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业发展的重大目标和任务。 金融体系是建设金融强国的主力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把思想和行动切实融入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本质和现实要求,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金融强国建设逐步迈上新台阶。宏伟蓝图的转变。 成为美好的现实。
深刻认识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课题。 金融强国建设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密不可分,都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 两者是局部服从整体、具体目标服务总体目标的关系。 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须是一个金融强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强大金融体系的关键支撑。 金融强国建设只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实现。 金融体系要强化使命,把建设金融强国作为致力于建设强国、民族复兴的具体途径和直接体现,把服务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作为根本宗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党中央以实际行动。
深刻理解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背景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当前,世界、时代、历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发展,全球经济复苏之路漫长曲折,国际金融环境更加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复苏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有坚实基础。 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人口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对金融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对服务、效率等提出新要求。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准确识别变化、科学应对、积极求变,努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我们要建设的金融强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金融强国。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基本要义,即“八个坚持”,就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创新,制度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道路。 它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点。 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已经被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道路。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守正创新,让这条路越走越宽。
努力克服困难,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建设金融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按照阶段性目标继续推进,稳扎稳打,久而久之就能取得成果。 当前,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分步骤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础。
健全有效的风险防控,保障金融安全。 坚持“稳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妥善处理存量,严防增量,有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和有效的方式。 加强中央和地方协调,完善风险处置策略和方法,强化风险处置资源保障,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适应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 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和监测预警,健全硬约束金融风险早纠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防止小事放大、大事化解。被延迟。
以严格有力的监管确保金融稳定发展。 实行金融监管全覆盖,对所有金融活动实行依法监管。 按照管合法又管非法、管行业风险、建立自下而上监管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横到边、纵到到底”的严格监管机制。 提高监管能力水平,及时调整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方式。 推动监管“棘手”、锋利,严格执法、敢于亮剑,确保“监管是监管的姓氏”。 建立健全监管问责机制,强化“监督中的监督”。
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夯实金融发展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人民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重点完成“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迎难而上,支持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新生产力发展。 绿色金融正乘势而上,完善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普惠金融雪中送炭,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完善服务保障,改善民生。 完善养老金融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对健康养老产业和银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数字金融抓住机遇,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
通过系统协同改革建设现代金融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健全的金融调控体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 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强化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功能。 建立健全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坚守宗旨、回归本源、找准定位、优势互补,切实增强竞争和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监管、持续监管。 建立健全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监管标准和操作要求。
高水平开放将增强金融发展动力。 聚焦制度性开放,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简化限制性措施,增强透明度、稳定性开放政策的可预测性。 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
以严格公正的法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加强金融领域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改革、废止和解释,加快补齐新兴领域的制度短板,充分发挥司法解释、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补短板的作用。差距。 加强金融法律法规执行,对各类违法行为零容忍。 优化金融领域信用环境,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坚决打击逃债行为,压实第三方中介机构专业监管责任。 引导金融系统树立强烈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懂法、遵守法、用法。
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端正行业风气。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金融体系中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诚实守信,决不逾越底线。 坚守契约精神,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 以义取利,不求利。 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履行社会责任。 谨言慎行,不急功近利。 树立正确的业务观、绩效观和风险观,不要承担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过高风险。 我们要守正创新,决不脱离实际,走向实际。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开展创新,避免自我膨胀的伪创新。 遵守法律,切勿肆意妄为。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监管要求。
加强政治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最本质的特征,是建设金融强国最根本的政治优势。 要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切实转变政治观念、转变观念。把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的有效性。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刻认识“两个建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金融工作各领域各方面。 充分发挥中央财委作用,关键是做好统筹协调和调控。 充分发挥中央金融工委作用,关键是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地方党委财务委员会、财务工作委员会作用,关键是落实地方责任。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在学筑灵魂、学增智慧、学正风、学提拔干部中取得实效。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加深对金融发展和形势变化规律的认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强理想,锤炼党性。精神,指导实践,提升工作力量。
不断完善金融系统党的组织体系。 着力建立健全金融系统上下贯通、执行力强的严密组织体系,推动党组织建设联系各个层次、覆盖各个领域、抓好各个环节。 推动金融系统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卓越,不断提高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有效的基层党组织。党的领导的落实者。 战斗堡垒。
坚定不移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政治强、能力强、作风强的标准选拔壮大金融系统干部队伍。 加强金融系统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 加强思想锤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业务培训,提高财务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
不断纠正“四风”,树立新风尚。 落实金融系统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 要坚决破除“精英主义”、“专业主义”、“例外主义”等错误思想,增强斗争精神、发展斗争本能。 要把狠抓“地毯式”检查整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推进金融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继续深化反腐败斗争。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严格按照“九是”实际要求,长期坚持从严基调、从严举措、从严氛围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坚持。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推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综合治理,坚决打赢金融领域反腐败斗争持久战。
使命催人奋进,奋斗正当时。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硬道理,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艰苦奋斗,务实负责,为金融强国蓝图变为现实作出新的更新。 伟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