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厂区“夜袭”,突击更换公司管理层,任命代表己方的高管。 尽管宝能集团在股东大会前频频出手意欲撤换自身人员,但持续多年的中炬高科(.SH)控制权争夺战终于在7月24日落下帷幕。
7月24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中炬高新宝能集团4名董事全部被解聘,中山国资推荐的4名董事中3名获得通过。 同一天,新成立的董事会迅速更换了管理层。 这也意味着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山火炬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炬集团”)重新获得了公司控制权。
这并不是宝能第一次“强行”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 此前,在中国南玻集团有限公司(.SZ,下称“南玻A”)和万科(.SZ,下称“万科”)的控制权争夺战中,宝能公司也频频用人“换血”隔空喊话、奇袭管理层变动夺权等多次引起监管关注。
夺权后,宝能在南玻A、中炬高科等上市公司的经营中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股东内讧、人事变动频繁、债务问题难以厘清,都让宝能参股的多家上市公司经营持续面临压力。
针对近期涉及宝能的一系列控制权纠纷,记者致电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但无人接听电话。
多次强行“夺权”
中炬高新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前十多天,宝能集团控股的中山润天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润天”)的一封举报信,点燃了“包货之争”的导火索。 控制中炬高新展开数轮攻防。 其中,宝能体系发起多轮快攻,意图掌控局面。
在临时股东大会开始前,宝能集团曾两次尝试进入中炬高新总部。 格努媒体报道称,7月19日,姚振华抵达中炬高新总部工厂调查,但被保安拒绝入内。 7月22日,宝能高管秦俊学深夜带队进入中炬高新厂区,试图替换中炬高新安保团队但未果。
除了试图线下夺权外,股东大会前一周,宝能系还频频出兵,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关键职位悉数“换人”。 临时股东大会召开时,中山润天在宝能官网发布董事会决议,单方面宣布本次临时股东大会违反法律法规,会议无效。
事实上,中炬高科只是宝能控制权争夺战的一个缩影。
南玻A是首家经历宝能控股的上市公司。 作为玻璃行业龙头,南玻A股份长期分散,宝能自2014年起就一直“潜伏”增持。从2015年5月至2015年11月,宝能四次举牌,其持股比例达到25.05%。
2016年1月,“宝能系”推荐的三名人员经补选成为南玻集团董事会成员。 进入董事会不到一年,宝能就开始“血洗”南玻集团高层。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1月,宝能系董事王健、叶伟清突然要求撤回原提案,同时提交了由宝能系人员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的提案。 上述议案最终以6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获得通过。 2016年11月中旬,南玻A原8名高管、2名独立董事、3名监事会成员相继辞职,“宝能系”全面控制南玻A。
据当时媒体报道,时任南玻A董事长秘书丁九如透露,宝能董事临时提出新提案供审议,违反了董事会议事规则。 此外,在董事会投票通过新议案且投票意见尚未正式签署后,宝能主动要求吴国斌、罗友明辞职。
夺取南玻A前后,宝能集团将目光转向了房地产龙头万科。 2015年7月至8月,宝能三度为万科升牌。 至当年8月26日,持股15.04%,晋升为第一大股东。 2015年11月底,宝能集团再次开始大举收购。 当年12月4日,斥资约100亿元为万科第四次提升品牌。 持股比例突破20%,再次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12月11日、12日、15日、18日持仓持续增持至24.26%。
宝能也多次试图给万科“惊喜”。 当时,持有万科股份的“宝能集团”旗下两家公司向万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直接提交了罢免万科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议案。 ,有意加入董事会。 然而,罢免议案一出,相关提案就被万科董事会否决。
影响上市公司稳定性
激烈的控制权争夺战影响了相关上市公司的经营、股价等多方面。
股权之争期间,上述上市公司股价均经历了“过山车”。
以万科为例,当宝能举牌时,其A股股价一路飙升。 从2015年7月的低点(原恢复的5.61元,下同)一路上涨至2015年12月21日的17.73元,随后万科停牌。 2016年,随着“保万之争”的升温,险资对概念股的推介盛行,万科一度在2016年11月中旬升至23.02元的高位。但随着监管层对险资表态,万科A股-公司股价自2016年11月中旬开始震荡下跌。
