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2月18日至19日,短短两天时间,证监会召开了十余场座谈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2月18日出席证监会座谈会的专家表示,目前资本市场发展方案中,意见最大的分歧是是否暂停IPO。 但无论是否暂停,严格控制IPO准入,加强对IPO全流程的严格监管,是各方的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IPO企业十年财务数据回顾备受各方关注。 处于IPO排队阶段甚至已撤回材料的公司也纳入审核范围。
为了解IPO企业相关消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月21日致电上交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但他们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记者发现,A股公司终止IPO的数量从2021年之前每年数十家快速增加到2023年的236家。今年以来,这一数据仍呈同比上升趋势。 此外,不少有问题的企业“一经检查就被撤回”。 例如,去年羊绒世家被选中进行现场考察,从提交表格到解约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如果IPO之后进行回溯调查,“退出”的做法在监管面前就更行不通了。
美联储证券行长助理尹钟宇表示,相比IPO回溯,整个A股生态环境的问题才是核心。 比如去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下跌的时候,即使发行市盈率很高,股票上市当天也会被炒作。 记者注意到,监管层也承认,新股合理定价一直是个问题。
监管机构对欺诈发行越来越严厉
如果10年后A股IPO真的需要调查,可能会调查什么? 这或许是证监会近期动态的一个线索。
实践中,证监会和交易所坚持严格审计,综合运用审计询问、现场检查、专项检查等手段防范财务舞弊,强化内控和公司治理要求,注重可持续经营加强发行定价等行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坚决落实“申报等于责任”的原则,对审核、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进行处罚。 根据问题性质,予以整改、追究责任、移送立案。”在今年1月19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严博金表示,中国证监会发行部主任表示。
记者注意到,近期监管层对各界关注的欺诈发行行为的态度愈加严厉。
今年2月4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的《中国证监会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信息披露行为》显示,中国证监会一直以来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信息披露行为。对欺诈发行全面“零容忍”打击,坚决封堵。 券商发行上市“带病闯关”,从源头上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一是强化立体问责,让造假者“破产坐牢”。 例如,科创板上市公司泽达易盛、紫荆存储的IPO发行文件中存在重大财务造假。 中国证监会分别对两家公司及责任人处以14250万元、9071万元的罚款,公安机关对十余名责任人处以罚款。 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投资者获得民事赔偿超过13亿元。 二是落实“举报就是承担责任”理念。 不要想着“一查就走”。 证监会严肃查处5起发行申报阶段提交虚假财务数据的案件。 中国证监会分别对蓝山科技、斯尔欣及其责任人处以1300万元、1150万元的罚款。 三是坚持打击全覆盖,覆盖申请、注册、发行等关键环节,涉及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重点板块。
新华社2月20日报道称,“证监会密集召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资本市场关切”。 其提到,证监会2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系列座谈会传递了多少各方共同建设市场的新信号。 其中,在“加强上市公司全流程监管”方面,证监会将加强对欺诈发行、系统性欺诈和协同欺诈、财务欺诈等重点问题的跨部门联防联动执法。 “洗澡”。 ,提高行政刑事联动效率,提高“零容忍”执法效能,让造假者及其“同谋”真正痛彻心扉,不敢再为所欲为。
近年来,IPO终止数量逐年增加,有问题的企业一经查处立即退出。
记者注意到,近期证监会多次会议均表示要落实“申报即责任”理念,针对部分IPO企业“一查即退”的现象。
据统计,2021年之前,每年A股IPO终止数量不超过100起,但2021年至2023年,数量大幅增加,分别达到131起、186起和236起。 2024年以来,已有45家公司终止IPO,而去年同期为31家。 终止IPO的公司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数据包括终止撤销和终止审查
进一步看,2023年以来终止IPO的281家企业中,2022年之前获受理的企业有21家。其中,最早受理的是钟书传媒。 其首次IPO早在2017年就被拒绝,随后在2020年底“东山再起”申请创业板上市,最终于2023年3月终止IPO。
记者梳理发现,羊绒世家、华耀光电、中天氟硅3家公司从IPO受理到终止仅用了不到100天,是时间间隔最短的公司。 其中,羊绒世家入选监管机构现场检查。 IPO终止后,华耀光电及其三名实际控制人因IPO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被深交所公开谴责。 其保荐经纪人和律师该研究所也受到了通报批评。
严伯金在前述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试点注册制近五年来审批的1000多家公司中,近40%被撤回或驳回,坚决封杀企业“带病入市”和不符合条件的退出市场。 外部。
“加强全程监管”有何影响?
