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指出,尽管困难相互交织、重叠,我国“圆满完成了全年预期发展目标,实现了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这一切来之不易,但也为下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报告提出“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 这一目标是综合考虑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的需要而设定的,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这种联系还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 在去年经济增长较好的背景下,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并不容易。 需要政策聚焦、加倍努力、各方齐心协力。 尤其:
一是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会议指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第一,不断夯实基础、培育人才; 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增强宏观政策导向的一致性。 会议指出,要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导向一致性评估,确保方向一致、形成合力; 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时要认真听取和吸收各方意见,企业相关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市场关切; 加强政策实施跟踪评价,根据企业和公众满意度及时调整和改进。 准确宣传解读政策,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财政政策释放持续强势信号,有利于应对房地产周期调整,为稳定预期注入动力。
报告指出,“从今年开始,计划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门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1万亿元先行”释放出持续发力的信号。 从国外应对房地产周期的经验来看,财政政策都体现出持续发力的特点。 政策的持续发力,有利于平抑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为稳定社会预期注入动力。 赤字率拟安排在3%,中央财政赤字比重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 专项债券规模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 近年来一直保持在GDP的3%左右。 结构向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有利于更好地平衡稳增长和防控。 风险。
▍货币政策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 我们预计政策利率将继续下行,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将增强,将采取更多措施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1)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促进社会融资综合成本稳定下降”,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一致的。 我们预计年内MLF利率、LPR利率和存款利率将继续下行。 考虑到稳定汇率的需要,下一个调整窗口可能会在美联储年中降息前后。
2)报告强调“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整,盘活存量、提高效率”、“避免资金闲置”。 我们认为,未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领域贷款占比可能下降,而科技、绿色、普惠等“五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将会上升。
3)“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报告要求。 这句话是在1月22日的全国常委会上提到的。未来可能会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投融资动态平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 。
▍以新生产力为抓手,激活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首要任务。
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去年三季度以来,政策制定者频频发声谈新生产力,这次更是将其作为报告的首要任务。 预计2024年将是科技制造业政策大年。 我们认为,新生产力内涵丰富,是覆盖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 报告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对于先进制造业,未来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行业。 在新兴产业方面,未来,我们将巩固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优势,加快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物、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生命科学等。关于数字经济,未来我们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和数据元素对实体经济的赋能。 报告提到,“适当提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将加快国家综合算力体系的形成”。 预定的算力基础和数据库可能会是今年投资的重点。
▍以扩大内需为重点,推动消费品和设备更新换代。
报告指出,“有效需求不足”仍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政策仍需加强。 今年将推出“消费促进年”活动。
1)报告提出“鼓励和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各类生产设备和服务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 考虑到2020年推出的多项再贷款政策即将到期,新一轮信贷结构工具有望推出,提供金融支持作为配套政策。
2)培育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新动能。 报告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支持数字消费、绿色消费、老年消费等“培育和扩大新消费”。我们相信,通过“供给创新”推动“消费增长”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长期政策思路。
3)以补短板的思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向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东部经济省份勇挑重担; 二是允许民间投资进来、发展、见效,建立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合作新机制。 三是考虑到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将加快推进相关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统一大市场等改革部署密集,期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提供清晰的蓝图指引。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制约因素增多,政策回旋空间相对狭窄。 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预计党中央三中全会将发挥新一轮改革冲锋的作用,新时代的改革蓝图或将徐徐展开。 我们认为,改革方向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有望更好平衡中央与地方关系,提高直接税比重,进一步落实今年地方金融体制改革部署;
2)围绕物流网络、数据要素等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市场;
(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从制度上落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等对待的要求和法律角度。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回应外资现实需求,强调扩大经贸关系,有利于中国企业海外布局。
关于外资“引进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直接投资额下降11.4%,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下降4.9%。 对此,报告直面问题,指出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限制、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提高外国人来华便利度等当前对外投资的核心关切。 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报告着眼未来,继续依托“一带一路”稳定对外经贸关系,与更多国家和地区谈判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 客观地讲,美欧对华“去风险”思维短期内很难改变。 在全球“超级选举年”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两类中国企业出海的逻辑可能具有更高的确定性。 一是采用“一带一路”的方式。 一是以当地作为产品消费地,二是以墨西哥、东欧等地区为“跳板”。
▍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障良性互动。
报告内容延续了去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政策基调,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一方面,当前重点领域改革和化解风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牢牢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房地产方面,需求端放宽限购等政策仍将“按需出炉”,同时供给端优质房企融资环境或将改善; 减债方面,继续实施一揽子减债计划,2024年专项再融资债券发行工作已启动。 与此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正在参与脱钩进程; 中小金融机构要强化地方监管责任。 另一方面,除了短期流动性缓解工具外,中长期风险防控重点是构建长效机制。 房地产方面,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或将启动,这也是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应有之义。 在债务减免方面,可加快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包括地方债务监测、债务信息共享、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等。
▍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农村全面振兴。
报告对新型城镇化的表述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报告指出,“要完善‘人、地、钱’联动政策,促进尚未落户的常住人口均等化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2)发展县域经济。 报告指出,“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弥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域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3)实施城市更新。 报告指出,“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休闲应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在乡村振兴方面,报告提出,大力改善农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配送设施建设。 预计后续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继续加快,从而持续拉动消费和投资,释放内需潜力。 同时,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的改善和扩大。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依然是重点,继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
报告提出的2024年预期发展目标中,单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 2021年至2023年完成的削减量分别为2.7%、0.1%和0.5%。 “十四五”13.5%的减排目标,完成起来仍有很大压力。 一方面,报告提出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我国将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此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经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预计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将迎来扩容。 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预计将于2024年纳入全国碳交易。同时,2023年底CCER重启后,新项目申请将陆续完成。 另一方面,报告呼吁进一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历史性超过火电,占全年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 预计碳中和政策将建立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 在充分发挥火电自下而上作用的同时,加强大型风电、太阳能基地和对外输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推广绿色电力和国际化电力。相互认可,促进“赋能能源”的形成。 “源”双向互动配电网,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能力。
▍报告释放积极信号。 股利和科技创新主题的杠铃市场结构在股票或将延续,而债券长期仍有增长空间。
股市整体流动性已经摆脱困境。 预计在资产短缺的背景下,长线资金仍将低价配置股息资产。 增长板块可关注新质量生产力相关主题,重点关注报告中强调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氢能。 能源、创新药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 债券市场短期内可能会受到超长期特别国债供应预期的干扰,可能呈现波动格局。 长期来看,政策利率、信贷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只要经济预期、贸易、资本流动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波动空间就较小,预计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危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国内逆周期政策时机和效果不及预期; 改革举措不及预期;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超出预期。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