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未知 来源:新浪财经
2017-10-17 19:51:52“云锋有鱼杯”港股模拟大赛火热开赛,报名交易即有可能赢取60万大奖!【点此报名】Ti0财经新闻网
来源:微信公众号冰眼观市
投资要点
○ 大国崛起在于产业崛起,产业崛起在于企业崛起。站在当前时点,一方面,我们认为未来新兴产业的浪潮不可逆转,成长性公司有望不断站上潮头;另一方面,中国制造正在逐步由大变强,进口替代方兴未艾。在当下这个时点,我们推出“大国崛起之进口替代”系列专题报告,既是对新兴产业及产业机会进行系统跟踪研究,更是对中国产业崛起之路径的一个梳理。
○ 本篇报告,我们首先为广大投资者揭示面板显示产业的国产化之路,通过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整个面板制造产业国产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无论从出货量还是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的面板制造正走向世界,并逐渐成为全球的龙头老大;
○ 但从产业环节来看,国产化取得显著进展的主要集中于中游制造环节,但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而上游材料端目前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厂商短期难以看到优势;
○ 面板行业发展主要依托于消费电子,而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为面板产业发展带来潜力,中国消费电子的规模未来数年依然有望保持10%左右的相对高速增长,并且随着应用领域向VR、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发展,市场空间可观;
○ 从产业发展来看,新一代显示技术OLED性能几乎全方位优于LCD,当前显示面板正从LCD液晶向OLED曲面屏过渡,未来OLED取代LCD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国内京东方、深天马等面板厂商也积极在投建OLED生产线,机构预计到2020年,中国OLED产能将达到全球28%的水平,成为世界第二。
○ 因此,我们一方面看好未来面板行业国产化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为未来面板的OLED市场竞争中,中国厂商通过积极卡位也将逐渐取得优势。基于此,并且我们从产业链的角度,重点推荐国内厂商有优势的中游制造环节,建议关注:京东方A、深天马A、黑牛食品等。
○ 此外可以关注部分上游细分领域,虽然当前市场份额为国外巨头所垄断,但未来在技术上有望取得突破的上市公司:1、玻璃基板厂商:东旭光电;2、偏光片生产国内龙头:三利谱;偏光片的两大核心膜原材料(PAC膜和TAC膜):新纶科技、皖维高新;3、彩色滤光片:东旭光电;4、背光模组:光学膜龙头:康得新;增亮膜:激智科技;5、靶材:江丰电子;6、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产线检测设备国内龙头:精测电子。
○ 风险提示:显示面板国产化进程不达预期、上市公司OLED产业布局或者投产进度不达预期、海外巨头公司加入使得竞争格局加剧、新的革命性技术出现颠覆原有行业格局等风险。
1 引言
今年年初以来,主板和成长股(中小板、创业板)分化的局面不断加剧,整个上半年,主板蓝筹总体呈现震荡上涨的局面,而创业板、中小板则不断下行。直到下半年,这种分化才开始有所转变。整个三季度,主板和创业板呈现均衡上涨态势,其中创业板指数从7月18日开始反弹,至今反弹幅度接近15%,而期间上证指数反弹幅度约为6 %,深圳指数涨幅为12%。从行业板块来看,有色、通信、食品饮料、计算机涨幅居前,也反映出这种市场均衡上涨的局面。作为全市场较早提示成长股拐点的卖方,我们在7月末和8月初分别发布《创业板反攻的十大理由》、《为何当前创业板值得战略配置——兼论创业板的底部判断逻辑与方法论》的报告,我们认为成长股(中小创)自下半年开始扭转颓势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从政策角度,前期稳增长以及供给侧改革均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而未来政策重心有望重新转向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于新一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革命的前期,而底层基础技术(如5G、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对产业发展形成催化。
站在当前时点,一方面,我们认为未来新兴产业的浪潮不可逆转,成长性公司有望不断站上潮头;另一方面,中国制造正在由大变强,进口替代方兴未艾。在当前中国崛起的加速时期,我们聚焦“新产业、新成长”,推出《大国崛起之进口替代》与《聚焦新消费》两个研究专题,既是对新兴产业及产业机会进行系统跟踪研究,更是对中国产业崛起之路径的一个梳理。本文是《大国崛起之进口替代》系列研究的第一篇。
本篇报告,我们首先为广大投资者揭示面板显示产业的国产化之路。
2 显示面板的产业格局变迁
2.1 面板显示行业技术发展变迁