除了对过去IPO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外,IPO回查对潜在IPO公司意味着什么?
一位IPO律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业其实更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能力和机会上市,因为如果沪深交易所提供的IPO指标较少,标准自然也会提高,普通企业就去不了了。 加之严格的监督检查,对企业的监管要求也更高。
中介机构的表现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监管机构多次对中介机构履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前述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综合业务部主要负责人周小舟透露,注册制改革以来,证监会针对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证券公司69家,负责人381人。 其中,5家存在严重问题的券商已暂停保荐业务,55名员工被认定为不适当人选。 行业组织合规意识显着增强。
上述IPO律师表示,近年来监管严格,中介机构不敢乱作为。
此外,新华社上述报道还提到,在退市方面,监管部门正在研究优化退市指标,制定更加精准匹配的退市标准,重点加大对财务造假公司的清理力度,并在同时完善吸收合并等多元化退出政策规定,进一步降低“壳”资源价值,促进企业积极退市。
事实上,在前述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上市部主任郭瑞明透露,全面注册制改革三年来,共有127家公司退市。 ,其中104家已被迫退市。 几乎是前10年的三倍。 同时,郭瑞明表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市场退市主要以私有化、其他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自愿退市为主。 在部分市场,自愿退市占总退市比例90%以上。 实际强制退市率也不高。 这些公司退市是基于自身公司战略考虑,主动做出的市场化选择。 A股被迫退市的公司不少,但重组退市和自愿退市的案例明显少于海外市场。
券商交易员:优化A股市场生态环境是更核心问题
某券商保荐代表表示,如果IPO要被调查,调查的重点不仅是发行人业绩造假,还会关注新股发行过程中估值过高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市场上也存在新股发行过程中串通报价的情况。 去年12月,上交所发布《关于武汉美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监管警示的决定》,披露武汉美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参与三主板首发问询过程发行包括金地股份在内的证券。 未妥善管理报价相关人员,个别价格线人在发行价格确定前向其他线下投资者泄露报价信息,导致上述三个项目当事人与其他投资者报价高度一致,造成发行秩序扰乱。询价有一定影响。
记者统计发现,2022年和2023年,A股市场将分别有428家和313家公司上市,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稀释)分别为51.67倍和43.20倍(2022年和2023年)。算术平均值,下同),为近年来最高。 其中,科创板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分别达到101.21倍和89.83倍。
在尹忠宇看来,与回溯IPO相比,A股市场更核心的问题在于整个生态环境。 例如,去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下跌时,没有发行人发行失败的情况。 反之,则存在中签率极低、新股上市首日频频大幅上涨的情况。
记者发现,去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算术平均)为85.46%。 而且,去年以来,A股市场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的新股共有66只,其中去年下半年以来上市的有51只,占比77.27%。 %。 去年以来上市首日涨幅最高的10只新股均是去年8月以后上市的新股。 由此看来,二级市场表现不佳时,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实际上更高。
由此,次新股也成为去年下半年以来A股最“受伤”的群体之一。 科创板部分次新股较上市后最高股价已下跌近70%。
一些股票市盈率较高,上市首日大幅上涨,但随后出现连续下跌,这也成为拖累市场表现的因素之一。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收盘,科创板动态市盈率算术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95.35倍和46.27倍。
在尹仲宇看来,如果市场生态不好,必然会吸引不良企业上市,甚至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因此,A股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如何优化整个市场生态,让不好的企业无法成功发行。 。
在前述发布会上,周小舟也坦言,在定价体系方面,我国新股发行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合理定价一直是个问题。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