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随着《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以下简称预算报告)的发布,备受瞩目的“国账”也浮出水面,新一年的财政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也得到了明确。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达到28.5万亿元,增长4%。 赤字率定为3%,全国财政赤字4.06万亿元,比去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此外,还将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
巨额支出预算将花在哪里?
毫无疑问,前些年占70%以上的民生仍然占“大份额”。 根据预算安排,今年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支出安排均超过4万亿元,卫生、农业、林业、水利、城乡社区等支出安排均超过2万亿元。 近年来推动的科技创新也得到有力保障,预算科技支出约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3%。
民生仍然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来源:时代周报
“改善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组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专项债券比去年有所增加。 ,而民生保障是其主要投资方向之一。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突破4万亿元
虽然每年财政支出的重点都是民生,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根据预算支出安排,2024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384亿元,同比增长3.76%,成为继教育支出之后又一个财政支出超过4万亿元的项目。
社保和就业支出增加的背后,是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原因。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22年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76万人,2023年突破1100万,达到1158万人。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到2024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将达到1170万人以上,创历史新高。
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就业的优先导向。 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将达到1200万人以上。 与2023年约1200万人的就业目标相比,似乎只是副词的差别。 不过,黄守宏在吹风会上强调,去年是“约1200万人”,今年是“超过”。 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明确的政策导向。
事实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考虑到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的需要,2024年预计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 在政府2024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十大任务中,“多措并举稳就业增收入”也排在第一位。
“这体现了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也是基于现实考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4年经济运行风险挑战增多和关键群体。 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体现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
除了就业之外,社保是今年社保就业支出突破4万亿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社会保障支出在“编织密实的社会保障网”的目标下不断增加。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在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同时,城乡居民月最低基本养老金提高20元。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1.7亿老年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今年,最低标准将提高20元,增幅19.4%,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次。
财政实力明显强于去年
除了关注“钱怎么花”,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指标,赤字率的升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前,外界对2024年赤字率的预测普遍在3%以上。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军预计,赤字率将定在3.5%左右。 原财政部长楼继伟认为,赤字率最好维持在3.8%左右。
事实上,此前我国财政赤字率一直基本稳定在3%以下。 但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赤字率波动较大。 2020年赤字率首次突破3%,达到3.7%; 2021年将保持在3.2%,2022年回落至2.8%。
2023年初,中国财政赤字率设定为3%。 但去年四季度,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灾后恢复重建专用国债。 受此影响,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将从3.88万亿元增至4.88万亿元,财政赤字率也将从3%增至3.8%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财政任务时明确提到,要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 今年的财政赤字率较去年调整后的赤字率3.8%有所下降。 这是否意味着今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所减弱?
“这是一个误区。”广东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罗志恒指出,2024年赤字率计划安排在3%,与年初的赤字率相同。与去年持平,但赤字规模为4.06万亿元,高于去年的1800亿元; 专项债券计划安排3.9万亿元,高于去年的1000亿元。
更重要的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发行,专门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今年首次发行1万亿元。 “赤字、特别债务和超长期特别政府债务总额8.96万亿元,超过去年赤字和特别债务总额7.68万亿元,也超过去年赤字、特别债务和特别政府债务总额, 8.68万亿元。”
“还要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万亿元减灾防灾建设特别国债今年将主要使用,今年财政实际支出将明显增强,可动用债务资金将会多出约2万亿元人民币。” 罗志恒补充道。
那么实际财政支出的进一步增加是否会影响财政健康呢?
对此,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低。 实现目标具有挑战性,财政强度增加在情理之中。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可以适当主动一些,没有必要强制实行收入型支出。现代财政理念就是金融要反周期。通俗点讲,经济越差,金融就越会倒逼。”必须花钱。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财政需要减少支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认为,目前的财政支出并没有什么问题。
他认为,我国有足够的财政政策空间。 “2023年,我国政府债务余额约为67万亿元,约占2023年GDP的53%,处于国际中低水平。其中,中央政府总体负债率约为21% ,处于国际较低水平。总体来看,我国财政政策空间还是充足的。同时,我国财政负债对应的资产中,不少基建项目有现金流收入。
转移支付再次突破10万亿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黄守宏在吹风会上透露,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地方转移支付预算“略高于10万亿元”。 这将是去年以来转移支付总额第二次突破10万亿元。
事实上,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14.4万亿元,增长2%。 其中,中央本级支出仅约4.1万亿元,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2万亿元,同比增长4.1%。 转移支付占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70%。
从历史数据看,近年来转移支付不断增加。
2013年中央转移支付不足5万亿元,但到2023年已超过10万亿元。 十年间,转移支付总额翻了一番。 一些地区基层财政运行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也较高。
转移支付为何规模如此之大、逐年增加,能否持续?
“这种大规模转移支付是必要的。” 徐高认为,转移支付规模之所以逐年扩大,一定程度上得益于GDP的扩张和财政收入的整体增加。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平衡地区发展差异的重要手段。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拿走了税收收入的‘大份额’,所以中央政府原本有“将部分税收返还给地方政府。只是这个过程会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在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他说。
在徐高看来,中国幅员辽阔,各省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 因此,需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保证地区之间的相对平衡。
预算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预算报告认为,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基层“三保”底线,转移支付需要保持一定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还要求,中央加大对地方均衡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守住基层“三保”底线。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财政确实遇到了困难。”周茂华认为。 由于环境变化,部分地区的服务业、中小企业、房地产业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减税降费等政策下,部分地区财政收入面临压力。 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可以获得临时支持。 而且随着经济活力的恢复,房地产有望逐步企稳,当地收入自然会增加。
不过,周茂华也提醒,要规范地方举债,提高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效率”。
预算报告还明确要求,用好财政资金、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财政效率和政策效果; 协调财政收支政策,实现多年预算平衡; 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持续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财政健康稳定可持续运行,持续推动经济实现有效质的提升和合理量的增长。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