遍存在的同质化问题,还要直接面对市场容量和投资需求的反馈,盲目跟风。发行趋势“时尚”的产品往往蕴含较大的风险。 这不仅体现在上述ETF上,也体现在2023年下半年至今的“主流”ETF上,包括中证800增强策略ETF、理财ETF、国债等品种。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