显示面板通俗意义上来讲,是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液晶电视等电子消费品的显示屏。面板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发展成为即石油、钢铁、化工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制造业,处于整个电子消费产业链中游的位置,在产业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显示技术的历史变迁。最早的显示技术学名为阴极射线显像管技术(CRT),1897年CRT诞生,CRT包含一个能够通过电子束触及磷光表面创造出图像的真空管,之后,该技术被用于早期电视和电脑显示器上显示图像,一直到20世纪80-90年代CRT逐步被液晶显示技术(LCD)所替代,到目前为止CRT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1964年首个LCD(液晶显示器)和首个PDP(等离子显示器)双双问世。1972年首台液晶电视的诞生。2005-2006年LCD液晶显示的销售份额超过CRT,成为显示主流技术。2009年三星搭载OLED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发光二极管技术(OLED)正式进入市场。
CRT显像管技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本身重最重且很厚,且无法实现屏幕大型化和轻便化以及像素性高清晰显示(只能达到800×600像素),还有闪烁、X射线辐射、几何失真、清晰度和亮度不高等缺陷。CRT无法在新兴市场-笔记本电脑屏幕取得竞争优势,不能适应大屏化、轻便化与高清化的要求,同时非常成熟的技术也无法取得更多的技术红利,迫使厂商在性能不完全占劣势的情况下完全停产,到2010年市场上已基本没有CRT产品。
LCD液晶显示技术打败PDP成为主流。LCD和PDP两种技术在显示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度势均力敌。LCD 是典型的薄膜制造工艺,制造工艺复杂,成品率低,大屏幕成本高,但清晰度有可能达到HDTV的要求;而PDP是典型的厚膜制造工艺,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成品率高,大屏幕成本低,未来在大屏幕HDTV显示器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LCD技术由小尺寸向大尺寸发展的速度远快于以真空电子技术为基础的PDP技术由大尺寸向小尺寸渗透的速度。21世纪初,等离子技术一直都主要用于大尺寸的屏幕(40英尺及以上),而到2007年左右,LCD液晶电视凭借着更大的尺寸和更低廉的价格取代等离子电视PDP,成为主流。2013年10月,松下宣布2014年3月底等离子电视停产,标志着PDP时代正式终结。
2.2 显示技术的新一轮革命:从LCD到OLED
在击败CRT之后,在近20年的时间里LCD技术成为显示领域的毫无疑问的王者。但之后,有一种革命性的显示技术出现了,这就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OLED)。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几乎无穷高的对比度、较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简单来说,就是除了价格稍贵以外,OLED性能全方位优于LCD。在2013年初的CES展会上,LG推出全球首款曲面OLED电视,这种曲面显示具有相对更大的用户视野,提升观看的临场感,而且曲面电视也有更加相当震撼的外观,因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LCD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而OLED技术则有更大技术发展空间,如柔性化、透明化等趋势,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技术红利。
我们回顾从LCD到OLED逐步变迁的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1)1995年TFT-LCD开始真正实现商业,与CRT相比,关键核心竞争优势是轻薄、大尺寸化,切入笔记本电脑市场;
2)2002年,液晶面板在桌面电脑上替代CRT,并批量应用于电视;
3)2005年LCD超越CRT成为主流技术,随着LCD成本的逐步下降及各项指标提高如响应时间缩短,PC电脑逐步走向LCD,电视领域出现LCD和PDP两者竞争,PDP的缺点就是只能实现大尺寸;
4)2007年以后智能手机的出现,需求量大幅增加,将LCD的成本进一步降低。PDP在某些领域性能由于LCD,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且技术主要垄断几家企业手中,导致PDP走向消亡;
5)2009年,由于手机市场的同质化严重,显示厂商追求差异化,三星搭载OLED进入智能手机领域,一方面是因为液晶显示面板的盈利能力在逐年下降,竞争加剧;另一方面是OLED显示能实现低成本,以及曲面柔性化等优势,(其他的色彩鲜艳等并没能给用户带来量级提升,仅为改进),先发优势可获得较好的盈利能力;
6)2015年,三星在获知国内上海和辉将会量产(2009-2015期间三星都保持一家独大的优势),年底就开始向国内手机厂商供应OLED面板,产能释放以及成品率的提高;
7)2016年一季度,OLED生产成本已经与LCD相当,OLED以成本优势在智能手机实现LCD替代,从而响应时间较快实现作为新市场VR的应用。但在大尺寸领域,OLED显示由于制程工艺不成熟,虽在显示视觉方面有些改进,但居高不下的成本,用户难以接受,预计未来这方面技术会有不断改进,OLED 将迎来更广阔空间。
2.3 风水轮流转:国内显示巨头逐步崛起
面板显示行业由于其前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因而其产业结构也呈现周期性变化特征,在显示行业发展的历史中,各大巨头先后崛起又逐步衰落,有鲜明的反周期投资特征,而当前这种风水转到中国,国内的显示巨头企业正逐步崛起。
