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7-10-13 20:54:29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理财不二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自打去年8月新发基金数量超过200只、创下历史记录之后,基金发行速度就迎来了一波“小阳春”、一直居高不下。就在昨天(3月20日),牛妹。虽然和巅峰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想想2011年全年才发行212只基金,那么134只的数量也是相当惊人了。
不过牛妹发现的另一个真相可能更让人吃惊,那就是:
虽然这些基金号称正在发行的“新”基金,但里面有为数不少的基金却是不折不扣、如假包换的“老”基金,有的甚至在2014年就拿到了批文,一只基金捂三年,直到现在才正式发出来,其背后的原因也是相当令人玩味。
这些基金到底能不能买?下面牛妹就来揭晓答案。
“老”基金装嫩,最早竟有2014年的
最近牛妹接到爆料,称近期正在发行的新基金中有几只是2015年就拿到了批文的老基金,于是牛妹索性对发行中的基金做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基金究竟是小鲜肉还是老妖精?捂了两三年才发,到底能不能买? src="/d/file/jijin/2017-10-13/0b6f59463d89397b8c0581f855e07054.jpg"> |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基金管理人应当自收到核准文件之日起6个月内进行基金募集。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100多只基金中,有16只都是在2016年前就拿到了批文,早就超过了这个期限。而如果以3月20日为基准,新发基金中准予注册募集时间距离这一天超过6个月时间的也有65只,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几只基金产品甚至是在2014年就得到了监管机构的发行许可,但直到2年多乃至近3年后的今天才正式发行。其中,时间最早的是2014年7月被准予注册的上银慧增利,以及2014年9月的另一只货币基金。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本月刚刚公布了基金合同生效公告的中银理财90天债券型基金上,其公告里赫然写着“本基金经2014年12月3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14】1306号文准予募集注册”。
此情此景,牛妹不由得感叹一句:远观以为是“小鲜肉”,近看才知道都是老司机!修容术那是相当的炉火纯青嘛。
不过作为一枚基金老江湖,咱更关心的还是背后的故事:虽然这些基金现在也发出来了,不过和当初申报时相比不论是市场行情还是整体环境是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呢?牛妹决定再针对这些2016年前就准予发行的“老腊肉”做一个当时所处的点位统计,以权益类产品为主。
基金在此时才开始发行、建仓确实躲过了2015年的一波下跌,但也不得不说错过了做波段和抄底的机会。如果赶在2015年年底发行,其实是非常好的抄底时机,去年的绩优基金大批都是如此。 src="/d/file/jijin/2017-10-13/6516a6e6d561c4c62a6c3b11b15e003b.jpg"> |
此前曾有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拿到批文、正在等待发行的基金还有超过400只,其中又会有多少是“旧瓶装新酒”呢?牛妹还将继续保持关注。
去库存OR等风来?专家建议:这类基金不要买
对于基金公司为何会“报而不发”,一位华南公募人士向牛妹解释,原因是多样化的:“有时候是提前储备着,等着合适的行情或者合适的客户。有些是运气不好,遇上了监管规则调整,比如以前分级基金、保本基金比较火的时候大家就扎堆上报,报了很多,后来砸手里的情况也不少。还有一些是市场行情变了,比如去年年底债券市场情况很不好,债券基金一时半会发不出去,所以申报了的也没有发。”
而另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则直截了当地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不少新申报的基金都是公司储备的“壳”,比如定制基金、打新基金等等,“批准下来了还在等客户吧”。
上海证券基金评估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也告诉牛妹,不少基金之所以没销售,不是因为对这类基金不看好,而是销售难度太大,市场没跟上。
“这也很容易理解,申报储备,发行市场好转就发行。毕竟之前申报产品成本不高,这是规则之下基金公司的自然选择。”
那么最近基金公司大力发行“老”产品,是否因为等到了较好的市场行情?风真的来了?经过一番探访之后牛妹发现,事实未必是这样。
早在去年年底,监管机构就下发文件称,要对超期未募集产品数量占比超过60%的基金公司进行现场检查,近日更是明确这类公司每个月内只能申报一只新产品了。正因如此,公募们掀起了“去库存”的高潮,加速消化过去的存量,“老”基金们也迎来了春天。而随着委外新规的颁布,这种情形或许要戛然而止了。
那么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段时间疯狂发行的新基金到底能不能买呢?一位第三方评价人士告诉牛妹,首先这类基金都有“快速发行、提前结束、高度疑似委外”的特点,投资者就算是想买也来不及。而就算可以买入,他也建议大家“就像定制基金一样不适合普通投资者,还是不要买了”。
该人士同时表示,如果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去库存尚有难度,那就“直接申请作废算了,反正也发不掉,还是别强行去了”。
刘亦千也进一步指出,投资者是不是买这类基金,主要还得看这个产品是不是投资者的“菜”,和其是不是“库存”关系并不大。“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要参考基金的投资风格、策略、基金管理人规模、基金经理过往业绩等等,综合考虑。”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理财不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