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假身家,真钱? 中软、云信“踩雷”暴露涉及数十亿美元风险。 行业机构迅速自查】“杭州30亿量化出逃”事件持续发酵,除北京华软新动力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除华软新动力”)外此外,还有不少信托公司踩了雷,涉及资金数十亿美元。
“杭州30亿量化飞行”事件持续发酵。 除了北京华软新动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软新动力”)外,还有多家信托公司踩了雷,涉及资金金额。 十亿人民币。
拥有大投资者支持的百亿母基金、管理百亿资金的信托机构、与领先的大型持牌托管券商合作,为何共同陷入私募股权的陷阱? 净值信息造假、托管资金被抽走,尽职调查为何白费? 事件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业界震动。
据第一财经记者多方调查,涉及相关私募及产品的机构目前正在紧急排查风险,暂未联系中软新动力及深圳市汇盛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盛私募”)。深圳汇盛》)。 )、杭州余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余姚”)、盘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盘璟投资”)等合作机构也正在开展内部审查。
“深圳汇盛、杭州余姚背后的真正老板是盘晶投资的实际控制人毛伟。” 第一财经记者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深圳汇盛、杭州余姚被调查,可能均与盘晶投资有关。 该投资实际控制人毛伟被调查。 据他介绍,毛伟大概是在11月初被带走接受调查,杭州余姚股东、基金经理杨泽斌也在一周前被带走调查。
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华软获得的估值单是假的,且该估值单是余姚托管出具的,经过层层托管管理的资金最终被转走。 中软随后可能会诉诸法律诉讼,要求托管机构赔偿损失。
FOF、信托私募事件引起监管关注,业内普遍预期私募机构将迎来更严格的监管。 据记者了解,监管部门已将私募股权领域风险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未来将进一步会同其他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行业应急自查
除了中软之外,参与“杭州30亿量化外逃”事件的还有多家信托公司。 这其中也包括云南信托。
云南信托15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针对“杭州30亿量化逃逸”事件以及公司部分TOF产品合作伙伴涉嫌违规、违约的传闻,公司已开展调查。
“经核查,公司严格按照信托文件的规定,全面履行了受托人职责。TOF相关产品的投资操作遵循投资者的意愿,按照其指定的投资顾问的指令执行。 ” 云南信托表示,随后,公司将根据信托文件和投资者的意见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云南信托“雷步”的规模在数十亿,涉及的信托机构也不少。 最大的信托资金规模约为30亿。 “确实有云南信托,但云南信托合作的不是盘京,”该人士表示。
中软百亿FOF“踩雷”在杭州私募的消息震惊投资界。 11月14日晚间,华软新动力发布声明称,公司最终实际管理的投资对象为深圳市汇盛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汇盛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部分私募基金产品。 ”)。 因深圳汇盛违约事件导致付款困难。
深圳汇盛的法定代表人为张平。 成立于2016年1月,曾用名“深圳市汇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刚刚更名为“深圳市汇盛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23年7月7日,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参保人数为“0”。 第一财经记者11月14日走访该公司位于深圳的注册地,发现“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多家信托机构被传“踩雷”相关私募。 其中,11月15日,百瑞信托针对“杭州30亿量化出逃”引发的私募产品欺诈丑闻,发布澄清公告,表示公司从未与中软新合作。动力、杭州汇盛、杭州余姚、盘晶投资等均开展过任何形式的业务合作,百瑞信托历史及现有信托产品从未投资过上述机构的任何产品。
一位机构人士15日对记者表示,虽然其所在机构未参与相关投资,但也在紧急调查,要求托管券商出具估值表,特别是四级估值表,对底层资产进行穿透核实确认净值是否真实。