(1)产业第一次低谷期,日本成为巨头。1992年,显示产业进入第一次衰退周期,夏普、NEC、DTI等领先企业为满足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建设了大批生产线,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衰退释放出来的技术资源,为新的日本企业创造了进场机会。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兴建了25条TFT液晶面板生产线,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
(2)第二次行业衰退期,韩国通过反周期投资后来居上。在1995-1996年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韩国企业大规模投资新生产线,“反周期投资”帮助他们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后来的10年时间里,韩国挤下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3)第三次行业危机,在日本扶持下的台湾崛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面板市场也陷入了第三次液晶产业衰退期,日本厂商虽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但大多面临亏损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三星电子和LG再次采取反周期的投资战略,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但与此同时,1998年,日本企业在韩国竞争压力下,将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期间共有6家台湾企业相继获得了日方的技术许可,从而进入大尺寸TFT-LCD产业。
(4)第四次产业衰退,京东方收购现代生产线崭露头角。2003年,在第四次产业衰退中,韩国企业建设了5代线与台湾厂商竞争,新的5代线带动了产业未来两年的繁荣, 2003年-2004年,产业又进入了产业黄金期。 而2003年1月,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包括2.5代线、3代线和3.5代线),当年9月又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2亿美元建设一条5代线(1100×1300mm玻璃基板),该生产线于2005年5月量产。
(5)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逆势加速扩张。2008年下半年,韩国三星和LG相继放慢脚步,停止了8代线的建设,日本虽然在产业链上游占据了重要地位(设备和原材料),但是各大量产厂商大多停止了扩张。2009年8月26日,京东方宣布启动8代线,夏普、三星、LG等日韩企业同样拟定了在华兴建8代线的计划。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示终端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中国平板产业规模不断提升,继续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产业核心竞争力随着面板产能、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而逐渐增强。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高,面板自给率快速攀升,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差距逐渐缩小,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显示面板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到2015年时全球面板业就已经呈现日本、韩国、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CEO陈炎顺在2017年4月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论坛上表示,2016年全球面板产业产值中国大陆占22%-23%,预计2019年该占比将达35%,预计中国大陆将取代其他地区成为全球面板出货量最大的国家。
3 面板行业产业链以及产业格局梳理
3.1 产业链主要环节
液晶面板的产业链也可以分为上游材料,如玻璃基板、液晶材料、镀膜材料等;中游组装则是电源管理、控制集成电路、液晶面板(阵列、成盒、模组);下游则是家电、智能手机、笔记本等面向用户的终端应用产品。
总的来看,国内面板产业链环节大体呈现以下的格局:
首先从上游材料来看,国内自主研发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少,基本上为欧美及日本公司所垄断,且其产品在质量上也与国外材料有相当大的差距,都属于中低端部分。以平板显示的关键材料玻璃基板(TFT即在玻璃上刻电路)和液晶为例,玻璃基板占液晶面板成本的17%以上,全球TFT-LCD(平板显示的主流技术)99%的份额集中在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几大厂商手中。而对液晶面板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液晶占液晶面板成本的5%,则主要由德国默克、日本智索chisso和日本DIC(迪爱生)三家巨头控制。