CSG A也类似。 2015年宝能密集举牌期间,股价先快速上涨,后持续下跌。 2015年2月至6月的四个月里,南玻A股价从4.83元飙升至11.84元。 2015年6月至9月,迅速回落至3月初的水平。
在这场控制权争夺战中,中炬高新的股价也容易受到内斗拖累。 7月12日,随着中山润天开始空中报道,中炬高新的股价开始一路下跌。 7月11日至7月24日,其股价累计下跌约6.53%。
除了股价大幅波动外,股权纠纷也对上市公司的经营造成了一定影响。 人员“更替”、管理层决策意见不一致等诸多问题也给公司经营带来压力。
与原班人马“换血”是宝能家族“夺权”的常用手段。 以南玻A为例,2015年至2016年宝能争夺控制权期间,公司董事会和高管全部“变动”。 2015年5月22日,宝能集团首次举牌后,南玻A公司董事会收到副总裁张百忠的辞职报告; 2015年11月至2015年12月,董事郭永春、李景奇、陈超、严刚刚提交了辞职报告。 2016年11月15日,时任董事长曾楠及7名董事、高管集体辞职。 据媒体报道,上述管理团队中不少成员都是在南玻A工作10多年的“老兵”。
“宝湾之争”中,万科受股权问题拖累,土地项目收购受阻。 万科在2016年半年报中表示,股权纠纷影响了万科的正常经营,影响主要表现在新土地项目收购受阻。 2016年6月底至8月初,共有31个合作项目因股权问题被要求变更条款、推迟进度或考虑终止合作。
业绩“大饼”变现难
资本接手后,宝能的商业计划也未能实现。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宝能集团提出“双百”计划。 计划2019年至2023年发展壮大中聚高新主营调味品业务,实现保健食品行业年营业收入过百亿。 年产销量突破百万吨的“双百”目标。 在此期间,中炬高新也为此进行了投资。 2020年4月,投资12.75亿元对中山基地进行改造扩建,增加产能。 在2021年3月的年报业绩说明会上,时任董事会秘书邹卫东也表示,董事会没有改变“双百”的目标,并预计未来三年的增速年将呈现先低后高的趋势。
但从最新年报数据来看,“双百”计划如期实现难度很大。 数据显示,中聚高新旗下广东美美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美鲜”)2022年营业收入49.55亿元,整体产能约69.85万个吨。 要实现“双百”计划,2023年营业收入和产量增速必须分别达到101.81%和43.16%。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2021年外,近三年梅线鲜的营收增速都在10%左右,计划几乎不可能实现。
长远来看,宝能掌舵的2018年至2023年期间,“第二酱油”中炬高新业绩稳定,但与行业龙头海天味业(.SH)存在差距)逐渐扩大。 2019年至2022年,中炬高新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2.2%、9.59%、-0.15%、4.41%。 四年间,中炬高新与海天味业的营收差距从151.16亿元扩大到202.69亿元。
类似的剧情也发生在CSG A,失去了原有核心高管的CSG A在宝能系列前期经历了一段尴尬的换挡期,业绩不断萎缩。 2018年至2019年,南玻A营业收入分别为106.1亿元、104.7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8%、1.3%; 净利润分别为4.53亿元和5.36亿元,同比变化-45.12%和18.43%。 但进入2020年后,南玻A开始走出低谷,营收和净利润均有所恢复。
宝能自身债务危机待解决
依靠资本运作,开辟了多家上市公司的宝能部门,但其本身却陷入了债务危机。
在众多曾经掌权的上市公司中,宝能正在逐渐失去大股东的地位。 截至2023年5月末,中山润天持有中炬高新7521.63万股,持股比例由巅峰时的24.92%下降至9.58%; 深圳市华利通投资有限公司对韶能的持股比例也从19.95%下降至6.84%,并于2022年8月失去对南玻A的控制权。
这背后是宝能不断蔓延的债务问题。 据媒体报道,“宝能体系”在收购南玻A、万科等公司时,使用了层层杠杆。 以收购万科为例,测算“宝能系”收购万科所用资金近400亿元。 这部分资金在不同金融市场至少包含四层杠杆行为,累计真实杠杆超过10倍。
高杠杆收购的后果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宝能近年来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 据中炬高新2022年1月披露,截至2021年12月末,宝能集团合并总资产约8300亿元,剔除合并金融资产和负债后总资产约4300亿元,有息负债总额1918亿元。对外担保余额308亿元。
钜盛华2021年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剔除持有的公司股权后,截至2021年末,宝能集团受限资产总额已达495.09亿元,其中投资性房地产443亿元,货币资金443亿元。 18.5亿元。 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1亿元,无形资产15.2亿元,无形资产15.3亿元。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