“估值表分为四个级别。4级是最详细的,但会包含很多敏感信息,在所有合同中都可以看到。除非必要,私募一般不会提供4级估值表,因为它可能会泄露商业秘密。”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述“惊雷”事件曝光后,预计未来投资者将要求私募提供更多信息。
此次信托集体“踩雷”对行业影响较大。 有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信托行业目前正在向证券信托转型,投资标准化产品,但才刚刚开始。 私募股权行业这一风险的暴露,也将对信托行业的转型产生不利影响。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早曝光、早监管,有利于避免未来发生更大的风险事件。
估值表造假,尽职调查“失败”
深圳汇盛、杭州余姚背后的操纵者是盘晶投资的实际控制人毛伟。 目前,毛伟已被带走接受调查,杭州余姚股东、基金经理杨泽斌也已被带走。
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基金会协会官网等渠道发现,盘晶投资已于2022年9月被协会注销; 杭州余姚因违规加杠杆被处罚,此前曾被列为经营异常机构; 而“杭州“惠生”实际上是深圳惠生,其注册地“这里找不到”,多个公共平台也未能找到该公司及其产品定位的公开信息。
据中基协注册信息显示,自成立以来,杭州余姚共设立了11个产品,其中2个已提前清算,9个仍在运营。 杭州余姚的产品中,除余姚私4号、春风3号、展谷5号等2个清算产品外,其他产品的托管人为华泰证券。
尽管中软在14日的声明中并未提及杭州余姚和盘晶投资,但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杭州余姚和盘晶投资确实与中软新动力杭州30亿量化退出有关,而深圳汇盛和杭州余姚则是均由盘晶投资实际控制。 目前,Wind还可以找到盘晶、新动力、汇胜、余姚等多个相关产品信息。
一位接近华软新动力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华软拿到的杭州余姚估值表是假的,私募基金产品中的资金也被转走了。 无论是估值表造假,还是托管资金转移,无疑都在挑战私募行业的风险底线。
一位私募FOF基金经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FOF投资者一般不知道具体的底层资产。 合约只会标明交易方向,一般不会提供第三级或第四级表。 “至于真实性,这反映了受托人和尽职调查的重要性。” 他说。
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FOF还是信托机构,都对托管人出具的估值表抱有较强的信任。 一方面认为托管机构是持牌机构,出具的估值表应真实;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托管机构负有估值和审查的责任,需要履行尽职调查职能以审查基础信息。
一位量化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根据规定,每个证券私募产品都需要有托管人。 托管人可以看到私募股权的所有持仓信息,并从经纪商处获取所有持仓数据。 计算净值后,私募机构就可以看到你产品的净值。
“托管机构给出的估值表应该都是真实的。大型托管机构都是持牌机构,一般不会起疑。但如果嵌套很多,估值表需要一层层搭建,那么如果基础估值表虚假且尽职调查不到位,则可能会出现风险。”该人士表示。
华南某私募FOF基金经理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般机构尽职调查分为两大环节。 一是事前尽职调查,会对团队、资质、历史业绩、产品清单、投研风格等方面进行审查。 ,这个环节的尽职调查会非常详细。 另一个环节是在这个过程中。 合作后,会定期汇报净值,所以会有固定的沟通和联系频率。 如果净资产波动较大,就会有不定期的会议。
其中,托管人起着监督作用。 “托管人会验证这些数据,但如果深圳汇盛进一步投资,甚至背后还有一层,那么托管人(华软新动力和深圳汇盛)就没有办法掌握真实性。” 该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托管人可能无法履行尽职调查职能。
层层嵌套是本轮“踩雷”事件的显着特征。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汇盛产品投资余姚、余姚产品投资盘锦,本身就可能存在违规行为。
一位私募基金从业者告诉记者:“一般私募嵌套最多可以有两级。就像这次中软新动力直接投资杭州汇盛是合规的,但杭州汇盛投资杭州余姚就已经违规了。”更不用说余姚再投资了,这样的多层嵌套已经不允许了。
今年4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多层嵌套:“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结构应当清晰、合理,透明,不应建立复杂的结构或多层结构、嵌套等方式来规避监管要求。”