其次从中游制造来看,最重要的环节是面板生产,目前国内最大的三家厂商为京东方、华星光电和天马,而其中京东方发展最好、技术最优也是规模最大的。这个环节随着近几年国内巨头的崛起,已经初具优势。
最后从下游应用来看,主要是电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等的显示屏应用。一方面是小尺寸屏(智能手机等),不论是国内手机还是国外手机厂商,主要还是以国外品牌(如三星、LG等)为主;另一个方面是大尺寸屏(32寸以上),国内电视厂商也主要用的是国外品牌,即使京东方也还没有进入该产业链。
总结来看,上游材料凭借技术优势,给面板厂商提供关键原材料获得利益,但优质材料往往为欧美和日本企业控制;中游产品主要通过自身组织、面板行业技术等关键因素为终端产品提供液晶面板获得利润;下游产品则是通过提供用户实物和服务来获得利润。因此,从定价权角度,一方面是上游材料厂商如美国康宁等,另一方面是下游苹果等创新巨头掌握了面板定价权,整个市场处于相对供过于求的状态,中游的面板厂商定价权较小。
3.2 产业链的主要细分领域
LCD液晶面板产业链主要细分领域以及主要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混合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驱动IC、背光模组、靶材、生产设备等,我们分别对这些细分领域的从成本占比、市场格局、主要厂商等三个角度进行梳理,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产业链的主要细分领域进行梳理,我们进一步发现,国内在面板产业链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中游,而且国产化有进一步加速趋势,而上游环节则主要被海外巨头所垄断,国内厂商短期还难以看到优势。
4 面板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4.1 消费升级背景下面板市场空间广阔
整个显示市场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当属于消费电子,消费电子中包括电视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PC显示器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这些应用又占消费电子产业市场极大份额。近年来消费电子行业快速发展,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张。2017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电子展(CES)的报告中显示,2016年全球科技产品消费达到7400亿美元,而其中58%来自于智能手机,市场规模达到4310亿美元。2017年全球科技产品消费将继续扩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40亿美元,其中智能手机消费将继续主导。而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拥有的广阔的市场,当前在国内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未来的需求潜力必然更大。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资料显示,国内消费电子增速今年来一直维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其中手机产量同样维持在10%左右的相对较高增速水平。
显示行业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而其中智能手机又是非常关键一环,因此,在未来消费电子市场以及智能手机市场依旧有着比较大增长潜力条件下,未来面板显示行业的发展可期。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最新数据,从需求量来看,未来几年显示面板需求量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且增速有望维持在4%左右;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显示市场预计将从2015年的1064.1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69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5%。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平板显示仍处在产业快速成长的时期。一方面是国内巨大的人口红利带来市场的潜力,未来无论是在在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VR等领域,都将爆发出巨大能量;另一方面政策也大力支持,比如《“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和宽带网络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国家产业政策都不断强调新一代显示技术的重要战略意义,并重点支持高世代线的建设发展。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国内高世代线平板显示将处于持续放量的过程。
4.2 国内品牌崛起的趋势不可逆转
根据前文的论述,世界上智能手机面板供应商主要集中在4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从整个产业格局来看,虽然国内厂商主要处于显示面板产业链的中游,且议价能力也相对较弱,但从产业规模来看,2016年中国的显示面板出货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并且成为第一已经指日可待。而且如果仅从智能手机面板的角度来看,2016年智能手机面板市占率排行呈现三足鼎立态势,其中:韩国27.6%,台湾27%,中国大陆32%,而中国已经牢牢占据第一位。此外日本仅占13.5%,且地位已经被不断削弱。
比现状更重要的是趋势,从产业趋势来看,根据面板供应商所在地统计,2016年中国地区面板供应商出货同比大幅增加44.5%,主要为a-Si产品及LTPS面板产出上的增加。而韩国地区因韩国三星AMOLED的出货大幅成长,该地区出货同比增长22.1%,日本地区和台湾地区则分别同比下降12.3%和0.6%。由此可见,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的面板出货量增速大幅领先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中国成为全球面板制造的龙头老大或许已经毋庸置疑。
全球能够规模化手机屏幕生产的厂家只有15家,且均来自于上述4个国家(地区),其中:韩国2家、中国大陆7家(包括富士康的深超光电)、台湾4家、日本2家(JDI,夏普)。我们具体数理了2016年时这15家企业的出货量以及市场份额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像京东方、深天马、龙腾光电、深超光电这样的国内品牌已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5%,而且出货量同比增速较快,明显高于其他厂商,这些迹象都表明国内的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4.3 OLED成为未来显示面板竞争主战场
OLED屏幕具有可弯曲、轻薄省电等特点,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员梁冬晗曾撰文指出,OLED是继等离子、液晶之后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从性能上说,OLED相对于液晶几乎具有全方位压倒性优势,因此LCD面板将在未来逐渐被OLED取代已经成为业界共识,OLED将成为未来显示面板竞争的主战场。三星作为全球最早将OLED应用于手机的企业,已将OLED屏幕手机出货比例提高到50%以上,未来将逐渐退出LCD市场,而苹果近期也推出了OLED全面屏苹果iPhone X。
根据UBI Research的预测,智能手机市场OLED 面板的占有率将从2016 年的16%增长到2021年的62%,相对应的用于智能手机的AMOLED 面板将从2016 年的3.58亿片增长到2020 年的14.08亿片,年化复合增长率达41%。此外,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测算未来几年OLED的需求量,我们分别根据手机、电视、可穿戴设备、VR设备、车载屏幕、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几个主要设备的需求量,同时按照手机5寸、电视55寸、智能手表1.3寸、VR设备6寸、平板电脑和中控屏10寸、笔记本电脑13英寸的假设,进一步估算OLED市场需求总面积,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最后测算结果显示,从2016-2020年,OLED面板需求量增长近4倍,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1%,与UBI Research的测算结果一致。但是由于目前全球仅三星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量产OLED面板,面对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产能一直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4.4 国内面板巨头积极在OLED市场竞争中卡位
当前韩国的三星集团凭借在AMOLED上的先发优势,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OLED屏幕99%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厂商只有剩下的不到1%的份额。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巨头也开始积极布局卡位。在2017中国(国际)OLED产业大会上,国内面板巨头京东方副总裁刘晓东介绍,京东方在成都建设的国内首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将于今年10月份正式量产出货,设计产能48万张/月;而在8月22日时,京东方A发布公告,公司拟投资11.5亿元,在昆明建设一条年产能100万张的OLED面板生产线。此外,京东方A绵阳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已开工建设。除京东方以外,国内厂商如维信诺、和辉光电、华星光电、信利以及深天马,也纷纷加入到OLED市场的卡位战中。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OLED产能在全球占比依然与韩国差距较大,2015年国内OLED产能仅相当于全球OLED总产能的9%,但机构预计这一数据在2020年将达到28%,届时我国将成为仅次于韩国的世界第二大OLED供应国。
5 投资逻辑以及标的组合推荐