有机构人士指出,虽然私募指引的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相关规定已纳入资管新规。 目前,从实践来看,大中型券商等机构的托管已按照两级嵌套实行。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规定,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另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投资于公开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其他项目。 资产管理产品。
同时,私募基金实际上也被纳入资管产品的监管范围。 也就是说,其他资管产品嵌套私募基金后,私募基金投资底层私募基金也将受到限制。
前述量化私募人士告诉记者,为了防止嵌套,规范私募机构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核实投资者是否存在嵌套,要求投资者出具不存在嵌套的承诺书; 另一个是确保它们不存在。 要嵌套,请在合同中达成协议并遵守不允许嵌套的约束。 “一般合同都会在风险管理部分有不允许嵌套的要求。” 他说。
层层嵌套为净值欺诈留下了空间,也为资金转移留下了空间。
据记者了解,FOF、信托等机构与私募签订三方合同,丙方为托管机构。 原因是托管人扮演着估值和合规的角色,同时还负有监管资金的责任。 如果丙方不充分履行责任,甲乙方之间的博弈将会加剧,行业交易对手风险将显着增加。
合同中个人账户、产品账户、托管账户都是分开的。 “签订合同的时候是必须的。产品一旦成立,所有账户就都开立了。投资者先把钱转到托管账户,托管账户再把钱转到产品账户。而且产品账户里的钱不能被转出。”如果投资者想赎回,可以将钱从产品转入托管账户,托管权转移给投资者。” 上述量化私募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资金被拿走了,说明资金流动过程中肯定出了问题。
私募监管有望进一步加强
中软丑闻引发监管关注,业内普遍预计私募机构将迎来更严格的监管。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经关注到私募股权领域的风险,并将加强监管。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11月8日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过去一段时间,“伪私募”、“假私募”等多种形式的“准金融”乱象频发。黄金交易所”和“假黄金交易所”频繁发生。 发展和监管滞后成为重要风险源。 对此,证监会加强部际联动和中央地方合作,依法对各类证券活动进行监管,严控私募基金等领域准入,严厉打击“伪私募”,消除监管空白和盲点。
前述私募FOF人士认为,从机构角度看,未来必须加强尽职调查,深入底层资产,尽可能保证净值信息的真实性。 但行业发展了十年,产品净值仍然可以造假,托管资金可以被转移。 这将大大增加交易对手风险,对于FOF行业的发展基础是非常致命的。
小鱼资产总经理左建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职调查必须深入到最底层的资产,才能对估值表和披露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一般来说,私募FOF产品的净值信息,投资者可以看到,周发布的时候可以看到,日发布的时候可以看到。但是, FOF产品的具体内容,日常的一些波动,或者最新的净值波动,以及仓位和日常的调整,外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专门部门的人和专业人员才能看到(比如托管银行或者产品)管理者),或者只有专家的领导者才拥有权威。” 他加了。
不过,也有私募投资者表示,监管划出了红线,市场机构必须对自身和投资者的利益负责。 如果坚持加强监管,很多私募企业可能无法开展业务。
广东汉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伟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本次事件中踩雷的机构可能面临两方面的责任风险。 一方面存在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风险; 另一方面,民事损害的风险。
他表示,关于行政处罚风险,具体要看机构过程中是否按照主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建立健全了相关风险的内部审批和风控程序。 、市场投资能力、风险应对能力等充分进行尽职调查,判断其是否履行了审慎注意、勤勉义务,履行了相应的管理责任。 如果存在明显的违规或漏洞,就会存在更大的风险。 面临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至于民事赔偿风险,具体要看最终投资人是否向管理人提起赔偿诉讼,以及管理人能否证明其已尽到审慎、注意义务、勤勉尽责、无过错。”合同的履行,否则还将面临民事赔偿等法律风险。” 陈伟说道。
相关报道
监管对百亿私募华软新动力“出逃”事件展开调查
“杭州30亿量化出逃”事件冲击众多信托,扩大“雷步”
金融界动荡! 多家信托遭殃,内部人士称:最大的一家价值30亿左右!监管已立案调查
多层嵌套? 托管失败? “百亿资金投欺诈私募”疑点重重
震惊投资界! 百亿私募母基金也被骗?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