总结上文的分析,我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整个面板制造产业国产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无论从出货量还是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的面板制造正走向世界,并逐渐成为全球的龙头老大;
(2)但从产业环节来看,国产化取得显著进展的主要集中于中游制造环节,但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而上游材料端目前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厂商短期难以看到优势;
(3)面板行业发展主要依托于消费电子,而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为面板产业发展带来潜力,中国消费电子的规模未来数年依然有望保持10%左右的相对高速增长,并且随着应用领域向VR、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发展,市场空间可观;
(4)从产业发展来看,新一代显示技术OLED性能几乎全方位优于LCD,当前显示面板正从LCD液晶向OLED曲面屏过渡,未来OLED取代LCD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国内京东方、深天马等面板厂商也积极在投建OLED生产线,机构预计到2020年,中国OLED产能将达到全球28%的水平,成为世界第二。
因此,我们一方面看好未来面板行业国产化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为未来面板的OLED市场竞争中,中国厂商通过积极卡位也将逐渐取得优势。基于此,并且我们从产业链的角度,重点推荐国内厂商有优势的中游制造环节,建议关注以下标的:
京东方A(000725):国内面板制造市场公认的龙头,且在OLED领域率先发力。2016年1月份公司在互动表示,公司OLED产品已经量产出货。2014年10月,京东方签约拟在成都建设6代LTPS(低温多晶硅)/AM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项目,将生产高端手机显示及新兴移动显示等产品。一期项目2015年10月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投产; 2016年2月29日,公司公告,拟投资245亿元在成都上马6代LTPS/AMOLED生产线二期项目,主要生产AMOLED柔性中小尺寸面板; 2017年2月公告,京东方与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合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签署了《合肥打印OLED 技术项目投资协议》,京东方拟在安徽省合肥市建立并完善打印OLED技术平台,与上下游厂商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储备量产技术,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成熟。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
深天马A(000050):国内第二大面板制造厂商。公司是液晶显示器及液晶显示模块的专业设计企业,现已成为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公众上市公司。公司专门从事液晶显示器(LCD)及液晶显示模块(LCM)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已布局AMOLED、LTPS、Oxide-TFT、In-Cell、On-Cell、3D、透明显示等前沿技术。
黑牛食品(002387):未来向OLED领域转型。2016年9月13日公司发布定增预案,公司拟以每股不低于16.70元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78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0亿元用于进军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产业,具体募投项目方面,公司拟投入募资资金32亿元,与昆山国创、阳澄湖文商旅、创业控股三家公司合计持有的国显光电股权,共同出资设立江苏维信诺,并投资第5.5代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扩产项目。江苏维信诺设立完成后,其将持有国显光电控股权,扩产项目建设投产后,预计共可实现月加工玻璃基板1.5万片的生产能力,并将在国内具备生产柔性AMOLED产品的能力。
此外可以关注部分上游细分领域,虽然当前市场份额为国外巨头所垄断,但未来在技术上有望取得突破的上市公司:
1)玻璃基板厂商:东旭光电(000413);
2)偏光片生产国内龙头:三利谱(002876);偏光片的两大核心膜原材料(PAC膜和TAC膜):新纶科技(002341)、皖维高新(600063);
3)彩色滤光片:东旭光电(000413);
4)背光模组:光学膜龙头:康得新(002450);增亮膜:激智科技(300566);
5)靶材:江丰电子(300666);
6)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产线检测设备国内龙头:精测电子(300567)。
6 风险提示
(1)显示面板国产化进程不达预期;
(2)上市公司OLED产业布局或者投产进度不达预期;
(3)海外巨头公司加入使得竞争格局加剧风险;
(4)新的革命性技术出现颠覆原有行业格局的风险;
(5)国内显示行业政策扶持方向变化风险;
(6)宏观经济、地缘政治、资金面等带来了的市场系统性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